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小
中
大
趨而辟丸,是樂而已矣。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
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為出乎閨?’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能蹯不熟,公怒,以鬥擎而殺之,支解,将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 皆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也。
昭元年《公羊傳》曰:“《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不貶絕以見罪惡也。
” 貴義則賤利。
無駭入極則貶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公羊傳》曰:“此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疾始滅也。
故終其身不氏。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弑無已。
”又曰:“誅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
”《後漢書·李固傳》:“固奏記梁商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
” 取郜取防,則甚之。
隐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公羊傳》曰:“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
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
”何《注》雲:“甚魯因戰見利生事,利心數動。
”《穀梁傳》曰:“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故謹而日之也。
” 伐莒取向,則譏之。
宣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穀梁傳》曰:“及者,内為志焉爾。
平者,成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
公伐莒取向,伐猶可,取向甚矣。
莒人辭不受治也,伐莒,義兵也;取向,非也,乘義而為利也。
” 周桓王求車則譏。
桓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穀梁傳》曰:“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
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左氏傳》曰:“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
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财。
” 求赙則譏。
隐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赙。
”《公羊傳》曰:“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武氏子來求赙,何以書?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赙,非禮也。
”《穀梁傳》曰:“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赙。
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
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
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
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
交譏之。
” 頃王求金則譏。
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公羊傳》曰:“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毛伯來求金,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金,非禮也。
然則是王者與?曰:非也。
非王者則曷為謂之王者?王者無求,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
”《穀梁傳》曰:“求車猶可,求金甚矣。
”《左氏傳》曰:“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又《王道》篇曰:“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赙金。
”《說苑·貴德》篇曰:“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諸侯,《春秋》譏之。
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
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
” 魯隐公張魚則諱。
隐五年:“春,公觀魚于棠。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百金之魚公張之,登來之者何?美大之之辭也。
”何《注》雲:“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争利,匹夫無異,故諱若使以遠觀為譏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公觀魚于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
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矣。
愧之,以塞其源也。
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
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今非直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
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
皆諱大惡之辭也。
”《說苑·貴德》篇曰:“故人君者,明貴德而賤利以道下。
下之為惡,尚不可止,今隐公貪利,而身自漁濟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國人,國人安得不解于義?解于義而縱于欲,則災害起而臣下僻矣。
” 虞公受賂,則疾為首惡。
僖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
”《公羊傳》曰:“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
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賂奈何?獻公朝諸大夫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内藏藏之外府,馬出内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
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注八八〕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還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
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則已長矣。
’蓋戲之也。
”《穀梁傳》曰:“非國而曰滅,重複陽也。
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
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
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産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藏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
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谏。
少長于君,則君輕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谏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聽,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宮之奇谏曰:‘《語》曰:唇亡則齒寒。
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
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左氏傳》曰:“先書虞,賄故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虞公貪财不顧其難,快耳悅目,受晉之璧、屈産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
宗廟破毀,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貪财之所緻也。
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内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
”《漢書·孫寶傳》曰:“寶自劾矯制,奏扈商為亂首。
《春秋》之義,誅首惡而已。
”《後漢書·梁商傳》:“商上疏曰:《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
” 魯桓受賂,則譏其非禮。
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遂亂受賂,納于大廟,非禮也。
”《穀梁傳》曰:“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
其道以周公弗受也。
”《左氏傳》曰:“以郜大鼎賂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 齊人受賂,則惡其取邑。
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弑子赤之賂也。
”何《注》雲:“子赤,齊外孫。
宣公篡弑之,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
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亦因惡齊取篡者賂,當坐取邑。
”《穀梁傳》曰:“内不言取。
言取,授之也。
以是為賂齊也。
” 若梁以求财不足而自亡。
僖十九年:“梁亡。
”《公羊傳》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
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穀梁傳》曰:“自亡也。
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民為寇盜。
梁亡,自亡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梁内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伍,一家亡,五家殺刑。
其民曰:先亡者封,後亡者刑。
君者,将使民以孝于父母,順于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财不足,行罰如将不勝,殺戮如屠,仇雠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
《春秋》曰:梁亡。
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
觀乎梁亡,知枉法之窮。
”又《仁義法》篇曰:“故王者愛及四夷,伯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内,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
《春秋》不言伐梁而言梁亡,蓋愛獨及其身者也。
” 楚以欲得美裘而喪國。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伍子胥複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
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于是興師而救蔡。
”《穀梁傳》曰:“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得歸。
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
’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庚辰,吳入楚。
”《公羊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穀梁傳》曰:“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楚平王行無度,殺伍子胥父兄。
蔡昭公朝之,因請其裘。
昭公不與。
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
君舍乎君室,大夫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
貪暴之所緻也。
” 固《春秋》之大戒也。
〔注一〕惡詐擊而善偏戰。
約結期日而後戰,謂之偏戰,詐戰則反是,詐擊即詐戰也。
倭奴之犯我遼甯,侵我盧溝,襲擊美國之珍珠港,皆詐戰也。
若先宣戰而後戰者,則庶乎偏戰矣。
倭奴之詐,世界正義之國無不惡之。
而《春秋》則早已标惡詐戰之義。
世人或以《春秋》為迂遠不切事情之學,觀此可恍然大悟矣。
〔注二〕恥伐喪而榮複仇。
他國有喪而伐之,為不義之事,《春秋》所恥。
複仇之師,則《春秋》以為榮。
〔注三〕哀公亨乎周。
亨與今烹字同。
〔注四〕蔔之,曰:師喪分焉。
此蔔者之辭。
分,半也。
〔注五〕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此襄公答蔔者之辭。
師喪其半,國君死,猶為吉者,以能複仇故也。
此見襄公複仇之決心。
〔注六〕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世謂世世相傳。
〔注七〕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怒,遷怒也。
〔注八〕猶無明天子也。
猶與由同。
〔注九〕然則齊紀無說焉。
無說謂無辭可以相接。
〔注一〇〕惡其會仇讎而伐同姓,故貶而名之也。
名之,謂直稱溺之名。
〔注一一〕其不言如,何也。
如,往也。
〔注一二〕躬君弑于齊。
躬謂魯莊公本身。
君弑于齊,謂桓公為齊所弑。
〔注一三〕于廟則已尊,于寝則已卑。
已尊已卑,謂太尊太卑。
〔注一四〕為之築,節矣。
節,謂适宜。
〔注一五〕入者,内弗受也。
弗受,猶今言不接受。
凡不合義之事言之。
〔注一六〕日入,惡入者也。
說《春秋》者,有日月例。
以《春秋》所書月日,皆有褒貶之意存乎其間。
此說不甚可信。
然傳文屢言之。
此文日入,謂夫人姜氏入上記有丁醜日子也。
〔注一七〕娶仇人子弟以薦舍于前。
範《注》雲:薦,進也。
舍,置也。
〔注一八〕此複仇乎大國,曷為使微者。
微者謂士,以非卿大夫故為微也。
此經書及齊師戰于乾時。
及上無主名。
不書誰及之,有似乎微者,故傳發問也。
〔注一九〕不與公複仇也。
不與猶今言不許,不許者謂其無誠意也。
〔注二〇〕複仇者在下也。
下指諸大夫。
〔注二一〕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隐,痛也。
〔注二二〕公薨不地,故也。
他公之薨皆記其地,如言公薨于路寝是也。
不地謂不記地,故謂變故。
〔注二三〕仇在外也。
桓公為齊所弑,故雲仇在外。
〔注二四〕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何《注》雲:不受誅,罪不當誅也。
〔注二五〕用事乎河。
用事謂祭。
〔注二六〕則若時可矣。
若,此也。
〔注二七〕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
舉貴謂稱子。
〔注二八〕相衛而不相迿。
迿與徇同。
《史記·韓世家》注雲:徇,從死也。
言朋友複仇,義當保衛之,而不得以己身從之死也。
何休訓迿為先,非是。
〔注二九〕《春秋》嚴夷夏之防。
夷謂夷狄,夏謂中國。
〔注三〇〕曷為殊會吳?叔孫僑如……會吳于鐘離,将吳特别提出,故雲殊。
〔注三一〕楚子何以不名?不名,不稱其名。
《春秋》以稱名為貶,此問其何以不貶稱名。
〔注三二〕而魯追戎則大之。
大猶言褒美。
〔注三三〕則未知其之晉者也。
言不知之晉者誰殺之。
〔注三四〕其日,何?日謂書其日子,甲午是也。
下凡雲日者,義同。
〔注三五〕其地,何?地謂書其地,鹹是也。
下凡雲地者,同。
〔注三六〕卒怗荊。
怗,服也。
〔注三七〕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誅意猶言誅心,不誅辭,謂于文辭不誅之。
〔注三八〕陳侯使袁僑如會。
如,往也。
〔注三九〕曷為殊及陳袁僑。
殊及謂特别單獨提出及陳袁僑盟。
與上言殊會意同也。
〔注四〇〕禮:諸侯不生名。
諸侯生時不稱名,故雲不生名。
〔注四一〕起得鄭為重。
起猶今言表示或暗示。
〔注四二〕不以伐鄭緻。
凡書公至自某者為緻。
不以伐鄭緻,謂不以公至自伐鄭書于經也。
〔注四三〕夷狄主中國則不與。
不與,不許也。
猶今言不承認。
〔注四四〕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此大之謂張大其辭,與褒美之意不同。
〔注四五〕變之不葬有三。
不葬謂不書葬。
〔注四六〕雖許夷狄,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謂不一次完全充足許之。
〔注四七〕夷狄不卒。
不卒謂不書卒。
〔注四八〕以逆莊王。
逆,迎也。
下文逆晉寇,同。
〔注四九〕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言儲積不充足萬分,則不向外發展也。
〔注五〇〕告從不赦,不詳。
詳與祥同。
人告服從而不赦其過,不善也。
〔注五一〕強者吾辟之。
辟與避同。
〔注五二〕今還師而佚晉寇。
佚謂使之逸去。
〔注五三〕如挑與之戰。
如與而同。
〔注五四〕夷狄反道。
反猶言歸,謂歸于道。
次條反夷狄也,反字義同。
〔注五五〕行乎夷狄。
謂為夷狄之行為。
〔注五六〕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狄之謂當作夷狄看。
〔注五七〕宰上之木拱矣。
宰謂墳冢。
拱謂用手對抱。
〔注五八〕吾将屍爾焉。
屍謂收其屍骸。
〔注五九〕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
疑禮疑信謂恐或失禮失信。
〔注六〇〕而強大厭我,厭與壓同。
〔注六一〕我心望焉。
望,怨也。
〔注六二〕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
何以不名?賢也。
不名,謂不書其名。
季是字,故曰不名。
〔注六三〕孔父閑也。
閑,今雲抵抗。
〔注六四〕孔子故宋也。
謂孔子原來是宋國人。
〔注六五〕荀息傅焉。
傅謂為奚齊卓子之師傅。
下文裡克傅之,義同。
〔注六六〕衛曼姑拒而弗内。
内與納同。
此事詳《大受命》及《親親》二篇。
〔注六七〕有司複曰:火至矣。
複,今雲報告。
〔注六八〕逮乎火而死。
逮,及也。
言為火所及。
〔注六九〕夫人少辟火乎。
辟與避同。
〔注七〇〕故蔡侯獻舞名。
名謂直書其名。
〔注七一〕内大惡諱也。
内謂魯國,諱謂避諱不言。
〔注七二〕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君不使乎大夫,謂君不當見驅使于大夫。
逢醜父使公取飲,是君使乎大夫也。
何休不明此義,故注說不明。
佚獲謂使見獲者逃去。
〔注七三〕革取清者。
革,改也。
此故意使之逃去也。
〔注七四〕以地正國也。
謂借地方之力以匡正中央。
〔注七五〕重地也。
以地來奔,其事重大,故雲重地也。
〔注七六〕圍者拑馬而秣之。
圍者謂被圍者,拑馬之口而以刍草秣之,表示尚有刍糧也。
實則刍糧不足,故拑馬口,不使之食也。
〔注七七〕是何子之情也。
情,實也。
今言實在。
〔注七八〕在招丘,悕矣。
悕,悲也。
〔注七九〕諾,已。
諾謂允許,已謂拒不許。
〔注八〇〕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
迮,迫也。
〔注八一〕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有吳國,謂愛吳國也。
悔,咎也。
此求速死以便傳國于季子也。
〔注八二〕季子使而亡焉。
使謂出使,亡謂不在國。
〔注八三〕即之。
即君位。
〔注八四〕宣弑而非之也。
宣公弑君,叔肸心非其事。
〔注八五〕禮:盛德之士不名。
叔肸是字非名,故何《注》雲爾。
〔注八六〕請使公子鱄約之。
約謂以言相要約。
〔注八七〕棁殺之。
棁,杖也。
〔注八八〕則晉今日取郭。
則猶若也。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
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為出乎閨?’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能蹯不熟,公怒,以鬥擎而殺之,支解,将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 皆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也。
昭元年《公羊傳》曰:“《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不貶絕以見罪惡也。
” 貴義則賤利。
無駭入極則貶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公羊傳》曰:“此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疾始滅也。
故終其身不氏。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弑無已。
”又曰:“誅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
”《後漢書·李固傳》:“固奏記梁商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
” 取郜取防,則甚之。
隐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公羊傳》曰:“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
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
”何《注》雲:“甚魯因戰見利生事,利心數動。
”《穀梁傳》曰:“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故謹而日之也。
” 伐莒取向,則譏之。
宣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穀梁傳》曰:“及者,内為志焉爾。
平者,成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
公伐莒取向,伐猶可,取向甚矣。
莒人辭不受治也,伐莒,義兵也;取向,非也,乘義而為利也。
” 周桓王求車則譏。
桓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穀梁傳》曰:“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
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左氏傳》曰:“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
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财。
” 求赙則譏。
隐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赙。
”《公羊傳》曰:“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武氏子來求赙,何以書?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赙,非禮也。
”《穀梁傳》曰:“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赙。
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
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
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
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
交譏之。
” 頃王求金則譏。
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公羊傳》曰:“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毛伯來求金,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金,非禮也。
然則是王者與?曰:非也。
非王者則曷為謂之王者?王者無求,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
”《穀梁傳》曰:“求車猶可,求金甚矣。
”《左氏傳》曰:“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又《王道》篇曰:“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赙金。
”《說苑·貴德》篇曰:“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諸侯,《春秋》譏之。
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
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
” 魯隐公張魚則諱。
隐五年:“春,公觀魚于棠。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百金之魚公張之,登來之者何?美大之之辭也。
”何《注》雲:“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争利,匹夫無異,故諱若使以遠觀為譏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公觀魚于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
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矣。
愧之,以塞其源也。
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
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今非直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
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
皆諱大惡之辭也。
”《說苑·貴德》篇曰:“故人君者,明貴德而賤利以道下。
下之為惡,尚不可止,今隐公貪利,而身自漁濟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國人,國人安得不解于義?解于義而縱于欲,則災害起而臣下僻矣。
” 虞公受賂,則疾為首惡。
僖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
”《公羊傳》曰:“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
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賂奈何?獻公朝諸大夫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内藏藏之外府,馬出内廄系之外廄爾,君何喪焉!’獻公曰:‘諾。
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
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注八八〕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還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
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則已長矣。
’蓋戲之也。
”《穀梁傳》曰:“非國而曰滅,重複陽也。
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
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
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産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藏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
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谏。
少長于君,則君輕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谏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聽,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宮之奇谏曰:‘《語》曰:唇亡則齒寒。
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
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左氏傳》曰:“先書虞,賄故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虞公貪财不顧其難,快耳悅目,受晉之璧、屈産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
宗廟破毀,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貪财之所緻也。
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内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
”《漢書·孫寶傳》曰:“寶自劾矯制,奏扈商為亂首。
《春秋》之義,誅首惡而已。
”《後漢書·梁商傳》:“商上疏曰:《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
” 魯桓受賂,則譏其非禮。
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遂亂受賂,納于大廟,非禮也。
”《穀梁傳》曰:“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
其道以周公弗受也。
”《左氏傳》曰:“以郜大鼎賂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 齊人受賂,則惡其取邑。
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弑子赤之賂也。
”何《注》雲:“子赤,齊外孫。
宣公篡弑之,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
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亦因惡齊取篡者賂,當坐取邑。
”《穀梁傳》曰:“内不言取。
言取,授之也。
以是為賂齊也。
” 若梁以求财不足而自亡。
僖十九年:“梁亡。
”《公羊傳》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
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穀梁傳》曰:“自亡也。
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民為寇盜。
梁亡,自亡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梁内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伍,一家亡,五家殺刑。
其民曰:先亡者封,後亡者刑。
君者,将使民以孝于父母,順于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财不足,行罰如将不勝,殺戮如屠,仇雠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
《春秋》曰:梁亡。
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
觀乎梁亡,知枉法之窮。
”又《仁義法》篇曰:“故王者愛及四夷,伯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内,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
《春秋》不言伐梁而言梁亡,蓋愛獨及其身者也。
” 楚以欲得美裘而喪國。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伍子胥複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
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于是興師而救蔡。
”《穀梁傳》曰:“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得歸。
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
’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庚辰,吳入楚。
”《公羊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穀梁傳》曰:“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楚平王行無度,殺伍子胥父兄。
蔡昭公朝之,因請其裘。
昭公不與。
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
君舍乎君室,大夫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
貪暴之所緻也。
” 固《春秋》之大戒也。
〔注一〕惡詐擊而善偏戰。
約結期日而後戰,謂之偏戰,詐戰則反是,詐擊即詐戰也。
倭奴之犯我遼甯,侵我盧溝,襲擊美國之珍珠港,皆詐戰也。
若先宣戰而後戰者,則庶乎偏戰矣。
倭奴之詐,世界正義之國無不惡之。
而《春秋》則早已标惡詐戰之義。
世人或以《春秋》為迂遠不切事情之學,觀此可恍然大悟矣。
〔注二〕恥伐喪而榮複仇。
他國有喪而伐之,為不義之事,《春秋》所恥。
複仇之師,則《春秋》以為榮。
〔注三〕哀公亨乎周。
亨與今烹字同。
〔注四〕蔔之,曰:師喪分焉。
此蔔者之辭。
分,半也。
〔注五〕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此襄公答蔔者之辭。
師喪其半,國君死,猶為吉者,以能複仇故也。
此見襄公複仇之決心。
〔注六〕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世謂世世相傳。
〔注七〕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怒,遷怒也。
〔注八〕猶無明天子也。
猶與由同。
〔注九〕然則齊紀無說焉。
無說謂無辭可以相接。
〔注一〇〕惡其會仇讎而伐同姓,故貶而名之也。
名之,謂直稱溺之名。
〔注一一〕其不言如,何也。
如,往也。
〔注一二〕躬君弑于齊。
躬謂魯莊公本身。
君弑于齊,謂桓公為齊所弑。
〔注一三〕于廟則已尊,于寝則已卑。
已尊已卑,謂太尊太卑。
〔注一四〕為之築,節矣。
節,謂适宜。
〔注一五〕入者,内弗受也。
弗受,猶今言不接受。
凡不合義之事言之。
〔注一六〕日入,惡入者也。
說《春秋》者,有日月例。
以《春秋》所書月日,皆有褒貶之意存乎其間。
此說不甚可信。
然傳文屢言之。
此文日入,謂夫人姜氏入上記有丁醜日子也。
〔注一七〕娶仇人子弟以薦舍于前。
範《注》雲:薦,進也。
舍,置也。
〔注一八〕此複仇乎大國,曷為使微者。
微者謂士,以非卿大夫故為微也。
此經書及齊師戰于乾時。
及上無主名。
不書誰及之,有似乎微者,故傳發問也。
〔注一九〕不與公複仇也。
不與猶今言不許,不許者謂其無誠意也。
〔注二〇〕複仇者在下也。
下指諸大夫。
〔注二一〕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隐,痛也。
〔注二二〕公薨不地,故也。
他公之薨皆記其地,如言公薨于路寝是也。
不地謂不記地,故謂變故。
〔注二三〕仇在外也。
桓公為齊所弑,故雲仇在外。
〔注二四〕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何《注》雲:不受誅,罪不當誅也。
〔注二五〕用事乎河。
用事謂祭。
〔注二六〕則若時可矣。
若,此也。
〔注二七〕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
舉貴謂稱子。
〔注二八〕相衛而不相迿。
迿與徇同。
《史記·韓世家》注雲:徇,從死也。
言朋友複仇,義當保衛之,而不得以己身從之死也。
何休訓迿為先,非是。
〔注二九〕《春秋》嚴夷夏之防。
夷謂夷狄,夏謂中國。
〔注三〇〕曷為殊會吳?叔孫僑如……會吳于鐘離,将吳特别提出,故雲殊。
〔注三一〕楚子何以不名?不名,不稱其名。
《春秋》以稱名為貶,此問其何以不貶稱名。
〔注三二〕而魯追戎則大之。
大猶言褒美。
〔注三三〕則未知其之晉者也。
言不知之晉者誰殺之。
〔注三四〕其日,何?日謂書其日子,甲午是也。
下凡雲日者,義同。
〔注三五〕其地,何?地謂書其地,鹹是也。
下凡雲地者,同。
〔注三六〕卒怗荊。
怗,服也。
〔注三七〕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誅意猶言誅心,不誅辭,謂于文辭不誅之。
〔注三八〕陳侯使袁僑如會。
如,往也。
〔注三九〕曷為殊及陳袁僑。
殊及謂特别單獨提出及陳袁僑盟。
與上言殊會意同也。
〔注四〇〕禮:諸侯不生名。
諸侯生時不稱名,故雲不生名。
〔注四一〕起得鄭為重。
起猶今言表示或暗示。
〔注四二〕不以伐鄭緻。
凡書公至自某者為緻。
不以伐鄭緻,謂不以公至自伐鄭書于經也。
〔注四三〕夷狄主中國則不與。
不與,不許也。
猶今言不承認。
〔注四四〕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此大之謂張大其辭,與褒美之意不同。
〔注四五〕變之不葬有三。
不葬謂不書葬。
〔注四六〕雖許夷狄,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謂不一次完全充足許之。
〔注四七〕夷狄不卒。
不卒謂不書卒。
〔注四八〕以逆莊王。
逆,迎也。
下文逆晉寇,同。
〔注四九〕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言儲積不充足萬分,則不向外發展也。
〔注五〇〕告從不赦,不詳。
詳與祥同。
人告服從而不赦其過,不善也。
〔注五一〕強者吾辟之。
辟與避同。
〔注五二〕今還師而佚晉寇。
佚謂使之逸去。
〔注五三〕如挑與之戰。
如與而同。
〔注五四〕夷狄反道。
反猶言歸,謂歸于道。
次條反夷狄也,反字義同。
〔注五五〕行乎夷狄。
謂為夷狄之行為。
〔注五六〕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狄之謂當作夷狄看。
〔注五七〕宰上之木拱矣。
宰謂墳冢。
拱謂用手對抱。
〔注五八〕吾将屍爾焉。
屍謂收其屍骸。
〔注五九〕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
疑禮疑信謂恐或失禮失信。
〔注六〇〕而強大厭我,厭與壓同。
〔注六一〕我心望焉。
望,怨也。
〔注六二〕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
何以不名?賢也。
不名,謂不書其名。
季是字,故曰不名。
〔注六三〕孔父閑也。
閑,今雲抵抗。
〔注六四〕孔子故宋也。
謂孔子原來是宋國人。
〔注六五〕荀息傅焉。
傅謂為奚齊卓子之師傅。
下文裡克傅之,義同。
〔注六六〕衛曼姑拒而弗内。
内與納同。
此事詳《大受命》及《親親》二篇。
〔注六七〕有司複曰:火至矣。
複,今雲報告。
〔注六八〕逮乎火而死。
逮,及也。
言為火所及。
〔注六九〕夫人少辟火乎。
辟與避同。
〔注七〇〕故蔡侯獻舞名。
名謂直書其名。
〔注七一〕内大惡諱也。
内謂魯國,諱謂避諱不言。
〔注七二〕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君不使乎大夫,謂君不當見驅使于大夫。
逢醜父使公取飲,是君使乎大夫也。
何休不明此義,故注說不明。
佚獲謂使見獲者逃去。
〔注七三〕革取清者。
革,改也。
此故意使之逃去也。
〔注七四〕以地正國也。
謂借地方之力以匡正中央。
〔注七五〕重地也。
以地來奔,其事重大,故雲重地也。
〔注七六〕圍者拑馬而秣之。
圍者謂被圍者,拑馬之口而以刍草秣之,表示尚有刍糧也。
實則刍糧不足,故拑馬口,不使之食也。
〔注七七〕是何子之情也。
情,實也。
今言實在。
〔注七八〕在招丘,悕矣。
悕,悲也。
〔注七九〕諾,已。
諾謂允許,已謂拒不許。
〔注八〇〕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
迮,迫也。
〔注八一〕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有吳國,謂愛吳國也。
悔,咎也。
此求速死以便傳國于季子也。
〔注八二〕季子使而亡焉。
使謂出使,亡謂不在國。
〔注八三〕即之。
即君位。
〔注八四〕宣弑而非之也。
宣公弑君,叔肸心非其事。
〔注八五〕禮:盛德之士不名。
叔肸是字非名,故何《注》雲爾。
〔注八六〕請使公子鱄約之。
約謂以言相要約。
〔注八七〕棁殺之。
棁,杖也。
〔注八八〕則晉今日取郭。
則猶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