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語句和類
關燈
小
中
大
或宗教或文學的工具,但不是邏輯的工具。
邏輯的工具是第四種語句,即直叙語句。
……不過,”吳先生特别加重語氣,“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在邏輯以直叙語句為研究工具時,邏輯既不研究一個一個特殊的直叙語句的特殊内容,又不研究它的文法構造,而隻研究其普遍的語法結構(syntacticalstructures),或有時涉及其語意條件(semanticalconditions)。
當然,關于這一方面,我們在此隻能提到而已。
我們在此不能走得太遠。
這裡所說的直叙語句,許多邏輯家叫作‘命辭’(proposition)。
語句和命辭的區别,是一個哲學問題,對于我們不甚重要。
因此,我們在這裡用‘語句’,是不過問命辭和語句有什麼區别的。
另外,我們為了簡便起見,以‘語句’代替‘直叙語句’。
以前是如此,以後也将如此。
“在一般情形之下,語句有一個主詞、一個系詞和一個賓詞。
例如,在‘海鷗是白的’這個語句之中,‘海鷗’是主詞,‘是’乃系詞,‘白的’乃賓詞。
我們将語句分作主詞、賓詞和系詞,因而這種語句形式叫作‘主賓詞式’(subjectpredicateform),這種解析是傳統的。
這種傳統的解析與文法上對于語句的解析很相似,因而也易相混。
所以,有許多人老是将邏輯與文法分不開。
其實,語句不必分解為主賓詞式,即令可分解為主賓詞式,形式也不限于這一種。
可是,為了集中注意力起見,我們也不讨論。
“我們現在為了得到邏輯的簡便,将主賓詞式的語句分作包含兩個詞端(terms)和一個系詞(connective)。
在主詞地位的詞端可以是一個類(class),可以是一個體。
例如,在‘海鷗是水鳥’這個語句中,主位詞端‘海鷗’是一個類,即海鷗之類。
在‘羅素是哲學家’這個語句中,主位詞端‘羅素’是一個體。
這一個體乃‘哲學家’這一類的一分子。
在賓詞地位的詞端可以是一個類,也可以是一個體。
前者如‘海鷗是水鳥’中的‘水鳥’;後者如‘張居正是張江陵’中的‘張江陵’。
” “假如在賓位的詞端是一形容詞,那麼怎麼辦呢?”王蘊理問。
“形容詞是文法中的元素,它與邏輯不相幹的。
如果主賓詞式的語句的賓位詞端是一形容詞,那麼我們很容易把它變成類,我們把它看作類。
前例‘海鷗是白的’中,‘白的’從文法觀點看是一形容詞,或說海鷗有白的屬性,但從嚴格邏輯技術的觀點看,‘白的’乃一類,即‘白的東西’或‘白的動物’之類,于是‘海鷗是白的’變成‘海鷗是白的動物’。
這也就等于說‘海鷗之類被包含在白的動物之類之中’。
當然,”老教授笑道,“這是邏輯呆子說話的口氣。
這樣說話太笨,平常沒有人這樣說話的。
不過,從邏輯的觀點看,我們必須明了‘海鷗是白的’等于‘海鷗之類被包含在白的動物之類之中’。
這樣展開,我們的思想才清楚。
我們遇到賓位詞端在文法上是一形容詞時,一概可以這樣處理的。
” “‘白的’是一種性質,我們怎麼可以将其視作類呢?”王蘊理又問。
“從前的邏輯家以為性質與類不同。
這種看法,是受文法的影響,也受文法的限制。
他們以為性質是内涵(intension),類是外範(extension)。
可是,至少從邏輯之現代技術觀點而言,内涵是可以外範化(extensionalize)的。
因之,一個性質可以決定一個類。
這樣在技術處理(manipulation)上方便。
所以,表示性質的形容詞是很不難看作類的。
“現在,我們要分析分析系詞。
聯系兩個詞端的聯系者叫作系詞。
在主賓詞式的語句裡,系詞主要乃‘是’(is,are)字。
因此,從前的邏輯家将這個‘是’字看得非常重要。
固然,相對于主賓詞式的語句而言,‘是’字的确重要;不過,在主賓詞式的語句裡,這個‘是’字的用法相當混含。
‘是’字的用法很多。
‘是’之不同的用法可以産生不同的推論關系。
所以,對于‘是’之不同的用法,我們不可不弄清楚。
” 老教授一面彈彈煙灰,一面說着:“第一種用法,‘是’字表示類的包含(class-inclusion)關系。
‘海鷗是水鳥’這個語句之中的‘是’乃表示‘海鷗’之類被包含在‘水鳥’之類之中。
第二種用法,‘是’字表示類的分子關系(class-membership)。
‘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名将’這個語句中的‘是’字乃表示‘艾森豪威爾’乃‘名将’這個類中之一分子。
第三種用法,‘是’字表示同一(identity
邏輯的工具是第四種語句,即直叙語句。
……不過,”吳先生特别加重語氣,“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在邏輯以直叙語句為研究工具時,邏輯既不研究一個一個特殊的直叙語句的特殊内容,又不研究它的文法構造,而隻研究其普遍的語法結構(syntacticalstructures),或有時涉及其語意條件(semanticalconditions)。
當然,關于這一方面,我們在此隻能提到而已。
我們在此不能走得太遠。
這裡所說的直叙語句,許多邏輯家叫作‘命辭’(proposition)。
語句和命辭的區别,是一個哲學問題,對于我們不甚重要。
因此,我們在這裡用‘語句’,是不過問命辭和語句有什麼區别的。
另外,我們為了簡便起見,以‘語句’代替‘直叙語句’。
以前是如此,以後也将如此。
“在一般情形之下,語句有一個主詞、一個系詞和一個賓詞。
例如,在‘海鷗是白的’這個語句之中,‘海鷗’是主詞,‘是’乃系詞,‘白的’乃賓詞。
我們将語句分作主詞、賓詞和系詞,因而這種語句形式叫作‘主賓詞式’(subjectpredicateform),這種解析是傳統的。
這種傳統的解析與文法上對于語句的解析很相似,因而也易相混。
所以,有許多人老是将邏輯與文法分不開。
其實,語句不必分解為主賓詞式,即令可分解為主賓詞式,形式也不限于這一種。
可是,為了集中注意力起見,我們也不讨論。
“我們現在為了得到邏輯的簡便,将主賓詞式的語句分作包含兩個詞端(terms)和一個系詞(connective)。
在主詞地位的詞端可以是一個類(class),可以是一個體。
例如,在‘海鷗是水鳥’這個語句中,主位詞端‘海鷗’是一個類,即海鷗之類。
在‘羅素是哲學家’這個語句中,主位詞端‘羅素’是一個體。
這一個體乃‘哲學家’這一類的一分子。
在賓詞地位的詞端可以是一個類,也可以是一個體。
前者如‘海鷗是水鳥’中的‘水鳥’;後者如‘張居正是張江陵’中的‘張江陵’。
” “假如在賓位的詞端是一形容詞,那麼怎麼辦呢?”王蘊理問。
“形容詞是文法中的元素,它與邏輯不相幹的。
如果主賓詞式的語句的賓位詞端是一形容詞,那麼我們很容易把它變成類,我們把它看作類。
前例‘海鷗是白的’中,‘白的’從文法觀點看是一形容詞,或說海鷗有白的屬性,但從嚴格邏輯技術的觀點看,‘白的’乃一類,即‘白的東西’或‘白的動物’之類,于是‘海鷗是白的’變成‘海鷗是白的動物’。
這也就等于說‘海鷗之類被包含在白的動物之類之中’。
當然,”老教授笑道,“這是邏輯呆子說話的口氣。
這樣說話太笨,平常沒有人這樣說話的。
不過,從邏輯的觀點看,我們必須明了‘海鷗是白的’等于‘海鷗之類被包含在白的動物之類之中’。
這樣展開,我們的思想才清楚。
我們遇到賓位詞端在文法上是一形容詞時,一概可以這樣處理的。
” “‘白的’是一種性質,我們怎麼可以将其視作類呢?”王蘊理又問。
“從前的邏輯家以為性質與類不同。
這種看法,是受文法的影響,也受文法的限制。
他們以為性質是内涵(intension),類是外範(extension)。
可是,至少從邏輯之現代技術觀點而言,内涵是可以外範化(extensionalize)的。
因之,一個性質可以決定一個類。
這樣在技術處理(manipulation)上方便。
所以,表示性質的形容詞是很不難看作類的。
“現在,我們要分析分析系詞。
聯系兩個詞端的聯系者叫作系詞。
在主賓詞式的語句裡,系詞主要乃‘是’(is,are)字。
因此,從前的邏輯家将這個‘是’字看得非常重要。
固然,相對于主賓詞式的語句而言,‘是’字的确重要;不過,在主賓詞式的語句裡,這個‘是’字的用法相當混含。
‘是’字的用法很多。
‘是’之不同的用法可以産生不同的推論關系。
所以,對于‘是’之不同的用法,我們不可不弄清楚。
” 老教授一面彈彈煙灰,一面說着:“第一種用法,‘是’字表示類的包含(class-inclusion)關系。
‘海鷗是水鳥’這個語句之中的‘是’乃表示‘海鷗’之類被包含在‘水鳥’之類之中。
第二種用法,‘是’字表示類的分子關系(class-membership)。
‘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名将’這個語句中的‘是’字乃表示‘艾森豪威爾’乃‘名将’這個類中之一分子。
第三種用法,‘是’字表示同一(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