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關系

關燈
至關重要,如果不然,我們說類是它自己的分子,那麼便會引起極嚴重的自相矛盾。

    這種自相矛盾,是一種詭論。

    現代邏輯家費了很大的氣力才消除了這種詭論。

     “在自反與不自反之間有準自反(mesoreflexive)關系。

    如果aRa在有些情形之下為真,而在另外的許多情形之下為假,則關系R為準自反,‘欣賞’便是這種關系。

    有人自我欣賞,有人不好意思,所以,是準自反的。

    在一類人中,‘自傲’是準自反性的關系。

    因為,在一類人中,有的人自傲,有的人不自傲。

    可能自反而不必然自反的關系就是準自反關系。

     “對稱性。

    如果無論在何種情形之下aRb為真則bRa亦真,則關系R是對稱的。

    ‘夫婦’關系是對稱的,如果a與b有夫婦關系,則b與a也必有夫婦關系。

    中國傳統的建築多半是對稱性的;皇帝兩邊有左臣右相,也是對稱的。

    曹操款待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若曹操坐在劉備對面,劉備也當然坐在曹操對面,‘對面’就是有對稱性的。

    ‘同年’有對稱性,如果張三與李四是同年的,那麼李四一定也與張三是同年的。

    不過,邏輯并不涉及類似一個一個有對稱性的特殊關系,而隻研究普遍的對稱性。

    對稱性用符号表示出來是: 如果aRb,那麼bRa “在黑闆上所寫的公式中,a、b……表示關系項之變量。

    R表示任何關系。

    于是,這個公式讀作:如果a與b有R關系,那麼b與a有R關系。

    假若a、b是一對雙生子。

    如果我們說a的相貌像b,那麼我們也得承認b的相貌像a,因為‘相像’是對稱的。

    在這種關系之中的兩項,無論怎樣對調,總是說得通的。

    ” “可是,并非所有的關系皆有對稱性。

    周文璞,我現在請問你,如果a是b的弟兄,那麼b是否是a的兄弟?”吳先生慢慢吸煙,等着周文璞回答。

     “大概是的吧!” “哈哈,大概是的!我說大概不是的。

    邏輯界域裡有什麼大概可言?”老教授忍不住笑道,“如果蘇轍是蘇轼的弟兄,那麼蘇轼是不是蘇轍的兄弟?請你再想想。

    ” “當然是的。

    ” “好吧!那麼我再請問你,如果蘇轼是蘇小妹的弟兄,那麼蘇小妹是不是蘇轼的兄弟?” 周文璞愣住了。

     “哦!這一下你發現困難了吧!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不能由a是b的弟兄而随便順口就說b是a的兄弟。

    如果a是b的弟兄,那麼在有的情形之下,b是a的兄弟;在另外的情形之下不是,而是姊妹。

    類似的關系很多。

    例如,如果甲男子愛乙女子,那麼乙女子也許愛他,也許不愛,可沒有人保險,是吧?” “呵呵!” “哈哈!” “這種關系用符号表示出來是,”吳先生又在黑闆上寫着: 如果aRb,那麼bRa或不是bRa “這種關系性質叫作準對稱性(mesoymmetry)。

    ‘做朋友’的關系便是準對稱性的。

    a跟b扯交情,b不見得一定與a扯交情:也許扯,也許不扯。

    有的人愛說‘我的朋友胡适之’,也許胡适之還不認得他哩!……可是,準對稱性并不是反對稱性(asymmetry)。

    反對稱性可以表示為: 如果aRb,那麼不是bRa “如果美國較英國富,那麼一定不是英國較美國富;如果我較你高,那麼你一定不比我高;如果甲在乙之右,那麼乙一定不在甲之右;如果黃帝是我們的祖先,則我們一定不是黃帝的祖先。

    ‘做祖先’‘較富’‘較高’‘在右’等關系都是反對稱性的。

     “我們現在要談談傳達性(transitivity)。

    假若某趙大于某錢,而且某錢大于某孫,那麼一定是某趙大于某孫。

    假若有A、B、C三個類。

    如果A包含B,而且B包含C,那麼A一定包含C。

    如果甲矮于乙,而且乙矮于丙,那麼甲一定矮于丙。

    ‘大于’‘包含’‘矮于’等關系,都是有傳達性的。

    用符号表示是: 如果aRb而且bRc,那麼aRc “可是,如果a和b有某種關系R,而且b和c有某種關系R,那麼a和c之間在某種情形之下有某關系R,而在其他情形之下沒有,這種關系叫作準傳達性(mesotransitivity)的關系。

    用符号寫出來: 如果aRb而且bRc, 那麼aRc或不是aRc “這種關系是很多的,‘朋友’關系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周文璞是王蘊理的朋友,而且王蘊理是另一人的朋友,那麼周文璞也許是另一人的朋友,也許不是那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