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春秋》存君在楚。
” 魯以楚師伐齊,則惡之。
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師。
公以楚師伐齊,取谷。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已取谷矣,何以緻伐?未得乎取谷也。
曷為未得乎取谷?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穀梁傳》曰:“公至自伐齊,惡事不緻,此其緻之,何也?危之也。
”範《注》雲:“以蠻夷之師伐鄰近大國,招禍深怨,危亡之道。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愛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
故蔡得意于吳,魯得意于齊,《春秋》皆不告。
故次以言怨人不可迩,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害之意。
”《鹽鐵論·刑德》篇曰:“魯以楚師伐齊,而《春秋》惡之。
”《說苑·尊賢》篇曰:“季子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将乞師于楚以取全身,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也。
” 諸侯從楚伐宋,則非之。
僖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穀梁傳》曰:“楚人者,楚子也。
其曰人,何也?人楚子,所以人諸侯也。
其人諸侯,何也?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國也。
” 從吳滅偪陽,則非之。
襄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公至自會。
”《公羊傳》何《注》雲:“滅日者,甚惡諸侯不崇禮義以相安,反遂為不仁,開道強夷滅中國。
中國之禍連蔓日及,故疾錄之。
”《穀梁傳》曰:“其曰遂,何?不以中國從夷狄也。
”範《注》雲:“時實吳會諸侯滅傳陽(按:偪陽,《穀梁經》作傳陽),恥以中國之君從夷狄之主,故加甲午,使若改日諸侯自滅傅陽。
” 夷狄主中國則不與。
〔注四三〕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胡子髡、沈子楹滅。
獲陳夏齧。
”《公羊傳》曰:“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
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 執中國則不與。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
以歸。
”《公羊傳》曰:“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注四四〕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
”《公羊傳》曰:“孰執之?楚子執之。
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
” 獲中國則不與。
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公羊傳》曰:“蔡侯獻舞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
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
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
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
名倫弗予,嫌于相臣之辭也。
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 捷中國則不與。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穀梁傳》曰:“捷,軍得也。
其不曰宋捷,何也?不與楚捷于宋也。
” 滅中國則不與。
昭八年:“葬陳哀公。
”《穀梁傳》曰:“不與楚滅,闵之也。
”範《注》:“滅國不葬,闵楚夷狄以無道滅之,故書葬以存陳。
”十三年:“蔡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穀梁傳》曰:“此未嘗有國也。
使如失國辭然者,不與楚滅也。
”“冬,十月,葬蔡哀公。
”《穀梁傳》曰:“變之不葬有三:〔注四五〕失德不葬,弑君不葬,滅國不葬。
然且葬之,不與楚滅,且成諸侯之事也。
”莊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
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何《注》雲:“曹諸大夫與君皆敵戎戰,曹伯為戎所殺,諸大夫不仗節死義,獨退求生。
後嗣子立而誅之,《春秋》以為得其罪。
故衆略之不名。
”孔氏廣森《通義》雲:“戎殺曹君,狄滅邢、衛,經皆無文,明是不與戎狄得滅中國。
” 為中國則不使。
宣十一年:“十月,丁亥,楚子入陳。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日入,惡入者也。
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為中國也。
” 誘殺中國之君則惡之。
昭十一年:“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
”《穀梁傳》曰:“何為名之也?夷狄之君誘中國之君而殺之,故謹而名之也。
” 雖許夷狄,不一而足。
〔注四六〕 故稱其大夫,名而不氏。
文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
”《公羊傳》曰:“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穀梁傳》曰:“楚無大夫,其曰萩(《公羊》作椒,《穀梁》作萩),何也?以其來我褒之也。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
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劄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
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吳楚國先聘我者見賢。
”《漢書·陳湯傳》曰:“禦史大夫貢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一而足。
” 行事進于中國,則進之。
故楚少進則卒君。
宣十八年:“七月甲戌,楚子呂卒。
”《穀梁傳》曰:“夷狄不卒,〔注四七〕卒,少進也。
卒而不日,日,少進也。
日而不言正不正,簡之也。
”《公羊傳》何《注》雲:“至此卒者,因其有賢行。
”《疏》雲:“正以已前未有書楚子卒處故也。
” 吳少進則書獲。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獲陳夏齒。
”《公羊傳》曰:“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其言獲陳夏齧,何?吳少進也。
” 進楚子,故書戰。
昭十七年:“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穀梁傳》曰:“兩夷狄曰敗,中國與夷狄亦曰敗。
楚人及吳戰于長岸,進楚子,故曰戰。
” 荊能聘則稱人。
莊二十三年:“荊人來聘。
”《公羊傳》曰:“荊何以稱人?始能聘也。
”《穀梁傳》曰:“善累而後進之。
其曰人,何也?舉道不待再。
” 吳使賢者則稱子。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穀梁傳》曰:“吳其稱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進之也。
身賢,賢也;使賢,亦賢也。
延陵季子之賢,尊君也。
其名,成尊于上也。
” 憂中國則稱子。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阖廬。
阖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将為之興師而複仇于楚。
伍子胥複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
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
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穀梁傳》曰:“吳其稱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
蔡侯之以之,則舉其貴者,何也?吳信中國而攘夷狄,吳進矣。
其信中國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誅于楚也,挾弓持矢幹阖廬,阖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
子胥谏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
且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弗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得歸,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
’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白虎通·号》篇曰:“蔡侯無罪而拘于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
” 尊天王則稱子。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穀梁傳》曰:“黃池之會,吳子進乎哉!遂子矣。
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而請冠端而襲,其借于成周,以尊天王。
吳進矣。
吳,東方之大國也,累累緻小國以合諸侯,以合乎中國。
吳能為之,則不臣乎!吳進矣。
王,尊稱也。
子,卑稱也。
辭尊稱而居卑稱,以會乎諸侯,以尊天王。
吳王夫差曰:‘好冠來。
’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雞父之戰,吳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于伯莒、黃池之行,變而反道,乃爵而不殊。
” 潞子為善則記之。
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公羊傳》曰:“潞何以稱子?潞子之為善也,躬足以亡爾。
雖然,君子不可不記也。
離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國,晉師伐之,中國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
”《穀梁傳》曰:“其曰潞子嬰兒,賢也。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曰:“潞子之于諸侯,無所能正。
《春秋》予之有義,其身正也。
”又《觀德》篇曰“:潞子離夷狄而歸黨以得亡,《春秋》謂之子以領其意。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曰“:《春秋》列潞子之爵,許其慕諸夏也。
” 楚子為禮則與之。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注四八〕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莊王親自手旌,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注四九〕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
告從,不赦不詳。
〔注五○〕吾以不詳導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既則晉師之救者至,曰:‘請戰。
’莊王許諾。
将軍子重谏曰:‘晉,大國也。
王師淹病矣,君請勿許也。
’莊王曰:‘弱者吾威之,強者吾辟之,〔注五一〕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
’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還師而佚晉寇。
”〔注五二〕《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常辭也,不與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
夫莊王之舍鄭,有何貴之美。
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
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注五三〕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
是以賤之而不得使與賢者為禮。
”又《觀德》篇曰:“《春秋》常辭,夷狄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夷狄反道,〔注五四〕中國不得與夷狄為禮,避楚莊也。
” 行乎夷狄,〔注五五〕則仍反之于夷狄。
定四年:“十一月庚辰,吳入楚。
”《公羊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穀梁傳》曰:“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注五六〕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道也。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曰:“阖廬能正楚蔡之難矣,而《春秋》奪之義辭,以其身不正也。
”《越絕書·叙外傳記》曰:“子胥妻楚王母,無罪而死于吳。
其行如是,何義乎?曰:孔子固貶之矣。
賢其複仇,惡其妻楚王母也。
” 中國行乎夷狄,則亦夷狄之。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公羊傳》曰:“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
”何《注》雲:“中國所以異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
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壞敗,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 故秦襲鄭,則夷狄之。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注五七〕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注五八〕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
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穀梁傳》曰:“不言戰而言敗,何也?狄秦也。
其狄之,何也?秦越千裡之險入虛國,進不能守,退敗其師徒,亂人子女之教,無男女之别,秦之為狄,自殽之戰始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
《春秋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入國,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缰勒,晝伏夜行為襲也。
” 邾婁、牟、葛朝魯,則夷狄之。
桓十五年:“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
”《公羊傳》曰:“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
”何《注》雲:“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
三人為衆,衆足責,故夷狄之。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夷狄邾婁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
”(按:董、何二義不同。
) 晉伐鮮虞,則夷狄之。
昭十二年:“晉伐鮮虞。
”《穀梁傳》曰:“其曰晉,狄之也。
其狄之,何也?不正其與夷狄交伐中國,故狄稱之也。
”《公羊》無傳。
何《注》雲:“謂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為夷狄所強。
今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親親起。
欲以威行霸,故狄之。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曰:晉伐鮮虞。
奚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
信重于地,禮尊于身。
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注五九〕《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
曰: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
今我君臣同姓遇女,女無良心,禮已不答,又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侯安之。
于彼無親,尚來憂我。
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注六○〕我心望焉。
〔注六一〕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
” 鄭伐許則夷狄之。
成三年:“鄭伐許。
”《公羊》無傳。
何《注》雲:“謂之鄭者,惡鄭襄公與楚同心,數侵伐諸侯。
自此之後,中國會盟無已,兵革數起,夷狄比周為黨,故夷狄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
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穀梁》無傳。
範《注》雲:“鄭從楚而伐衛之喪,又叛諸侯之盟,故狄之。
” 蔡世子般奪父政,則夷狄之。
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穀梁傳》曰:“其不日,子奪父政,是謂夷之。
” 鄭棄其師則夷狄之。
闵二年:“鄭棄其師。
”《公羊傳》曰:“鄭棄其師者,何也?惡其将也。
鄭伯惡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納,棄師之道也。
”《穀梁傳》曰:“惡其長也,兼不反其衆,則是棄其師也。
”《說苑·君道》篇曰:“天之生人也,蓋非以為君也。
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
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
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由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
”陳立《義疏》雲:“鄭棄其師,與晉伐鮮虞、鄭伐許同辭,明為狄鄭之義。
《說苑》此言,可補三《傳》之阙。
” 衛伐凡伯,則直稱為戎。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穀梁傳》曰:“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
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
戎者,衛也。
戎衛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
” 鄭大夫欲從楚,則視為夷狄之民。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鄭伯髡原如會。
丙戌,卒于操。
”《穀梁傳》曰:“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
” 嗚乎,可不戒哉! 貴死義第三 《春秋》貴死義。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賢死義。
” 國君之死者:萊君死國則正之。
襄六年:“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萊君出奔?國滅,君死之,正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
而衆人疑焉,《春秋》以為人之不知義而疑也,故示之以義。
曰:國滅,君死之,正也。
正也者,正于天之為人性命也。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
”《禮記·曲禮下》
” 魯以楚師伐齊,則惡之。
僖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師。
公以楚師伐齊,取谷。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已取谷矣,何以緻伐?未得乎取谷也。
曷為未得乎取谷?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穀梁傳》曰:“公至自伐齊,惡事不緻,此其緻之,何也?危之也。
”範《注》雲:“以蠻夷之師伐鄰近大國,招禍深怨,危亡之道。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愛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
故蔡得意于吳,魯得意于齊,《春秋》皆不告。
故次以言怨人不可迩,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害之意。
”《鹽鐵論·刑德》篇曰:“魯以楚師伐齊,而《春秋》惡之。
”《說苑·尊賢》篇曰:“季子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将乞師于楚以取全身,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也。
” 諸侯從楚伐宋,則非之。
僖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穀梁傳》曰:“楚人者,楚子也。
其曰人,何也?人楚子,所以人諸侯也。
其人諸侯,何也?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國也。
” 從吳滅偪陽,則非之。
襄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公至自會。
”《公羊傳》何《注》雲:“滅日者,甚惡諸侯不崇禮義以相安,反遂為不仁,開道強夷滅中國。
中國之禍連蔓日及,故疾錄之。
”《穀梁傳》曰:“其曰遂,何?不以中國從夷狄也。
”範《注》雲:“時實吳會諸侯滅傳陽(按:偪陽,《穀梁經》作傳陽),恥以中國之君從夷狄之主,故加甲午,使若改日諸侯自滅傅陽。
” 夷狄主中國則不與。
〔注四三〕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胡子髡、沈子楹滅。
獲陳夏齧。
”《公羊傳》曰:“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
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 執中國則不與。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
以歸。
”《公羊傳》曰:“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注四四〕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僖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
”《公羊傳》曰:“孰執之?楚子執之。
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故終僖之篇貶也。
” 獲中國則不與。
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公羊傳》曰:“蔡侯獻舞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
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
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
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
名倫弗予,嫌于相臣之辭也。
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 捷中國則不與。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穀梁傳》曰:“捷,軍得也。
其不曰宋捷,何也?不與楚捷于宋也。
” 滅中國則不與。
昭八年:“葬陳哀公。
”《穀梁傳》曰:“不與楚滅,闵之也。
”範《注》:“滅國不葬,闵楚夷狄以無道滅之,故書葬以存陳。
”十三年:“蔡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穀梁傳》曰:“此未嘗有國也。
使如失國辭然者,不與楚滅也。
”“冬,十月,葬蔡哀公。
”《穀梁傳》曰:“變之不葬有三:〔注四五〕失德不葬,弑君不葬,滅國不葬。
然且葬之,不與楚滅,且成諸侯之事也。
”莊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
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何《注》雲:“曹諸大夫與君皆敵戎戰,曹伯為戎所殺,諸大夫不仗節死義,獨退求生。
後嗣子立而誅之,《春秋》以為得其罪。
故衆略之不名。
”孔氏廣森《通義》雲:“戎殺曹君,狄滅邢、衛,經皆無文,明是不與戎狄得滅中國。
” 為中國則不使。
宣十一年:“十月,丁亥,楚子入陳。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受也。
日入,惡入者也。
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為中國也。
” 誘殺中國之君則惡之。
昭十一年:“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
”《穀梁傳》曰:“何為名之也?夷狄之君誘中國之君而殺之,故謹而名之也。
” 雖許夷狄,不一而足。
〔注四六〕 故稱其大夫,名而不氏。
文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
”《公羊傳》曰:“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穀梁傳》曰:“楚無大夫,其曰萩(《公羊》作椒,《穀梁》作萩),何也?以其來我褒之也。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
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劄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
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吳楚國先聘我者見賢。
”《漢書·陳湯傳》曰:“禦史大夫貢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一而足。
” 行事進于中國,則進之。
故楚少進則卒君。
宣十八年:“七月甲戌,楚子呂卒。
”《穀梁傳》曰:“夷狄不卒,〔注四七〕卒,少進也。
卒而不日,日,少進也。
日而不言正不正,簡之也。
”《公羊傳》何《注》雲:“至此卒者,因其有賢行。
”《疏》雲:“正以已前未有書楚子卒處故也。
” 吳少進則書獲。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獲陳夏齒。
”《公羊傳》曰:“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其言獲陳夏齧,何?吳少進也。
” 進楚子,故書戰。
昭十七年:“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穀梁傳》曰:“兩夷狄曰敗,中國與夷狄亦曰敗。
楚人及吳戰于長岸,進楚子,故曰戰。
” 荊能聘則稱人。
莊二十三年:“荊人來聘。
”《公羊傳》曰:“荊何以稱人?始能聘也。
”《穀梁傳》曰:“善累而後進之。
其曰人,何也?舉道不待再。
” 吳使賢者則稱子。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穀梁傳》曰:“吳其稱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進之也。
身賢,賢也;使賢,亦賢也。
延陵季子之賢,尊君也。
其名,成尊于上也。
” 憂中國則稱子。
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莒,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阖廬。
阖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将為之興師而複仇于楚。
伍子胥複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
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
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
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歸之。
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
’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将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穀梁傳》曰:“吳其稱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舉其貴者也。
蔡侯之以之,則舉其貴者,何也?吳信中國而攘夷狄,吳進矣。
其信中國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誅于楚也,挾弓持矢幹阖廬,阖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
子胥谏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
且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弗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
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後得歸,乃用事乎漢,曰:‘苟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焉。
’楚人聞之而怒,為是興師而伐蔡。
蔡請救于吳。
子胥曰:‘蔡非有罪,楚無道也。
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為是興師而伐楚。
”《白虎通·号》篇曰:“蔡侯無罪而拘于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
” 尊天王則稱子。
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穀梁傳》曰:“黃池之會,吳子進乎哉!遂子矣。
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而請冠端而襲,其借于成周,以尊天王。
吳進矣。
吳,東方之大國也,累累緻小國以合諸侯,以合乎中國。
吳能為之,則不臣乎!吳進矣。
王,尊稱也。
子,卑稱也。
辭尊稱而居卑稱,以會乎諸侯,以尊天王。
吳王夫差曰:‘好冠來。
’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雞父之戰,吳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于伯莒、黃池之行,變而反道,乃爵而不殊。
” 潞子為善則記之。
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公羊傳》曰:“潞何以稱子?潞子之為善也,躬足以亡爾。
雖然,君子不可不記也。
離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國,晉師伐之,中國不救,狄人不有,是以亡也。
”《穀梁傳》曰:“其曰潞子嬰兒,賢也。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曰:“潞子之于諸侯,無所能正。
《春秋》予之有義,其身正也。
”又《觀德》篇曰“:潞子離夷狄而歸黨以得亡,《春秋》謂之子以領其意。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曰“:《春秋》列潞子之爵,許其慕諸夏也。
” 楚子為禮則與之。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曷為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注四八〕曰:‘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莊王親自手旌,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注四九〕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
告從,不赦不詳。
〔注五○〕吾以不詳導民,災及吾身,何日之有?’既則晉師之救者至,曰:‘請戰。
’莊王許諾。
将軍子重谏曰:‘晉,大國也。
王師淹病矣,君請勿許也。
’莊王曰:‘弱者吾威之,強者吾辟之,〔注五一〕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
’令之還師而逆晉寇。
莊王鼓之,晉師大敗。
晉衆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
莊王曰:‘嘻!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還師而佚晉寇。
”〔注五二〕《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常辭也,不與夷狄而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
夫莊王之舍鄭,有何貴之美。
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
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注五三〕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
是以賤之而不得使與賢者為禮。
”又《觀德》篇曰:“《春秋》常辭,夷狄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邲之戰,夷狄反道,〔注五四〕中國不得與夷狄為禮,避楚莊也。
” 行乎夷狄,〔注五五〕則仍反之于夷狄。
定四年:“十一月庚辰,吳入楚。
”《公羊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穀梁傳》曰:“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
〔注五六〕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道也。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曰:“阖廬能正楚蔡之難矣,而《春秋》奪之義辭,以其身不正也。
”《越絕書·叙外傳記》曰:“子胥妻楚王母,無罪而死于吳。
其行如是,何義乎?曰:孔子固貶之矣。
賢其複仇,惡其妻楚王母也。
” 中國行乎夷狄,則亦夷狄之。
昭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公羊傳》曰:“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
”何《注》雲:“中國所以異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
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壞敗,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 故秦襲鄭,則夷狄之。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注五七〕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注五八〕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
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穀梁傳》曰:“不言戰而言敗,何也?狄秦也。
其狄之,何也?秦越千裡之險入虛國,進不能守,退敗其師徒,亂人子女之教,無男女之别,秦之為狄,自殽之戰始也。
”《白虎通·誅伐》篇曰:“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
《春秋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入國,掩人不備,行不假途,人銜枚,馬缰勒,晝伏夜行為襲也。
” 邾婁、牟、葛朝魯,則夷狄之。
桓十五年:“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
”《公羊傳》曰:“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
”何《注》雲:“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
三人為衆,衆足責,故夷狄之。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夷狄邾婁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
”(按:董、何二義不同。
) 晉伐鮮虞,則夷狄之。
昭十二年:“晉伐鮮虞。
”《穀梁傳》曰:“其曰晉,狄之也。
其狄之,何也?不正其與夷狄交伐中國,故狄稱之也。
”《公羊》無傳。
何《注》雲:“謂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為夷狄所強。
今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親親起。
欲以威行霸,故狄之。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春秋》曰:晉伐鮮虞。
奚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
信重于地,禮尊于身。
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于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注五九〕《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
曰: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
今我君臣同姓遇女,女無良心,禮已不答,又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侯安之。
于彼無親,尚來憂我。
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注六○〕我心望焉。
〔注六一〕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
” 鄭伐許則夷狄之。
成三年:“鄭伐許。
”《公羊》無傳。
何《注》雲:“謂之鄭者,惡鄭襄公與楚同心,數侵伐諸侯。
自此之後,中國會盟無已,兵革數起,夷狄比周為黨,故夷狄之。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春秋》曰:鄭伐許。
奚惡于鄭而夷狄之也?曰:衛侯遫卒,鄭師侵之,是伐喪也。
鄭與諸侯盟于蜀,已盟而歸諸侯,于是伐許,是叛盟也。
伐喪無義,叛盟無信。
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穀梁》無傳。
範《注》雲:“鄭從楚而伐衛之喪,又叛諸侯之盟,故狄之。
” 蔡世子般奪父政,則夷狄之。
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穀梁傳》曰:“其不日,子奪父政,是謂夷之。
” 鄭棄其師則夷狄之。
闵二年:“鄭棄其師。
”《公羊傳》曰:“鄭棄其師者,何也?惡其将也。
鄭伯惡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納,棄師之道也。
”《穀梁傳》曰:“惡其長也,兼不反其衆,則是棄其師也。
”《說苑·君道》篇曰:“天之生人也,蓋非以為君也。
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
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鄭伯惡一人而兼棄其師,故有夷狄不君之辭。
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實,心奚由知之!故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此之謂也。
”陳立《義疏》雲:“鄭棄其師,與晉伐鮮虞、鄭伐許同辭,明為狄鄭之義。
《說苑》此言,可補三《傳》之阙。
” 衛伐凡伯,則直稱為戎。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穀梁傳》曰:“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
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
戎者,衛也。
戎衛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
” 鄭大夫欲從楚,則視為夷狄之民。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鄭伯髡原如會。
丙戌,卒于操。
”《穀梁傳》曰:“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
” 嗚乎,可不戒哉! 貴死義第三 《春秋》貴死義。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賢死義。
” 國君之死者:萊君死國則正之。
襄六年:“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萊君出奔?國滅,君死之,正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
而衆人疑焉,《春秋》以為人之不知義而疑也,故示之以義。
曰:國滅,君死之,正也。
正也者,正于天之為人性命也。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
”《禮記·曲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