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定十三年:“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

    冬,晉趙鞅歸于晉。

    ”《公羊傳》曰:“此叛也,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

    〔注七四〕其以地正國奈何?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

    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

    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穀梁傳》曰:“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貴其以地反也。

    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許悔過也。

    許悔過,則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國也。

    以地正國,則何以言叛?其入無君命也。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

    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是也。

    ”《史記·趙世家》曰:“晉定公之十四年,範、中行作亂。

    明年春,簡子即鞅謂邯鄲大夫午曰:‘歸我衛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晉陽。

    ’午許諾,歸而其父兄不聽,倍言。

    趙鞅捕午,囚之晉陽。

    遂殺午。

    荀寅、範吉射與午善,謀作亂。

    十月,範、中行氏伐趙鞅,鞅奔晉陽。

    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

    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

    ” 《春秋》于竊地叛國之臣,又何其嚴也! 至邾婁庶其之以漆、闾邱來奔。

     襄二十一年:“邾婁庶其以漆、闾丘來奔。

    ”《公羊傳》曰:“邾婁庶其者何?邾婁大夫也。

    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重地也。

    ”〔注七五〕何《注》:“惡受叛臣邑,故重而書之。

    ”《左氏傳》曰:“庶其非卿也,以地來,雖賤必書,重地也。

    ”杜《注》:“重地,故書其人。

    其人書,則惡名彰以懲不義。

    ” 莒牟夷之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昭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公羊傳》曰:“莒牟婁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重地也。

    ”《穀梁傳》曰:“莒無大夫,其曰牟夷,何也?以地來也。

    以地來則何以書也?重地也。

    ” 邾黑肱之以濫來奔。

     昭三十一年:“黑肱以濫來奔。

    ”《穀梁傳》曰:“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别乎邾也。

    其不言濫子,何也?非天子所封也。

    來奔,内不言叛也。

    ”《左氏傳》曰:“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

    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

    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

    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

    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

    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

    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

    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将奔走之。

    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将寘力焉。

    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

    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

    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

    ” 此以納竊地叛國之臣者為魯國,《春秋》為魯諱,故不以叛書耳,實則與書叛者罪無二也。

    若紀季以酅入于齊,《春秋》賢之者,以季奉紀侯之命為之,以存宗廟之祀,非叛者所得借口也。

     莊三年:“秋,紀季以酅入于齊。

    ”《公羊傳》曰:“紀季者何?紀侯之弟也。

    何以不名?賢也。

    何賢乎紀季?服罪也。

    其服罪奈何?魯子曰:請後五廟以存姑姊妹。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難紀季曰:《春秋》之法,大夫不得專地。

    又曰:公子無去國之義。

    又曰:君子不避外難。

    紀季犯此三者,何以為賢?賢者故盜地以下敵,棄君以辟難乎?曰:賢者不為是。

    是故托賢于紀季以見季之弗為也。

    紀季弗為,而紀侯使之,可知矣。

    《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狩,諱避緻王也。

    詭莒子号謂之人,避隐公也。

    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變盛謂之成,諱大惡也。

    然則說《春秋》者随其委曲而後得之。

    今紀季受命乎君,而經書專,無善之名,而文見賢。

    此皆詭辭,不可不察。

    《春秋》之于所賢也,固順其志而一其辭,章其義而褒其美。

    今紀侯,春秋之所貴也。

    是以聽其入齊之志,而詭其服罪之辭也,移之紀季。

    故告籴于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予臧孫辰。

    以酅入于齊者,實紀侯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予紀季。

    所以詭之不同,其實一也。

    難者曰:有國家者,人欲立之,固盡不聽。

    國滅,君死之,正也。

    何賢乎紀侯?曰:齊将複仇,紀侯自知力不如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可以不死也。

    汝以酅往服罪于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國之衆以衛九世之主。

    ’襄公逐之,不去。

    求之,弗予。

    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大去。

    《春秋》賢死義,且得衆心也,故為諱滅。

    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

    以其賢之也,見其中仁義也。

    ” 貴仁義第五 《春秋》貴仁義。

     楚莊仁而佚晉寇。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王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莊王親自手旌,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

    告從不赦,不詳。

    吾以不詳導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

    ’既則晉師之救鄭者至,曰:‘請戰。

    ’莊王許諾。

    将軍子重谏曰:‘晉,大國也。

    王師淹病矣,君請勿許也。

    ’莊王曰:‘弱者吾威之,強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于天下。

    ’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還師而佚晉寇。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夫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

    晉人不知善而欲擊之。

    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如與而同。

    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

    ”《白虎通·号》篇曰:“楚勝鄭而不有,告從而赦之。

    又令還師而佚晉寇。

    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

    知楚莊之霸也。

    ” 子反仁而矜宋民。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陸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陸而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拑馬而秣之,〔注七六〕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注七七〕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

    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

    ’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

    從其所請,與宋平。

    是内專政而外擅名也。

    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遠之而大,為仁者自然而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無計其閑,故大之也。

    難者曰:《春秋》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大夫。

    子反為楚臣而恤宋民,是憂諸侯也;不複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大夫也。

    湨梁之盟,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平在大夫,亦奪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閑也。

    且《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義,故忠臣不顯谏,欲其為君出也。

    書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

    ’此為人臣之法也。

    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

    今子反去君近而不複,莊王可見而不告,皆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

    奈其奪君名美何?此所惑也。

    曰:《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

    變用于變,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今諸子所稱,皆天下之常,雷同之義也。

    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

    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

    通于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

    《詩》雲:‘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

    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于此也。

    是以心駭目動而違常禮。

    禮者,庶于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禮?方救其質,奚恤其文?故曰當仁不讓。

    此之謂也。

    今讓者,《春秋》之所貴。

    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爨,救之忘其讓,君子之道,有貴于讓者也。

    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論矣。

    ”《後漢書·王望傳》曰:“昔華元、子反,楚、宋之良臣。

    不禀君命,擅平二國,《春秋》之義,以為美談。

    ” 曹公子喜時仁而免其君之罪。

     成十六年:“曹伯歸自京師。

    ”《公羊傳》曰:“執而歸者名,曹伯何以不名?而不言複歸于曹,何?易也。

    其易奈何?公子喜時在内也。

    公子喜時在内,則何以易?公子喜時者,仁人也。

    内平其國而待之,外治諸京師而免之。

    其言自京師,何?言甚易也,舍是無難矣。

    ”何《注》雲:“執歸書者,賢喜時為兄所篡,終無怨心。

    而複深推精誠,憂免其難,非至仁莫能行之,故書,起其功也。

    ”樹達按:負刍篡,喜時讓,詳《貴讓》篇。

     魯季孫行父仁而代其君之執。

     成十六年:“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于招丘。

    ”《公羊傳》曰:“執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

    曰:在招丘,悕矣。

    〔注七八〕執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仁之,何?代公執也。

    其代公執奈何?前此者,晉人來乞師而不與。

    公會晉侯,将執公。

    季孫行父曰:‘此臣之罪也。

    ’于是執季孫行父。

    成公将會厲公,會不當期,将執會。

    季孫行父曰:‘臣有罪,執其君;子有罪,執其父,此聽失之大者也。

    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執臣之君,吾恐聽失之為宗廟羞也。

    ’于是執季孫行父。

    ” 晉士匄不伐齊喪。

     襄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齊侯環卒。

    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公羊傳》曰:“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穀梁傳》曰:“受命而誅生,死無所加其怒,不伐喪,善之也。

    ”《左氏傳》曰:“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

    ”《漢書·蕭望之傳》曰:“五鳳中,匈奴大亂。

    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诏問望之計策,望之對曰:‘《春秋》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引師而還。

    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

    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内欣然,夷狄莫不聞;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

    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

    宜遣使者吊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鹹貴中國之仁義。

    如遂蒙恩得複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上從其議。

    後竟遣兵護輔呼韓邪單于定其國。

    ”《白虎通·誅伐》篇曰:“諸侯有三年之喪,有罪且不誅,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罰。

    《春秋傳》曰: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傳曰:大其不伐喪也。

    ” 魯季友不納慶父。

     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犁,獲莒挐。

    ”《公羊傳》曰:“莒挐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大季子之獲也。

    何大乎季子之獲?季子治内難以正,禦外難以正。

    其禦外難以正奈何?公子慶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

    将由乎齊,齊人不納。

    卻反,舍于汶水之上。

    使公子奚斯入請。

    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則殺矣。

    ’奚斯不忍反命于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聞之,曰:‘嘻,此奚斯之聲也。

    ’諾,已。

    〔注七九〕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經而死。

    莒人聞之,曰:‘吾已得子之賊矣。

    ’以求賂乎魯,魯人不與。

    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

    ” 吳季劄不入吳國。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注八○〕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注八一〕’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注八二〕僚者,庶長也,即之。

    〔注八三〕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

    ”《說苑·至公》篇曰:“君子以其不殺為仁,以其不取國為義。

    夫不以國私身,捐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矣。

    ” 魯叔肸不食宣公之食。

     宣十七年:“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穀梁傳》曰:“其曰公弟叔肸,賢之也。

    其賢之,何也?宣弑而非之也。

    〔注八四〕非之則胡為不去也?曰:兄弟也,何去而之?與之财,則曰:我足矣。

    織屦而食,終身不食宣公之食,君子以是為通恩也,以取貴乎《春秋》。

    ”《公羊》無傳。

    何《注》雲:“稱字者,賢之。

    宣公篡位,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祿,終身于貧賤。

    故孔子曰:‘笃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此之謂也。

    《禮》:盛德之士不名。

    ”〔注八五〕《鹽鐵論·論儒》篇曰:“阖廬殺僚,公子劄去而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魯公殺子赤,叔肸退而隐之。

    士食其祿,虧義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為也。

    ”《新序·節士》篇曰:“宣公殺子赤而肸非之。

    宣公與之祿,則曰:我足矣,何以兄之食為食?織屦而食,終身不食宣公之食。

    其仁恩厚矣,其守節固矣,故《春秋》美而貴之。

    ”《白虎通·王者不臣》篇曰:“盛德之士不名,尊賢也。

    《春秋》曰:公弟叔肸。

    ” 衛公子鱄不履衛地。

     襄二十七年:“衛殺其大夫甯喜。

    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公羊傳》曰:“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鱄曷為出奔晉?為殺甯喜出奔也。

    曷為為殺甯喜出奔?衛甯殖與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

    甯殖病将死,謂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

    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喜曰:‘諾。

    ’甯殖死,喜立為大夫。

    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吾請與子盟。

    ’喜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鱄約之。

    〔注八六〕’獻公謂公子鱄曰:‘甯氏将納我,吾欲與之盟。

    其言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鱄約之。

    子固為我與之約矣。

    ’公子鱄辭曰:‘夫負羁絷,執鈇锧,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

    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仆庶孽之所敢與也。

    ’獻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

    ’公子鱄不得已而與之約。

    已約,歸,至,殺甯喜。

    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

    将濟于河,攜其妻子而與之盟,曰:‘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穀梁傳》曰:“專,其曰弟,何也?專有是信者。

    君賂不入乎喜而殺喜,是君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

    專之去,合乎《春秋》。

    ”(按:鱄《穀梁》作專。

    )何休《穀梁廢疾》曰:“甯喜本弑君之家,獻公過而殺之,小負也。

    專以君之小負自絕,非大義也,何以合乎《春秋》?”鄭玄《起廢疾》曰:“甯喜雖弑君之家,本專與約納獻公爾。

    公由喜得入,已與喜以君臣從事矣。

    《春秋》撥亂,重盟約,今獻公背之而殺忠于己者,是獻公惡而難親也。

    獻公既惡而難親,專又與喜為黨,懼禍将及。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微子去纣,孔子以為三仁。

    專之去衛,其心若此。

    合于《春秋》,亦不宜乎?” 此皆《春秋》所貴者也。

     貴仁則惡暴。

     邾婁人用鄫子以血社。

     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婁人執鄫子,用之。

    ”《公羊傳》曰:“惡乎用之?用之社也。

    其用之社奈何?蓋叩其鼻以血社也。

    ”何《注》雲:“惡無道也。

    ”《穀梁傳》曰:“小國之君因邾以求與之盟。

    人因己以求與之盟,己迎而執之,惡之,故謹而日之也。

    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

    ” 楚人用蔡世子有以築防。

     昭十一年:“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

    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公羊傳》曰:“惡乎用之?用之防也。

    其用之防奈何?蓋以築防也。

    ”何《注》雲:“持其足,以頭築防,惡不以道。

    ” 邾婁人之戕鄫子。

     宣十八年:“秋七月,邾婁人戕鄫子于鄫。

    ”《公羊傳》曰:“戕鄫子于鄫者,何?殘賊而殺之也。

    ”何《注》雲:“支解而節斷之,故變殺言戕。

    戕則殘賊,惡無道也。

    ”《穀梁傳》曰:“戕猶殘也,棁殺之。

    〔注八七〕” 晉靈公之殺膳宰。

     宣六年:“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公羊傳》曰:“靈公為無道,使諸大夫皆内朝,然後處乎台上,引彈而彈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