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分類與歸類
關燈
小
中
大
為重要的因素,分動物為兩大類:一為有脊椎類,一為無脊椎類。
這麼一來,便可表出其他共存的因素。
例如,凡有脊椎者皆有齒或喙,凡無脊椎者都沒有;凡有脊椎者都有神經總管在背脊上,都有可脹縮的循環機關在腹下,凡無脊椎的動物神經和循環系的組織都不同。
至于肉食、素食、步行、遊行、飛行、顔色、大小,都不相幹。
“……再舉一個例子吧!假若我們要選舉。
選舉時,我們是有意無意在思想中把人做了一個選擇。
有選擇,就有選擇标準。
這就是在進行一種分類作用。
但是,分類的标準是否高明,卻有天壤之别。
如果我們以‘說話漂亮’為選擇标準,那麼誠實、公正、無私等國會議員所需具備的性質,不見得會随說話漂亮而有。
因為,不誠實、不公正、自私等壞的性質,也可随說話漂亮而來。
由此可見,‘說話漂亮’并非在人中進行分類以選擇國會議員的适當标準。
可是,如果我們以‘公正’為選擇标準,那麼,我們所要求于被選者的其他性質,如誠實、無私等,也可以相随而來;而欺詐、自私等惡劣性質不會随‘公正’而來。
所以,我們拿‘公正’作選舉國會議員的标準,比拿‘說話漂亮’要可靠得多。
“與分類剛好相反的便是歸類。
我們依事物的性質或其他共同點而把它們集成類,這種程序叫作歸類(classification)。
“一般人所做的歸類,系依據個人的需要、利害、興趣,甚至于注意力而定。
農人把農作物常常分得頗為詳細,例如蔬菜、谷物、水果等,可是,對于花卉則頗為忽視。
園藝家對于花卉的歸類詳細,而對于農作物之類别則不甚注意。
這種歸類原則雖有實用價值,或有心理價值,卻沒有科學價值。
當我們不依科學的眼光來歸類時,常常把不重要的因素當作重要的因素而進行歸類。
結果,這樣的歸類,對于知識毫無幫助。
一般人對動植物歸類時,常以其顔色與形體之大小作歸類标準。
過去以鲸為魚,中國‘鲸’字就表示此意。
因為,過去以為居在水中者為魚,實則鲸為哺乳類,與魚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過去的人以煤為無機物,因煤自礦中掘得。
其實,煤是由植物化石化(fossilize)而成的。
有人以為海葵(seaanemone)是一種植物。
其實,它是動物。
呼吸、燃燒、生鏽,一般人以為各是不同的現象,但科學昌明以後,知道這都是由于氧化作用所緻,因而都是一類的事物。
這憑常識是不可想象的。
“歸類是在雜多之中見共同之點。
我們認識一個類,就是在許多單獨的事例中認識基本相同的因素。
歸類方法,乃科學首先采用的方法。
許多科學,在一個長久時期停留于一個歸類的階段。
植物學、動物學尤其如此。
“假若我們看見一些有共同性質的個體,例如人吧,那麼我們可以根據他們所有共有的性質把他們組成一個類,叫作人類。
我們又發現一些東西,例如馬,它們彼此之間相同的程度大于它們與人類之間的共同程度,于是我們把它們又組成一個類,名之曰馬類。
後來我們一看人類與馬類固然不同,可是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多于兩者與樹和草之間的共同點。
例如,兩者都能行動,這是樹和草所沒有的特點,于是把兩者又歸為一個較大的類,名之曰動物。
同樣的,我們知道植物共同具有的其他的特點,例如制造葉綠素,直接從土壤和大氣中取得食物,等等,而且這些特點是動物所沒有的,因此又把它們歸為一個較大的類,叫作植物。
……一直像這樣歸類下去,可以歸到最大類。
《荀子·正名篇》中也有與此相似的意思:‘……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後止。
’ “我現在畫一個圖解,來表示歸類的結構和程序或活動,請各位注意!”老教授又畫着: “XA1……表示被歸類的對象。
虛箭頭表示歸類的曆程或活動或作用。
我們為什麼要用虛箭頭來表示歸類的曆程或活動,而不用實箭頭來表示呢?因為我們在此所注重的是歸類之‘動’的方面,而虛箭頭所表征的比實箭頭所表征的更富于動的意象,所以我們用虛箭頭而不用實箭頭。
“從這個圖解中,我們可以知道歸類也是有層次的,不過程序和分類相反。
歸類的程序從最小的類起始,一層一層地歸到最大類,每歸一次則類愈大一級。
“至于歸類的時候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和分類的時候所必須遵守的原則相似。
諸位把後者稍稍變通一下就成了,用不着我贅述。
” “天太晚了,我們下次再來吧。
”周文璞提議。
“好吧!”吳先生看看表說,“啊!已經十一點了。
”
這麼一來,便可表出其他共存的因素。
例如,凡有脊椎者皆有齒或喙,凡無脊椎者都沒有;凡有脊椎者都有神經總管在背脊上,都有可脹縮的循環機關在腹下,凡無脊椎的動物神經和循環系的組織都不同。
至于肉食、素食、步行、遊行、飛行、顔色、大小,都不相幹。
“……再舉一個例子吧!假若我們要選舉。
選舉時,我們是有意無意在思想中把人做了一個選擇。
有選擇,就有選擇标準。
這就是在進行一種分類作用。
但是,分類的标準是否高明,卻有天壤之别。
如果我們以‘說話漂亮’為選擇标準,那麼誠實、公正、無私等國會議員所需具備的性質,不見得會随說話漂亮而有。
因為,不誠實、不公正、自私等壞的性質,也可随說話漂亮而來。
由此可見,‘說話漂亮’并非在人中進行分類以選擇國會議員的适當标準。
可是,如果我們以‘公正’為選擇标準,那麼,我們所要求于被選者的其他性質,如誠實、無私等,也可以相随而來;而欺詐、自私等惡劣性質不會随‘公正’而來。
所以,我們拿‘公正’作選舉國會議員的标準,比拿‘說話漂亮’要可靠得多。
“與分類剛好相反的便是歸類。
我們依事物的性質或其他共同點而把它們集成類,這種程序叫作歸類(classification)。
“一般人所做的歸類,系依據個人的需要、利害、興趣,甚至于注意力而定。
農人把農作物常常分得頗為詳細,例如蔬菜、谷物、水果等,可是,對于花卉則頗為忽視。
園藝家對于花卉的歸類詳細,而對于農作物之類别則不甚注意。
這種歸類原則雖有實用價值,或有心理價值,卻沒有科學價值。
當我們不依科學的眼光來歸類時,常常把不重要的因素當作重要的因素而進行歸類。
結果,這樣的歸類,對于知識毫無幫助。
一般人對動植物歸類時,常以其顔色與形體之大小作歸類标準。
過去以鲸為魚,中國‘鲸’字就表示此意。
因為,過去以為居在水中者為魚,實則鲸為哺乳類,與魚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過去的人以煤為無機物,因煤自礦中掘得。
其實,煤是由植物化石化(fossilize)而成的。
有人以為海葵(seaanemone)是一種植物。
其實,它是動物。
呼吸、燃燒、生鏽,一般人以為各是不同的現象,但科學昌明以後,知道這都是由于氧化作用所緻,因而都是一類的事物。
這憑常識是不可想象的。
“歸類是在雜多之中見共同之點。
我們認識一個類,就是在許多單獨的事例中認識基本相同的因素。
歸類方法,乃科學首先采用的方法。
許多科學,在一個長久時期停留于一個歸類的階段。
植物學、動物學尤其如此。
“假若我們看見一些有共同性質的個體,例如人吧,那麼我們可以根據他們所有共有的性質把他們組成一個類,叫作人類。
我們又發現一些東西,例如馬,它們彼此之間相同的程度大于它們與人類之間的共同程度,于是我們把它們又組成一個類,名之曰馬類。
後來我們一看人類與馬類固然不同,可是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多于兩者與樹和草之間的共同點。
例如,兩者都能行動,這是樹和草所沒有的特點,于是把兩者又歸為一個較大的類,名之曰動物。
同樣的,我們知道植物共同具有的其他的特點,例如制造葉綠素,直接從土壤和大氣中取得食物,等等,而且這些特點是動物所沒有的,因此又把它們歸為一個較大的類,叫作植物。
……一直像這樣歸類下去,可以歸到最大類。
《荀子·正名篇》中也有與此相似的意思:‘……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後止。
’ “我現在畫一個圖解,來表示歸類的結構和程序或活動,請各位注意!”老教授又畫着: “XA1……表示被歸類的對象。
虛箭頭表示歸類的曆程或活動或作用。
我們為什麼要用虛箭頭來表示歸類的曆程或活動,而不用實箭頭來表示呢?因為我們在此所注重的是歸類之‘動’的方面,而虛箭頭所表征的比實箭頭所表征的更富于動的意象,所以我們用虛箭頭而不用實箭頭。
“從這個圖解中,我們可以知道歸類也是有層次的,不過程序和分類相反。
歸類的程序從最小的類起始,一層一層地歸到最大類,每歸一次則類愈大一級。
“至于歸類的時候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和分類的時候所必須遵守的原則相似。
諸位把後者稍稍變通一下就成了,用不着我贅述。
” “天太晚了,我們下次再來吧。
”周文璞提議。
“好吧!”吳先生看看表說,“啊!已經十一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