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卒;士不素厲,則難使死敵。
光祿動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利深遠。
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
乃者大異并見,未有其應。
加以兵革久浸。
《春秋》大災未至而豫禦之,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
” 季子豫惡則善之。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稱弟?殺也。
殺則曷為不言刺?〔注二○〕為季子諱殺也。
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
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
季子之遏惡奈何?莊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緻乎魯國?’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焉。
’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為亂乎!夫何敢!’俄而牙殺械成,季子和藥而飲之,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後乎魯國;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後乎魯國。
’于是從其言而飲之。
飲之無傫氏,至乎王堤而死。
公子牙今将爾,〔注二一〕辭曷為與親弑者同?君親無将,将而誅焉。
然則善之與?曰:然。
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季子殺母兄,何善爾?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
然則曷為不直誅而酖之?行誅乎兄,隐而逃之,使托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
’闵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殺公子牙,今将爾,季子不免。
将而不免,遏惡也。
”孔廣森雲:“遏惡者,惡未作而弭之之謂。
” 此貴豫之事也。
歸含晚則譏。
文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赗。
”《穀梁傳》曰:“其不言來,不周事之用也,赗以早而含以晚。
”〔注二二〕 歸赗不及事則譏。
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公羊傳》曰:“其言來,何?不及事也。
”〔注二三〕《穀梁傳》曰:“其志,不及事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刺不及事也。
”《說苑·修文》篇曰:“贈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
故古者吉行五十裡,奔喪百裡。
贈赗及事之期時。
時,禮之大者也。
《春秋》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 作主後則譏。
文二年:“二月丁醜,作僖公主。
”《公羊傳》曰:“作僖公主者,何?為僖公作主也。
作僖公主何以書?譏。
何譏爾?不時也。
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後不能也。
”何《注》雲:“作練主當以十三月,文公亂聖人制,欲服喪三十六月,十九月作練主。
又不能卒竟,故以二十五月也。
”《穀梁傳》曰:“立主,喪主于虞,吉主于練。
作僖公主,譏其後也。
” 救邢不及事則譏。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公羊傳》曰:“救不言次,此言其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何《注》雲:“刺其救急舒緩,使至于亡。
”《穀梁傳》曰:“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
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不言齊侯也。
”範《注》雲:“救不及事,不足稱揚。
” 後會則譏。
〔注二四〕 莊十四年:“夏,單伯會伐宋。
”《公羊傳》曰:“其言會伐宋,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會,事之成也。
”範《注》雲:“伐事已成,單伯乃至。
”僖十九年:“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婁人盟于曹南,鄫子會邾妻。
”《公羊傳》曰:“其言會盟,何?後會也。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陳侯如會。
”《公羊傳》曰:“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如會,外乎會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陳侯後至,謂如會。
”襄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雞澤。
陳侯使袁僑如會。
”《公羊傳》曰:“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如會,外乎會也。
”範《注》雲:“外乎會者,明本非會内也,諸侯已會乃至耳。
” 此譏事之緩者也。
知晚則譏。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注二五〕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寶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穀梁傳》曰:“是郤克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
何為微之也?長毂五百乘,綿地千裡,過宋、鄭、滕、薛,夐入千乘之國,欲變人之主,至城下然後知,何知之晚也。
” 此譏知之緩者也。
貴變改第十 《春秋》貴變改。
秦缪公能變而霸西戎。
文十二年:“秦伯使遂來聘。
”《公羊傳》曰:“遂者何?秦大夫也。
秦無大夫,此何以書?賢缪公也。
何賢乎缪公?以為能變也。
其為能變奈何?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
〔注二六〕而況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其心休休能有容,是難也。
”何《注》雲:“秦穆公自傷前不能用百裡子、蹇叔子之言,感而自變悔,遂霸西戎。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此之謂也。
”《荀子·大略》篇曰:‘《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漢書·淮陽王欽傳》:“王駿谕指曰:張博等所犯罪惡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
自今以來,王毋複以博等累心,務與衆棄之。
《春秋》之義,大能變改。
《易》曰‘藉用白茅,無咎’,言臣子之道,改過自新,絜己以承上,然後免于咎也。
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過易行,塞重責,稱厚恩者。
如此,則長有富貴,社稷安矣,”又《李尋傳》:“尋說王根曰:得人之效,成敗之機,不可不勉也。
昔秦穆公說之言,任仡仡之勇,身受大辱,社稷幾亡。
悔過自責,思惟黃發,任用百裡奚,卒伯西域,德列王道。
二者禍福如此,可不慎哉!”又《息夫躬傳》曰:“王嘉對問曰:昔秦缪公不從百裡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诖誤之臣,思黃發之言,名垂于後世。
” 齊頃公悔敗而反喪邑。
成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公羊傳》曰:“來言者何?内辭也,脅我使歸之也。
曷為使我歸之?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歸,吊死視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
晉侯聞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請皆反其所侵地。
”何《注》雲:“晉侯聞齊侯悔過自責,高其義,畏其德,使諸侯還鞌之所喪邑。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案《春秋》而适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
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
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于諸侯。
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未嘗肯一與會同之事。
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
春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
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晉魯俱怒,内悉其衆,外得黨與曹衛,四國相輔,大困之鞌,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衛起。
伐魯,魯不敢出。
擊衛,大敗之。
因得氣而無敵國以興患也。
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此其效也。
自是之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内憂百姓,問疾吊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國家安甯。
是福之本生于憂而禍起于喜也。
嗚乎!物之所由然,其于人切近,可不省邪!”《說苑·敬慎》篇曰:“齊頃公賴逢醜父之欺,奔逃得歸;吊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絲竹之聲,遠婦女之色;出會與盟,卑下諸侯。
國家内得行義,聲聞震乎諸侯。
所亡之地。
弗求而自為來。
尊寵不武而得之;可謂能诎免變化以緻之。
故福生于隐約,而禍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 楚莊變悔而遂前功。
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丁亥,楚子入陳。
”何《注》雲:“日者,惡莊王讨賊之後欲利其國。
”“納公孫甯、儀行父于陳。
”《公羊傳》曰:“此皆大夫也,其言納,何?納公黨與也。
”何《注》雲:“主書者,美楚能變悔改過以遂前功,卒不取其國而存陳。
” 齊景公謝過而歸侵地。
定十年:“夏,公會齊侯于頰谷,公至自頰谷。
”《穀梁傳》曰:“頰谷之會,孔子相焉。
兩君就壇,兩相相揖。
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視歸乎齊侯,曰:‘兩君合好,夷狄之民何為來為?’令司馬止之。
齊侯逡巡而謝曰:‘寡人之過也。
’退而屬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與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罷會,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
’使司馬行法焉,首足異門而出。
齊人來歸郓、、龜陰之田者,蓋為此也。
”“齊人來歸運、、龜陰田。
”《公羊傳》曰:“齊人曷為來歸運、、龜陰田?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齊人為是來歸之。
”《史記·孔子世家》曰:“會齊侯夾谷。
景公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則謝以質。
’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新語五》曰:“魯定公之時,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
兩君升壇,兩相處下,兩相欲揖。
君臣之禮,濟濟備焉。
齊人鼓噪而起,欲執魯公。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立。
謂齊侯曰:‘兩君合好,以禮相率,以樂相化,臣聞嘉樂不野合,犧象之薦不下堂,夷狄之民何來為?’命司馬請止之。
定公曰:‘諾。
’齊侯逡巡而避席,曰:‘寡人之過。
’退而自責大夫。
罷會,齊人使優旃舞于魯公之幕下,傲戲,欲侯魯公之隙,以執定公。
孔子歎曰:‘君辱,臣當死。
’使司馬行法,斬焉,首足異門而出。
于是齊人懼然而恐,君臣易操,不安其故行。
乃歸魯四邑之侵地,終無乘魯之心。
” 魯哀公悔過而歸邾君。
哀七年:“秋,公伐邾婁。
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
”《公羊傳》曰:“邾婁子益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
曷為不言其獲?内大惡諱也。
”八年:“歸邾婁子益于邾婁。
”何《注》雲:“獲歸不書,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
” 此人君以悔過見稱者也。
晉郤缺服義則大之。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何《注》雲:“大其不以己非奪人之是。
”《穀梁傳》曰:“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接菑,不正也。
” 趙鞅悔過則許之。
定十三年:“晉趙鞅歸于晉。
”《穀梁傳》曰:“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貴其以地反也。
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許悔過也。
” 伯尊下問則錄之。
成五年:“梁山崩。
”《穀梁傳》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
晉君召伯尊而問焉。
伯尊來,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車右下而鞭之。
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遠矣。
’伯尊下車而問焉,曰:‘子有聞乎?’封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
’伯尊曰:‘君為此召我也,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
天有河,天壅之。
雖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問焉。
辇者曰:‘君親素缟,帥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
’伯尊至,君問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為之奈何?’伯尊曰:‘君親素缟,帥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
’孔子聞之,曰:‘伯尊其無績乎,攘善也。
’” 此人臣以悔改見稱者也。
貴有辭第十一 《春秋》貴有辭。
邾婁人有辭,則服郤缺。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穀梁傳》曰:“弗克納。
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捷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 齊國佐有辭,則服郤克。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反魯衛之侵地,使耕者東畝,且以蕭同侄子為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我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則是土齊也。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不可,請戰。
壹戰不勝,請再。
再戰不勝,請三。
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侄子為質?’揖而去之。
郤
光祿動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利深遠。
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
乃者大異并見,未有其應。
加以兵革久浸。
《春秋》大災未至而豫禦之,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
” 季子豫惡則善之。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稱弟?殺也。
殺則曷為不言刺?〔注二○〕為季子諱殺也。
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
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
季子之遏惡奈何?莊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緻乎魯國?’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焉。
’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為亂乎!夫何敢!’俄而牙殺械成,季子和藥而飲之,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後乎魯國;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後乎魯國。
’于是從其言而飲之。
飲之無傫氏,至乎王堤而死。
公子牙今将爾,〔注二一〕辭曷為與親弑者同?君親無将,将而誅焉。
然則善之與?曰:然。
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
季子殺母兄,何善爾?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
然則曷為不直誅而酖之?行誅乎兄,隐而逃之,使托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
’闵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殺公子牙,今将爾,季子不免。
将而不免,遏惡也。
”孔廣森雲:“遏惡者,惡未作而弭之之謂。
” 此貴豫之事也。
歸含晚則譏。
文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赗。
”《穀梁傳》曰:“其不言來,不周事之用也,赗以早而含以晚。
”〔注二二〕 歸赗不及事則譏。
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公羊傳》曰:“其言來,何?不及事也。
”〔注二三〕《穀梁傳》曰:“其志,不及事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刺不及事也。
”《說苑·修文》篇曰:“贈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
故古者吉行五十裡,奔喪百裡。
贈赗及事之期時。
時,禮之大者也。
《春秋》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 作主後則譏。
文二年:“二月丁醜,作僖公主。
”《公羊傳》曰:“作僖公主者,何?為僖公作主也。
作僖公主何以書?譏。
何譏爾?不時也。
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後不能也。
”何《注》雲:“作練主當以十三月,文公亂聖人制,欲服喪三十六月,十九月作練主。
又不能卒竟,故以二十五月也。
”《穀梁傳》曰:“立主,喪主于虞,吉主于練。
作僖公主,譏其後也。
” 救邢不及事則譏。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公羊傳》曰:“救不言次,此言其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何《注》雲:“刺其救急舒緩,使至于亡。
”《穀梁傳》曰:“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
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不言齊侯也。
”範《注》雲:“救不及事,不足稱揚。
” 後會則譏。
〔注二四〕 莊十四年:“夏,單伯會伐宋。
”《公羊傳》曰:“其言會伐宋,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會,事之成也。
”範《注》雲:“伐事已成,單伯乃至。
”僖十九年:“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婁人盟于曹南,鄫子會邾妻。
”《公羊傳》曰:“其言會盟,何?後會也。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陳侯如會。
”《公羊傳》曰:“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如會,外乎會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陳侯後至,謂如會。
”襄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雞澤。
陳侯使袁僑如會。
”《公羊傳》曰:“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穀梁傳》曰:“如會,外乎會也。
”範《注》雲:“外乎會者,明本非會内也,諸侯已會乃至耳。
” 此譏事之緩者也。
知晚則譏。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注二五〕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寶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穀梁傳》曰:“是郤克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
何為微之也?長毂五百乘,綿地千裡,過宋、鄭、滕、薛,夐入千乘之國,欲變人之主,至城下然後知,何知之晚也。
” 此譏知之緩者也。
貴變改第十 《春秋》貴變改。
秦缪公能變而霸西戎。
文十二年:“秦伯使遂來聘。
”《公羊傳》曰:“遂者何?秦大夫也。
秦無大夫,此何以書?賢缪公也。
何賢乎缪公?以為能變也。
其為能變奈何?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
〔注二六〕而況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斷斷焉無他技,其心休休能有容,是難也。
”何《注》雲:“秦穆公自傷前不能用百裡子、蹇叔子之言,感而自變悔,遂霸西戎。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此之謂也。
”《荀子·大略》篇曰:‘《春秋》賢穆公,以為能變也。
”《漢書·淮陽王欽傳》:“王駿谕指曰:張博等所犯罪惡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
自今以來,王毋複以博等累心,務與衆棄之。
《春秋》之義,大能變改。
《易》曰‘藉用白茅,無咎’,言臣子之道,改過自新,絜己以承上,然後免于咎也。
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過易行,塞重責,稱厚恩者。
如此,則長有富貴,社稷安矣,”又《李尋傳》:“尋說王根曰:得人之效,成敗之機,不可不勉也。
昔秦穆公說之言,任仡仡之勇,身受大辱,社稷幾亡。
悔過自責,思惟黃發,任用百裡奚,卒伯西域,德列王道。
二者禍福如此,可不慎哉!”又《息夫躬傳》曰:“王嘉對問曰:昔秦缪公不從百裡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诖誤之臣,思黃發之言,名垂于後世。
” 齊頃公悔敗而反喪邑。
成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公羊傳》曰:“來言者何?内辭也,脅我使歸之也。
曷為使我歸之?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歸,吊死視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
晉侯聞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請皆反其所侵地。
”何《注》雲:“晉侯聞齊侯悔過自責,高其義,畏其德,使諸侯還鞌之所喪邑。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為大,弗察弗見,而況微眇者乎!故案《春秋》而适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
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
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勢便利矣,又得霸主之餘尊,而志加于諸侯。
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
即位九年,未嘗肯一與會同之事。
有怒魯衛之志,而不從諸侯于清丘斷道。
春往伐魯,入其北郊;顧返伐衛,敗之新築。
當是時也,方乘勝而志廣,大國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晉魯俱怒,内悉其衆,外得黨與曹衛,四國相輔,大困之鞌,獲齊頃公,斫逢醜父。
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為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衛起。
伐魯,魯不敢出。
擊衛,大敗之。
因得氣而無敵國以興患也。
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此其效也。
自是之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内憂百姓,問疾吊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國家安甯。
是福之本生于憂而禍起于喜也。
嗚乎!物之所由然,其于人切近,可不省邪!”《說苑·敬慎》篇曰:“齊頃公賴逢醜父之欺,奔逃得歸;吊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絲竹之聲,遠婦女之色;出會與盟,卑下諸侯。
國家内得行義,聲聞震乎諸侯。
所亡之地。
弗求而自為來。
尊寵不武而得之;可謂能诎免變化以緻之。
故福生于隐約,而禍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 楚莊變悔而遂前功。
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丁亥,楚子入陳。
”何《注》雲:“日者,惡莊王讨賊之後欲利其國。
”“納公孫甯、儀行父于陳。
”《公羊傳》曰:“此皆大夫也,其言納,何?納公黨與也。
”何《注》雲:“主書者,美楚能變悔改過以遂前功,卒不取其國而存陳。
” 齊景公謝過而歸侵地。
定十年:“夏,公會齊侯于頰谷,公至自頰谷。
”《穀梁傳》曰:“頰谷之會,孔子相焉。
兩君就壇,兩相相揖。
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魯君。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視歸乎齊侯,曰:‘兩君合好,夷狄之民何為來為?’令司馬止之。
齊侯逡巡而謝曰:‘寡人之過也。
’退而屬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與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獨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為?’罷會,齊人使優施舞于魯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
’使司馬行法焉,首足異門而出。
齊人來歸郓、、龜陰之田者,蓋為此也。
”“齊人來歸運、、龜陰田。
”《公羊傳》曰:“齊人曷為來歸運、、龜陰田?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齊人為是來歸之。
”《史記·孔子世家》曰:“會齊侯夾谷。
景公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
君若悼之,則謝以質。
’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郓、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新語五》曰:“魯定公之時,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
兩君升壇,兩相處下,兩相欲揖。
君臣之禮,濟濟備焉。
齊人鼓噪而起,欲執魯公。
孔子曆階而上,不盡一等而立。
謂齊侯曰:‘兩君合好,以禮相率,以樂相化,臣聞嘉樂不野合,犧象之薦不下堂,夷狄之民何來為?’命司馬請止之。
定公曰:‘諾。
’齊侯逡巡而避席,曰:‘寡人之過。
’退而自責大夫。
罷會,齊人使優旃舞于魯公之幕下,傲戲,欲侯魯公之隙,以執定公。
孔子歎曰:‘君辱,臣當死。
’使司馬行法,斬焉,首足異門而出。
于是齊人懼然而恐,君臣易操,不安其故行。
乃歸魯四邑之侵地,終無乘魯之心。
” 魯哀公悔過而歸邾君。
哀七年:“秋,公伐邾婁。
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
”《公羊傳》曰:“邾婁子益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
曷為不言其獲?内大惡諱也。
”八年:“歸邾婁子益于邾婁。
”何《注》雲:“獲歸不書,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
” 此人君以悔過見稱者也。
晉郤缺服義則大之。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何《注》雲:“大其不以己非奪人之是。
”《穀梁傳》曰:“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接菑,不正也。
” 趙鞅悔過則許之。
定十三年:“晉趙鞅歸于晉。
”《穀梁傳》曰:“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貴其以地反也。
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許悔過也。
” 伯尊下問則錄之。
成五年:“梁山崩。
”《穀梁傳》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
晉君召伯尊而問焉。
伯尊來,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車右下而鞭之。
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遠矣。
’伯尊下車而問焉,曰:‘子有聞乎?’封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
’伯尊曰:‘君為此召我也,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
天有河,天壅之。
雖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問焉。
辇者曰:‘君親素缟,帥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
’伯尊至,君問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為之奈何?’伯尊曰:‘君親素缟,帥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
’孔子聞之,曰:‘伯尊其無績乎,攘善也。
’” 此人臣以悔改見稱者也。
貴有辭第十一 《春秋》貴有辭。
邾婁人有辭,則服郤缺。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穀梁傳》曰:“弗克納。
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捷菑,晉出也;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 齊國佐有辭,則服郤克。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鞌之戰,齊師大敗。
齊侯使國佐如師,郤克曰:‘與我紀侯之甗,反魯衛之侵地,使耕者東畝,且以蕭同侄子為質,則吾舍子矣。
’國佐曰:‘與我紀侯之甗,請諾。
反魯衛之侵地,請諾。
使耕者東畝,則是土齊也。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齊君之母猶晉君之母也,不可,請戰。
壹戰不勝,請再。
再戰不勝,請三。
三戰不勝,則齊國盡子之有也,何必以蕭同侄子為質?’揖而去之。
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