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榮複仇第一 《春秋》榮複仇。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

    惡詐擊而善偏戰,〔注一〕恥伐喪而榮複仇。

    〔注二〕” 複國仇者賢之。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仇也。

    何仇爾?遠祖也。

    哀公亨乎周,〔注三〕紀侯谮之。

    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盡矣。

    盡者何?襄公将複仇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

    ’〔注四〕‘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注五〕” 國仇不可并立于天下,雖百世可複也。

     莊四年《公羊傳》續曰:“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

    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注六〕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注七〕曰:非也。

    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

    〔注八〕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然則齊紀無說焉,〔注九〕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故将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

    ”《春秋繁露·滅國下》篇曰:“紀侯之所以滅者,乃九世之仇也。

    ”《漢書·匈奴傳》曰:“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

    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後漢書·袁紹傳》:“劉表以書谏袁譚曰:昔齊襄公報九世之仇,士匄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義,君子稱其信。

    ” 複仇而戰,雖敗猶可伐。

    故内不言敗,複仇敗則特書。

     莊九年:“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公羊傳》曰:“内不言敗。

    此其言敗,何?伐敗也。

    曷為伐敗?複仇也。

    ”孔氏廣森《公羊通義》曰:“伐,誇也。

    雖敗猶可誇,不若常敗有恥當諱。

    ” 仇者無時可與通,故與仇狩則譏。

     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

    ”《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狩?齊侯也。

    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仇狩也。

    (按:魯桓公為齊所弑。

    )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于此焉譏?于仇者将壹譏而已?故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仇狩也。

    于仇者則曷為将壹譏而已?仇者無時焉可與通,通則為大譏。

    不可勝譏,故将壹譏而已。

    ”何《注》雲:“禮: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國,九族之仇不同鄉黨,朋友之仇不同市朝。

    ”《穀梁傳》曰:“齊人者,齊侯也。

    其曰人,何也?卑公之敵,所以卑公也。

    何為卑公也?不複仇而怨不釋,刺釋怨也。

    ” 與仇會則譏。

     莊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衛。

    ”《穀梁傳》曰:“溺者,何也?公子溺也。

    其不稱公子,何也?惡其會仇雠而伐同姓,故貶而名之也。

    〔注一○〕” 與仇為禮則譏。

     莊元年:“夏,單伯逆王姬。

    ”《穀梁傳》曰:“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

    命大夫,故不名也。

    其不言如,何也?〔注一一〕其義不可受于京師也。

    其義不可受于京師,何也?曰:躬君弑于齊,〔注一二〕使之主婚姻,與齊為禮,其義固不可受也。

    ”“秋,築王姬之館于外。

    ”《穀梁傳》曰:“築,禮也。

    于外,非禮也。

    築之為禮,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門出,于廟則已尊,于寝則已卑,〔注一三〕為之築,節矣。

    〔注一四〕築之外,變之正也。

    築之外,變之為正,何也?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

    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

    其不言齊侯之來逆,何也?不使齊侯得與吾為禮也。

    ” 娶仇女則譏。

     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

    ”《穀梁傳》曰:“親迎,恒事也,不志。

    此其志,何也?不正其親迎于齊也。

    ”“八月丁醜,夫人姜氏入。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注一五〕日入,惡入者也。

    〔注一六〕何用不受也?以宗廟弗受也。

    其以宗廟弗受,何也?娶仇人子弟以薦舍于前,〔注一七〕其義不可受也。

    ” 事複仇,而無複仇之誠者,譏。

     莊九年《公羊傳》續曰:“此複仇乎大國,曷為使微者?〔注一八〕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不與公複仇也。

    〔注一九〕曷為不與公複仇?複仇者在下也。

    〔注二○〕”何《注》雲:“時實為不能納子糾伐齊,諸大夫以為不如以複仇伐之。

    于是以複仇伐之。

    非誠心至意,故不與也。

    ” 君弑,賊不讨,不書葬。

    以為臣不讨賊,非臣;子不複仇,非子。

     隐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羊傳》曰:“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注二一〕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賊,非臣也;子不複仇,非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

    《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

    以為不擊乎臣子也。

    ”《穀梁傳》曰:“公薨不地,故也。

    〔注二二〕隐之,不忍地也。

    其不言葬,何也?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罪下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之義,臣不讨賊,非臣;子不複仇,非子也。

    故誅趙盾。

    賊不讨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

    ”又《玉杯》篇曰:“是故君弑賊讨,則善而書其誅。

    莫之讨,則君不書葬而賊不複見矣。

    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賊不複見,以其宜滅絕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子得為父報仇者,臣子之于君父,其義一也。

    忠臣季子所以不能已,以恩義不可奪也。

    故曰: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朋友之仇,不與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

    故《春秋傳》曰:子不複仇,非子。

    ”《後漢書·張敏傳》:“敏議曰:《春秋》之義,子不複仇,非子也。

    ” 仇在外不能讨則書葬。

     桓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冬十有二月己醜,葬我君桓公。

    ”《公羊傳》曰:“賊未讨,何以書葬?仇在外也。

    〔注二三〕仇在外何以書葬?君子辭也。

    ”《穀梁傳》曰:“君弑,賊不讨,不書葬。

    此其言葬,何也?不責逾國而讨于是也。

    ” 無賊可讨則書葬。

     宣十年:“五月癸巳,陳夏徵舒弑其君平國。

    ”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

    ”《公羊傳》曰:“讨此賊者非臣子也,何以書葬?君子辭也。

    楚已讨之矣,臣子雖欲讨之而無所讨也。

    ” 複仇者,滅其可滅,葬其可葬。

     莊四年:“六月乙醜,齊侯葬紀伯姬。

    ”《公羊傳》曰:“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隐之也。

    何隐爾?其國亡矣,徒葬于齊爾。

    此複仇也,曷為葬之?滅其可滅,葬其可葬。

    此其為可葬奈何?複仇者,非将殺之、逐之也。

    以為雖遇紀侯之殡,亦将葬之也。

    ” 家仇不可複。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家亦可(複仇)乎?曰:不可!” 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注二四〕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阖廬。

    阖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将為之興師而複仇于楚。

    伍子胥複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

    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注二五〕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伍子胥複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注二六〕于是興師而救蔡。

    曰:事君猶事父也。

    此其為可以複仇奈何?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矣。

    父受誅,子複仇,推刃之道也。

    ”《穀梁傳》曰:“吳其稱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

    〔注二七〕蔡侯之以之,則其舉貴者,何也?吳信中國而攘夷狄,吳進矣。

    其信中國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誅于楚也,挾弓持矢幹阖廬。

    阖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

    子胥谏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

    且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弗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得歸。

    歸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

    ’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白虎通·誅伐》篇曰:‘父母以義見殺,子不複仇者,為往來不止也。

    《春秋傳》曰:父不受誅,子複仇可也。

    ’《禮記·曲禮疏》引《五經異義》曰:“凡君非禮殺臣,《公羊》說子可複仇。

    故子胥伐楚,《春秋》善之。

    《左氏》說:君命,天也,是不可複仇。

    鄭駁之雲:子思雲:今之君子,退人若将隊諸淵。

    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誅,隊淵不足喻,伐楚使吳首兵,合于子思之言。

    ”(按:鄭從《公羊》義。

    ) 朋友複仇,相衛而不相迿,〔注二八〕古之道也。

     定四年《公羊傳》曰:“複仇不除害,朋友相衛而不相迿,古之道也。

    ” 攘夷第二 《春秋》嚴夷夏之防。

    〔注二九〕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

     成十五年《公羊傳》文見下。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親近以來遠,故未有不先近而緻遠者也。

    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

    ”《漢書·匈奴傳》贊曰:“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制外内,或修刑政,或昭文德,遠近之勢異也。

    是以《春秋》内諸夏而外夷狄。

    ” 故鐘離之會外吳。

     成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孫林父、鄭公子、邾婁人會吳于鐘離。

    ”《公羊傳》曰:“曷為殊會吳?〔注三○〕外吳也。

    曷為外也?《春秋》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

    ”《穀梁傳》曰:“會,又會,外之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是故吳魯同姓也。

    鐘離之會,不得序而稱君,殊魯而會之,為其夷狄之行也。

    ” 相之會外吳。

     襄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穀梁傳》曰:“會,又會,外之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吳俱夷狄也,柤之會,獨先外之,為其與我同姓也。

    ” 向之會外吳。

     襄十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于向。

    ”(按:殊會吳,與鐘離柤二會文同。

    ) 新城之盟外楚。

     文十四年:“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伯、曹伯、晉趙盾。

    癸酉,同盟于新城。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 斷道之盟外楚。

     宣十七年:“六月己未,公會晉侯、衛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斷道。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 雞澤之盟外楚。

     襄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雞澤。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 平丘之盟外楚。

     昭十三年:“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

    ”《穀梁傳》曰:“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 函之會外狄。

     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于函。

    ”《穀梁傳》曰“:不言及,外狄也。

    ” 中國之于夷狄,不言戰而言伐。

     莊三十年:“齊人伐山戎。

    ”《公羊傳》曰:“此蓋戰也。

    何以不言戰?《春秋》敵者言戰。

    桓公之于戎狄,驅之爾。

    ”達按:《傳》言桓公于山戎但驅逐使去而已,不足言戰也。

    以山戎不足與齊抗等也。

    何《注》謂去戰貶為惡不仁,非是。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

    是故小夷言伐不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

    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

    名倫弗予,嫌于相臣之辭也。

    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 或言敗。

     成十二年:“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穀梁傳》曰:“中國與夷狄不言戰,皆曰敗之。

    ”昭十七年:“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穀梁傳》曰:“兩夷狄曰敗,中國與夷狄亦曰敗。

    ” 夷狄相誘,則君子不疾。

     昭十六年:“楚子誘戎曼子,殺之。

    ”《公羊傳》曰:“楚子何以不名?〔注三一〕夷狄相誘,君子不疾也。

    曷為不疾?若不疾,乃疾之也。

    ”《白虎通·王者不臣》篇曰:“夷狄者,與中國絕域異俗,非中和氣所生,非禮所能化,故不臣也。

    《春秋傳》曰:夷狄相誘,君子不疾。

    ” 而魯追戎則大之。

    ”〔注三二〕 莊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濟西。

    ”《公羊傳》曰:“此未有言伐者。

    其言追,何?大其為中國追也。

    此未有伐中國者,則其言為中國追,何?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其言于濟西,何?大之也。

    ”《穀梁傳》曰:“其不言戎之伐我,何也?以公之追之,不使戎迩于我也。

    于濟西者,大之也。

    何大焉?為公之追之也。

    ”《漢書·辛慶忌傳》:“何武上封事曰:夫将不豫設,則亡以應卒;士不素厲,則難使死敵。

    光祿勳慶忌謀慮深遠,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災未至而豫禦之,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

    ” 敗狄則大之。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鹹。

    ”《公羊傳》曰:“狄者,何?長狄也。

    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

    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

    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

    則未知其之晉者也。

    〔注三三〕其言敗,何?大之也。

    其日,何?〔注三四〕大之也。

    其地,何?〔注三五〕大之也。

     齊服楚則喜之。

     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公羊傳》曰:“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

    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

    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在召陵也。

    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

    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

    夷狄也,而亟病中國。

    南夷與北夷交,中國不絕若線。

    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

    〔注三六〕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桓公救中國,攘夷狄,卒服楚,至為王者事,《春秋》予之為伯、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注三七〕《漢書·韋玄成傳》:“王舜、劉歆議曰:自是之後,南夷與北夷交侵,中國不絕如線。

    《春秋》紀齊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是故棄桓之過而錄其功,以為伯首。

    ” 洮之盟,鄭伯不慕中國而乞盟,則抑之。

     僖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于洮。

    鄭伯乞盟。

    ”《公羊傳》曰:“乞盟者,何?處其所而請與也。

    其處其所而請與奈何?蓋酌之也。

    ”何《注》雲:“酌,挹也。

    時鄭伯欲與楚,不肯自來盟,處其國。

    遣使挹取其血而請與之約束,無汲汲慕中國之心,故抑之。

    ”《穀梁傳》曰:“乞者,處其所而請與也,蓋汋之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洮之會,鄭處而不來,謂之乞盟。

    ” 雞澤之會,陳侯慕中國而與會,則喜之。

     襄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雞澤。

    陳侯使袁僑如會。

    〔注三八〕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公羊傳》曰:“曷為殊及陳袁僑?〔注三九〕為其與袁僑盟也。

    ”何《注》雲:“陳鄭,楚之與國。

    陳侯有慕中國之心,有疾,使大夫會諸侯,欲附疏,不複備責,遂與之盟,共結和親,故殊之。

    起主為與袁僑盟也。

    複出陳者,喜得陳國也。

    ” 之會,鄭僖公欲從中國而見弑,則諱之。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

    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

    ”《公羊傳》曰:“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

    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緻其意也。

    ”《穀梁傳》曰:“未見諸侯,其曰如會,何?緻其意也。

    《禮》:諸侯不生名。

    〔注四○〕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

    卒之名,則何為加之如會之上?見以如會卒也。

    其見以如會卒,何也?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

    ”八年:“夏,葬鄭僖公。

    ”《公羊傳》曰:“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

    ” 蕭魚之會,鄭服中國則喜之。

     襄十一年:“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代鄭。

    會于蕭魚。

    ”《公羊傳》曰:“此伐鄭也。

    其言會于蕭魚,何?蓋鄭與會爾。

    ”何《注》雲:“中國以鄭故,三年之中五起兵,至是乃服。

    其後無幹戈之患二十餘年,故喜而詳錄其會,起得鄭為重。

    ”〔注四一〕“公至自會。

    ”《穀梁傳》曰:“伐而後會,不以伐鄭緻,〔注四二〕得鄭伯之辭也。

    ”範《注》雲:“鄭與會而服中國,喜之,故以會緻。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先楚子審卒之三年,鄭服蕭魚。

    ” 魯襄公逾年在楚,則危而特書之。

     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

    ”《公羊傳》曰:“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

    ”何《注》雲:“成十一年正月,公在晉不書,在楚書者,惡襄公久在夷狄,為臣子危錄之。

    ”《穀梁傳》曰:“闵公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無一日無君之義也。

    觀乎在楚,知臣子之思。

    ”《鹽鐵論·和親》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