卷 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克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為之請,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何《注》雲:“傳極道此者,本禍所由生。
因錄國佐受命不受辭,義可拒則拒,可許則許。
一言使四國大夫汲汲與之盟。
”《穀梁傳》曰:“爰婁在師之外。
郤克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使耕者皆東其畝,然後與之盟。
’國佐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則諾。
以蕭侄子之母為質,則是齊侯之母也。
齊侯之母猶晉君之母也。
晉君之母猶齊侯之母也。
使耕者盡東其畝,則是終土齊也。
不可,請壹戰。
壹戰不克,請再。
再不克,請三。
三不克,請四。
四不克,請五。
五不克,舉國而授。
’于是而與之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後漢書·孔融傳》:“融議曰:馬日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甯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
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 齊魯之君臣有辭,孔子稱其足觀。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齊侯唁公于野井。
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再拜颡。
慶子家駒曰:‘慶子免君于大難矣。
’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锧,錫之以死。
’再拜颡。
高子執箪食與四脡脯,國子執過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緻糗于從者。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
’再拜稽首,以衽受。
高子曰:‘有夫不祥,君無所辱大禮。
’昭公蓋祭而不嘗。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固以請。
’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敢辱大禮,敢辭,’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固以請。
’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有告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告君之器,未之能以出。
敢固辭。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請以饔乎從者。
’昭公曰:‘喪人其何稱?’景公曰:‘孰君而無稱!’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諸大夫皆哭。
既哭,以人為菑,以幦為席,〔注二七〕以鞍為幾,以遇禮相見。
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
’” 楚屈完有辭,則齊桓之得志也僅。
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穀梁傳》曰:“來者何?内桓師也。
〔注二八〕于師,前定也。
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
得志者,不得志也。
以桓公得志為僅矣。
屈完曰:‘大國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貢不至,故周室不祭。
’屈完曰:‘菁茅之貢不至,則諾。
昭王南征不反,我将問諸江。
’”範《注》雲:“此不服罪之言,故退于召陵而與之盟。
屈完所以得志,桓公之不得志也。
” 此以有辭見褒者也。
季孫行父失命,則《春秋》以為譏。
文十六年:“春,秋孫行父會齊侯于陽谷,齊侯弗及盟。
”《穀梁傳》曰:“弗及者,内辭也。
行父失命矣,齊得内辭也。
”範《注》雲:“行父出會失辭,義無可納。
故齊侯以正道拒而弗受,不盟由齊,故得内辭。
” 此以失辭見譏者也。
譏慢第十二 《春秋》譏慢。
禦禀災而嘗,譏。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禦禀災。
乙亥,嘗。
”《公羊傳》曰:“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嘗也。
曰:猶嘗乎?禦禀災,不如勿嘗而已矣。
”《穀梁傳》曰:“禦禀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注二九〕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
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曰:甸粟而内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禀,夫嘗必有兼旬之事焉。
壬申,禦禀災;乙亥,嘗。
以為未易災之餘而嘗也。
”範《注》:“壬申、乙亥相去四日,言用日至少而功多,明未足及易而嘗。
” 世室屋壞,譏。
文十三年:“世室屋壞。
”《公羊傳》曰:“世室者何?魯公之廟也。
周公稱大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
此魯公之廟也,曷為謂之世室?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毀也。
世室屋壞何以書?譏。
何譏爾?久不修也。
”《穀梁傳》曰:“大室屋壞者,有壞道也。
譏不修也。
大室猶世室也。
周公曰大廟,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宮。
禮:宗廟之事,君親割,夫人親舂,敬之至也。
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廟壞,極稱之,志不敬也。
”(世室,《穀梁》《左氏經》皆作大室。
)《左氏傳》曰:“大室之屋壞,書不共也。
” 鼷鼠食郊牛,譏。
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
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公羊》無傳。
何《注》雲:“京房《易傳》曰:祭天不慎,鼷鼠食郊牛角。
”定十五年:“鼷鼠食郊牛,牛死。
改蔔牛。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其所食?漫也。
”何《注》雲:“漫者,徧食其身,災不敬也。
”《穀梁傳》曰:“不敬莫大焉。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曰:“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又食其角。
董仲舒以為鼷鼠食郊牛,皆養牲不謹也。
”哀元年:“鼷鼠食郊牛,改蔔牛。
夏,四月,辛巳,郊。
”《穀梁傳》曰:“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
志不敬也。
” 此郊祭之慢也。
齊桓公震矜,判者九國。
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公羊傳》曰:“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
何危爾?貫澤之會,桓公有憂中國之心。
不召而至者,江人、黃人也。
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
”《鹽鐵論·世務》篇曰:“昔齊桓公内附百姓,外綏諸侯,存亡接絕而天下從風。
其後德虧行衰,葵丘之會,振而矜之,叛者九國。
《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故任德則強楚告服,遠國不召而自至;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
此其效也。
” 齊頃公傲客,至于大辱。
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鞌,齊師敗績。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晉郤克投戟後巡再拜稽首馬前。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
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代頃公當左,使頃公取食,頃公操飲而至,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斫。
’于是斫逢醜父。
己酉,及齊國佐盟于袁婁。
曷為不盟于師而盟于爰婁?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蕭同侄子者,齊君子母也,踴于棓而窺客,則客或跛或眇。
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二大夫出,相與倚闾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反魯衛之侵地,使耕者東畝,且以蕭同侄子為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我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是則土齊也。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
請戰。
壹戰不勝,請再。
再戰不勝,請三。
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侄子為質?’揖而去之。
郤克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為之請,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成元年《穀梁傳》曰:‘冬十月,季孫行父秃,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偻。
同時而聘于齊。
齊使秃者禦秃者,使眇者禦眇者,使跛者禦跛者,使偻者禦偻者。
蕭同侄子處台上而笑之。
聞于客,客不悅而去。
相與立胥闾而語,移日不解。
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二年《穀梁傳》曰:“鞌去國五百裡,爰婁去國五十裡,壹戰綿地五百裡,焚雍門之茨,侵車東至海。
君子聞之,曰:夫甚甚之辭焉,齊有以取之也。
齊之有以取之,何也?敗衛師于新築,侵我北鄙,敖郤獻子,齊有以取之也。
爰婁在師之外。
郤克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使耕者皆東畝,然後與子盟。
’國佐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候之甗來,則諾。
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則是齊侯之母也,齊侯之母猶晉君之母也,晉君之母猶齊侯之母也。
使耕者盡東其畝,則是終土齊也。
不可,請壹戰。
壹戰不克,請再。
再不克,請三。
三不克,請四。
四不克,請五。
五不克,舉國而授。
’于是而與之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案《春秋》而适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
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
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于諸侯。
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未嘗肯一與會同之事,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
春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
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
晉魯俱怒,内悉其衆,外得嘗與曹衛,四國相輔,大困之鞌,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衛起。
伐魯,魯不敢出。
擊衛,大敗之。
因得氣而無敵國興與患也。
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此其效也。
’《說苑·敬慎》篇曰:‘齊頃公地廣民衆,兵強國富,又得伯者之餘尊,驕蹇怠傲,未嘗出會同諸侯。
乃興師伐魯,反敗衛師于新築,輕小慢大之行甚。
俄而晉魯往聘,以使者戲。
二國怒歸,求黨與助,得衛及曹,四國相輔,期戰于鞌,大敗齊師,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賴逢醜父之欺,奔逃得歸。
” 齊人驕蹇,特書圍齊。
襄十一年:“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十八年:“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同圍齊。
”十九年:“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同圍齊也,何以緻伐?未圍齊也。
未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或曰: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
”何《注》雲:“以下葬略,或說是也。
” 魯文公厭政,見譏不臣。
文十七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公羊傳》曰:“公曷為四不視朔?公有疾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視朔?自是公無疾不視朔也。
然則曷為公無疾不視朔?有疾猶可言也,無疾不可言也。
”何《注》雲:“言無疾大惡,不可言也。
是後公不複視朔,政事委任公子遂。
”《穀梁傳》曰:“天子告朔于諸侯,諸侯受乎祢廟,禮也。
公四不視朔,公不臣也。
以公為厭政以甚矣。
”範《注》雲:“天子班朔而公不視,是不臣。
” 此人事之慢也。
〔注一〕齊桓公不正而讨陳袁濤塗,則不能予伯讨。
方伯所當讨,謂之伯讨。
〔注二〕則陳人不欲其反由己者。
己謂陳。
〔注三〕陳不果内,内與納同。
〔注四〕于是使跛者迓跛者。
迓,迎也。
下文齊使秃者禦秃者。
禦與迓同。
〔注五〕郤克魯衛之使。
謂以目示意。
〔注六〕殺恥也。
殺今言減輕。
〔注七〕魯成公以幼不見見而不恥。
不見見謂不被見,即不為人所見也。
下文不見與盟,不見二字義同。
〔注八〕大上不盟,大上今言最善。
〔注九〕诰誓不及五帝。
言五帝時無诰誓之事,下二句可類推。
〔注一〇〕宋、齊、衛參盟則志之。
參盟,三國結盟。
〔注一一〕其次不渝盟。
渝,變也。
謂不守信約。
〔注一二〕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不日,謂不書日。
會不緻,謂不書公至自會。
信謂信任齊桓公。
〔注一三〕桓盟雖内與。
内與謂魯君參加其盟。
〔注一四〕公不周乎伐鄭也。
周,信也。
〔注一五〕大其平乎己也。
己謂子反、華元二人。
〔注一六〕衛獻公谖君以弑,則惡之。
谖,詐也。
〔注一七〕文何以無邾婁?通濫也。
通濫,謂認濫為一國,故不言邾婁濫。
〔注一八〕夏父者,其所為有于顔者也。
言夏父乃為顔夫人時所生之子。
〔注一九〕吾為子口隐矣。
口謂探詢之。
〔注二〇〕殺則曷為不言刺?魯殺大夫,不書殺而曰刺。
詳《諱辭》篇。
〔注二一〕公子牙今将爾。
将弑而尚未弑。
〔注二二〕赗以早而含以晚。
以與已同。
以早以晚,今言太早太晚。
〔注二三〕不及事也。
來晚,不及事之用。
〔注二四〕後會則譏。
後會,今言沒趕上會。
〔注二五〕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何《注》雲: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注二六〕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
,淺薄之貌。
俾,使也。
易怠猶輕怠也。
此段本《尚書·秦誓》,故文詞古奧難通。
〔注二七〕以人為菑,以幦為席。
菑,周埒垣也。
幦,車覆笭也。
〔注二八〕來者何?内桓師也。
内謂魯,凡向魯者言來。
内桓師,謂視齊桓公之師如魯師。
〔注二九〕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嘗,祭名。
唯與雖同。
禦廪藏米,既災,當别易新米行祭祀,乃為誠敬。
而魯人以為雖不換易災餘之米而行祭,并無不可。
遂以災餘之米為祭,故為不敬也。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何《注》雲:“傳極道此者,本禍所由生。
因錄國佐受命不受辭,義可拒則拒,可許則許。
一言使四國大夫汲汲與之盟。
”《穀梁傳》曰:“爰婁在師之外。
郤克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使耕者皆東其畝,然後與之盟。
’國佐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則諾。
以蕭侄子之母為質,則是齊侯之母也。
齊侯之母猶晉君之母也。
晉君之母猶齊侯之母也。
使耕者盡東其畝,則是終土齊也。
不可,請壹戰。
壹戰不克,請再。
再不克,請三。
三不克,請四。
四不克,請五。
五不克,舉國而授。
’于是而與之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後漢書·孔融傳》:“融議曰:馬日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甯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
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 齊魯之君臣有辭,孔子稱其足觀。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齊侯唁公于野井。
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再拜颡。
慶子家駒曰:‘慶子免君于大難矣。
’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锧,錫之以死。
’再拜颡。
高子執箪食與四脡脯,國子執過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緻糗于從者。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
’再拜稽首,以衽受。
高子曰:‘有夫不祥,君無所辱大禮。
’昭公蓋祭而不嘗。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固以請。
’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敢辱大禮,敢辭,’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敢固以請。
’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有告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告君之器,未之能以出。
敢固辭。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
請以饔乎從者。
’昭公曰:‘喪人其何稱?’景公曰:‘孰君而無稱!’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諸大夫皆哭。
既哭,以人為菑,以幦為席,〔注二七〕以鞍為幾,以遇禮相見。
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
’” 楚屈完有辭,則齊桓之得志也僅。
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穀梁傳》曰:“來者何?内桓師也。
〔注二八〕于師,前定也。
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
得志者,不得志也。
以桓公得志為僅矣。
屈完曰:‘大國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貢不至,故周室不祭。
’屈完曰:‘菁茅之貢不至,則諾。
昭王南征不反,我将問諸江。
’”範《注》雲:“此不服罪之言,故退于召陵而與之盟。
屈完所以得志,桓公之不得志也。
” 此以有辭見褒者也。
季孫行父失命,則《春秋》以為譏。
文十六年:“春,秋孫行父會齊侯于陽谷,齊侯弗及盟。
”《穀梁傳》曰:“弗及者,内辭也。
行父失命矣,齊得内辭也。
”範《注》雲:“行父出會失辭,義無可納。
故齊侯以正道拒而弗受,不盟由齊,故得内辭。
” 此以失辭見譏者也。
譏慢第十二 《春秋》譏慢。
禦禀災而嘗,譏。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禦禀災。
乙亥,嘗。
”《公羊傳》曰:“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嘗也。
曰:猶嘗乎?禦禀災,不如勿嘗而已矣。
”《穀梁傳》曰:“禦禀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注二九〕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
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曰:甸粟而内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禀,夫嘗必有兼旬之事焉。
壬申,禦禀災;乙亥,嘗。
以為未易災之餘而嘗也。
”範《注》:“壬申、乙亥相去四日,言用日至少而功多,明未足及易而嘗。
” 世室屋壞,譏。
文十三年:“世室屋壞。
”《公羊傳》曰:“世室者何?魯公之廟也。
周公稱大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
此魯公之廟也,曷為謂之世室?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毀也。
世室屋壞何以書?譏。
何譏爾?久不修也。
”《穀梁傳》曰:“大室屋壞者,有壞道也。
譏不修也。
大室猶世室也。
周公曰大廟,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宮。
禮:宗廟之事,君親割,夫人親舂,敬之至也。
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廟壞,極稱之,志不敬也。
”(世室,《穀梁》《左氏經》皆作大室。
)《左氏傳》曰:“大室之屋壞,書不共也。
” 鼷鼠食郊牛,譏。
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
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公羊》無傳。
何《注》雲:“京房《易傳》曰:祭天不慎,鼷鼠食郊牛角。
”定十五年:“鼷鼠食郊牛,牛死。
改蔔牛。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其所食?漫也。
”何《注》雲:“漫者,徧食其身,災不敬也。
”《穀梁傳》曰:“不敬莫大焉。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曰:“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又食其角。
董仲舒以為鼷鼠食郊牛,皆養牲不謹也。
”哀元年:“鼷鼠食郊牛,改蔔牛。
夏,四月,辛巳,郊。
”《穀梁傳》曰:“鼷鼠食郊牛角,改蔔牛。
志不敬也。
” 此郊祭之慢也。
齊桓公震矜,判者九國。
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公羊傳》曰:“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
何危爾?貫澤之會,桓公有憂中國之心。
不召而至者,江人、黃人也。
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
”《鹽鐵論·世務》篇曰:“昔齊桓公内附百姓,外綏諸侯,存亡接絕而天下從風。
其後德虧行衰,葵丘之會,振而矜之,叛者九國。
《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故任德則強楚告服,遠國不召而自至;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
此其效也。
” 齊頃公傲客,至于大辱。
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鞌,齊師敗績。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晉郤克投戟後巡再拜稽首馬前。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
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代頃公當左,使頃公取食,頃公操飲而至,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斫。
’于是斫逢醜父。
己酉,及齊國佐盟于袁婁。
曷為不盟于師而盟于爰婁?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蕭同侄子者,齊君子母也,踴于棓而窺客,則客或跛或眇。
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二大夫出,相與倚闾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反魯衛之侵地,使耕者東畝,且以蕭同侄子為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我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是則土齊也。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
請戰。
壹戰不勝,請再。
再戰不勝,請三。
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侄子為質?’揖而去之。
郤克魯衛之使,使以其辭而為之請,然後許之。
逮于袁婁而與之盟。
’成元年《穀梁傳》曰:‘冬十月,季孫行父秃,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偻。
同時而聘于齊。
齊使秃者禦秃者,使眇者禦眇者,使跛者禦跛者,使偻者禦偻者。
蕭同侄子處台上而笑之。
聞于客,客不悅而去。
相與立胥闾而語,移日不解。
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二年《穀梁傳》曰:“鞌去國五百裡,爰婁去國五十裡,壹戰綿地五百裡,焚雍門之茨,侵車東至海。
君子聞之,曰:夫甚甚之辭焉,齊有以取之也。
齊之有以取之,何也?敗衛師于新築,侵我北鄙,敖郤獻子,齊有以取之也。
爰婁在師之外。
郤克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侯之甗來,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使耕者皆東畝,然後與子盟。
’國佐曰:‘反魯衛之侵地,以紀候之甗來,則諾。
以蕭同侄子之母為質,則是齊侯之母也,齊侯之母猶晉君之母也,晉君之母猶齊侯之母也。
使耕者盡東其畝,則是終土齊也。
不可,請壹戰。
壹戰不克,請再。
再不克,請三。
三不克,請四。
四不克,請五。
五不克,舉國而授。
’于是而與之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案《春秋》而适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
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
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于諸侯。
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未嘗肯一與會同之事,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
春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
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
晉魯俱怒,内悉其衆,外得嘗與曹衛,四國相輔,大困之鞌,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衛起。
伐魯,魯不敢出。
擊衛,大敗之。
因得氣而無敵國興與患也。
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此其效也。
’《說苑·敬慎》篇曰:‘齊頃公地廣民衆,兵強國富,又得伯者之餘尊,驕蹇怠傲,未嘗出會同諸侯。
乃興師伐魯,反敗衛師于新築,輕小慢大之行甚。
俄而晉魯往聘,以使者戲。
二國怒歸,求黨與助,得衛及曹,四國相輔,期戰于鞌,大敗齊師,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賴逢醜父之欺,奔逃得歸。
” 齊人驕蹇,特書圍齊。
襄十一年:“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十八年:“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同圍齊。
”十九年:“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同圍齊也,何以緻伐?未圍齊也。
未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
曷為抑齊?為其亟伐也。
或曰: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
”何《注》雲:“以下葬略,或說是也。
” 魯文公厭政,見譏不臣。
文十七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公羊傳》曰:“公曷為四不視朔?公有疾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視朔?自是公無疾不視朔也。
然則曷為公無疾不視朔?有疾猶可言也,無疾不可言也。
”何《注》雲:“言無疾大惡,不可言也。
是後公不複視朔,政事委任公子遂。
”《穀梁傳》曰:“天子告朔于諸侯,諸侯受乎祢廟,禮也。
公四不視朔,公不臣也。
以公為厭政以甚矣。
”範《注》雲:“天子班朔而公不視,是不臣。
” 此人事之慢也。
〔注一〕齊桓公不正而讨陳袁濤塗,則不能予伯讨。
方伯所當讨,謂之伯讨。
〔注二〕則陳人不欲其反由己者。
己謂陳。
〔注三〕陳不果内,内與納同。
〔注四〕于是使跛者迓跛者。
迓,迎也。
下文齊使秃者禦秃者。
禦與迓同。
〔注五〕郤克魯衛之使。
謂以目示意。
〔注六〕殺恥也。
殺今言減輕。
〔注七〕魯成公以幼不見見而不恥。
不見見謂不被見,即不為人所見也。
下文不見與盟,不見二字義同。
〔注八〕大上不盟,大上今言最善。
〔注九〕诰誓不及五帝。
言五帝時無诰誓之事,下二句可類推。
〔注一〇〕宋、齊、衛參盟則志之。
參盟,三國結盟。
〔注一一〕其次不渝盟。
渝,變也。
謂不守信約。
〔注一二〕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不日,謂不書日。
會不緻,謂不書公至自會。
信謂信任齊桓公。
〔注一三〕桓盟雖内與。
内與謂魯君參加其盟。
〔注一四〕公不周乎伐鄭也。
周,信也。
〔注一五〕大其平乎己也。
己謂子反、華元二人。
〔注一六〕衛獻公谖君以弑,則惡之。
谖,詐也。
〔注一七〕文何以無邾婁?通濫也。
通濫,謂認濫為一國,故不言邾婁濫。
〔注一八〕夏父者,其所為有于顔者也。
言夏父乃為顔夫人時所生之子。
〔注一九〕吾為子口隐矣。
口謂探詢之。
〔注二〇〕殺則曷為不言刺?魯殺大夫,不書殺而曰刺。
詳《諱辭》篇。
〔注二一〕公子牙今将爾。
将弑而尚未弑。
〔注二二〕赗以早而含以晚。
以與已同。
以早以晚,今言太早太晚。
〔注二三〕不及事也。
來晚,不及事之用。
〔注二四〕後會則譏。
後會,今言沒趕上會。
〔注二五〕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何《注》雲: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注二六〕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
,淺薄之貌。
俾,使也。
易怠猶輕怠也。
此段本《尚書·秦誓》,故文詞古奧難通。
〔注二七〕以人為菑,以幦為席。
菑,周埒垣也。
幦,車覆笭也。
〔注二八〕來者何?内桓師也。
内謂魯,凡向魯者言來。
内桓師,謂視齊桓公之師如魯師。
〔注二九〕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嘗,祭名。
唯與雖同。
禦廪藏米,既災,當别易新米行祭祀,乃為誠敬。
而魯人以為雖不換易災餘之米而行祭,并無不可。
遂以災餘之米為祭,故為不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