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語句和類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談邏輯談了這許久,談了幾種推論。
在這幾種推論之中,我們常常提到語句。
可是,我們在這些場合中提到語句,隻假定了語句,而對于語句未曾分析。
我們在以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那些推論之中,我們隻須以未經解析的語句作推論中的元素就夠了。
可是,這種辦法,對于以後所要說的推論行不通,我們在以後所要談的推論是以經過解析的語句做骨架的。
因此,我們在這裡必須對語句加以解析,以未經解析語句作元素的推論可說是外部推論(outwardinference)。
所謂外部推論,所涉及的是語句與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這種情形之下,推論有效與否,和各個語句自身内部的結構毫不相幹。
而以經過解析的語句做骨架的推論,叫作内部推論(inwardinference)。
所謂内部推論,所涉及的,并不是每一語句可能表示的特殊内容(content),而是語句内部的邏輯結構。
比如說,什麼包含什麼,什麼是什麼的一分子,等等。
在這種情形之下,推論有效與否,和語句自身内部的這類結構直接相幹。
”吳先生一面說着一面抽煙。
“我簡直不懂。
”周文璞很着急的樣子。
“這當然需要一番解釋。
”老教授繼續道,“我們在前幾次所說的選取推論和條件推論以及二者之複合,都是外部推論。
茲以條件推論為例。
在條件推論中,我們曾經用過p、q等字母。
在這種場合,p、q……叫作變量,嚴格地說,叫作自由變量(freevariables)。
代數學裡也有變量,如X、Y等。
在條件推論之中,我們以p、q分别代表任何語句。
在這種推論之中,隻要符合這種推論的規律,以p、q代表語句所行的這種推論總是有效的。
在這種場合,我們根本不知道p、q……的内部結構,而且我們根本無須過問它們的内部結構。
當我們根本不知道p、q……的内部結構時,條件推論照樣有效。
例如說,如果我們知道p涵蘊q,而且又知道q涵蘊r,那麼,我們可以不問p、q、r分别地代表什麼,更不必問p、q、r這些語句的内部結構如何,我們可以确切無疑地說p涵蘊r。
這樣的推論就是外部推論。
既然外部推論完全不靠語句的内部結構,這好比從前津浦鐵路,火車從浦口開到南京,車内乘客根本不用換車,而是火車乘渡輪到南京似的。
載人的火車還是原來的火車,火車裡面的人還是原來的人。
所不同的,隻是火車由浦口過渡到南京而已,内容毫無改變。
” “那麼,内部推論是怎樣的呢?”王蘊理問。
“我預備以後有機會作比較詳細的解析。
不過,在談内部推論之前,我們必須對于‘語句’有所了解。
我們現在就來談這一點。
我們著書立說,寫文章,寫信,或表達情意,常借語言來進行。
我們在借着語言來進行這些事的時候,所用的有意義的單位,總是語句。
當然,在我們日常言談之間,不一定完全說出一個完整的語句。
例如,‘火’。
在這類情形之中,完整的語句形式是隐伏不見的;雖然隐伏不見,可還是有完整的意義。
例如‘城門失火’。
我們在有些場合之中說話或寫文章,為了簡短有力,或為了動聽,或為了逗趣……常常不說出完整的語句,而隻說出一二個字。
比如在看戲時,我們喝彩,就說‘好’‘妙’。
我們不說‘這戲唱得真好’,否則就太笨了,是不是?但是,在嚴格的語言之科學的用法裡,卻要求我們陳述完整的語句。
簡短有力、動聽、逗趣的語言不見得是精确的語言,精确的語言不見得都是簡短有力的、動聽的,或逗趣的。
我在這裡所謂的‘精确’語言,至少有一方面的意義,就是能夠确定其真正的所指;或能夠确定其真假。
嚴格的語言之科學的用法,必須滿足這一點。
所以,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語句’是形式明顯而且語法完備的語句。
例如,‘莎士比亞是《威尼斯商人》劇本的作者’。
“但是,希望各位注意,我們說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是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可是,并不是說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就一定是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是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之一種或一部分而已。
各位都讀過英文文法,英文文法告訴我們,語句有四種:一、請求或希望或命令語句;二、詢問語句;三、驚歎語句;四、直叙語句。
第一種,例如‘請你明天來開會’或‘願老天保佑自由人’。
第二種,例如‘你喜歡喝葡萄酒嗎’‘第三次世界大戰誰先動手’。
第三種,例如‘哎呀!原子彈爆發了’‘哎喲!木屋區失火了’。
第四種,例如‘紐約市有八百萬人口’‘地球是三角形的’。
“在這四種語句之中,前三種是沒有真假可言的。
它們也許是倫理
在這幾種推論之中,我們常常提到語句。
可是,我們在這些場合中提到語句,隻假定了語句,而對于語句未曾分析。
我們在以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那些推論之中,我們隻須以未經解析的語句作推論中的元素就夠了。
可是,這種辦法,對于以後所要說的推論行不通,我們在以後所要談的推論是以經過解析的語句做骨架的。
因此,我們在這裡必須對語句加以解析,以未經解析語句作元素的推論可說是外部推論(outwardinference)。
所謂外部推論,所涉及的是語句與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這種情形之下,推論有效與否,和各個語句自身内部的結構毫不相幹。
而以經過解析的語句做骨架的推論,叫作内部推論(inwardinference)。
所謂内部推論,所涉及的,并不是每一語句可能表示的特殊内容(content),而是語句内部的邏輯結構。
比如說,什麼包含什麼,什麼是什麼的一分子,等等。
在這種情形之下,推論有效與否,和語句自身内部的這類結構直接相幹。
”吳先生一面說着一面抽煙。
“我簡直不懂。
”周文璞很着急的樣子。
“這當然需要一番解釋。
”老教授繼續道,“我們在前幾次所說的選取推論和條件推論以及二者之複合,都是外部推論。
茲以條件推論為例。
在條件推論中,我們曾經用過p、q等字母。
在這種場合,p、q……叫作變量,嚴格地說,叫作自由變量(freevariables)。
代數學裡也有變量,如X、Y等。
在條件推論之中,我們以p、q分别代表任何語句。
在這種推論之中,隻要符合這種推論的規律,以p、q代表語句所行的這種推論總是有效的。
在這種場合,我們根本不知道p、q……的内部結構,而且我們根本無須過問它們的内部結構。
當我們根本不知道p、q……的内部結構時,條件推論照樣有效。
例如說,如果我們知道p涵蘊q,而且又知道q涵蘊r,那麼,我們可以不問p、q、r分别地代表什麼,更不必問p、q、r這些語句的内部結構如何,我們可以确切無疑地說p涵蘊r。
這樣的推論就是外部推論。
既然外部推論完全不靠語句的内部結構,這好比從前津浦鐵路,火車從浦口開到南京,車内乘客根本不用換車,而是火車乘渡輪到南京似的。
載人的火車還是原來的火車,火車裡面的人還是原來的人。
所不同的,隻是火車由浦口過渡到南京而已,内容毫無改變。
” “那麼,内部推論是怎樣的呢?”王蘊理問。
“我預備以後有機會作比較詳細的解析。
不過,在談内部推論之前,我們必須對于‘語句’有所了解。
我們現在就來談這一點。
我們著書立說,寫文章,寫信,或表達情意,常借語言來進行。
我們在借着語言來進行這些事的時候,所用的有意義的單位,總是語句。
當然,在我們日常言談之間,不一定完全說出一個完整的語句。
例如,‘火’。
在這類情形之中,完整的語句形式是隐伏不見的;雖然隐伏不見,可還是有完整的意義。
例如‘城門失火’。
我們在有些場合之中說話或寫文章,為了簡短有力,或為了動聽,或為了逗趣……常常不說出完整的語句,而隻說出一二個字。
比如在看戲時,我們喝彩,就說‘好’‘妙’。
我們不說‘這戲唱得真好’,否則就太笨了,是不是?但是,在嚴格的語言之科學的用法裡,卻要求我們陳述完整的語句。
簡短有力、動聽、逗趣的語言不見得是精确的語言,精确的語言不見得都是簡短有力的、動聽的,或逗趣的。
我在這裡所謂的‘精确’語言,至少有一方面的意義,就是能夠确定其真正的所指;或能夠确定其真假。
嚴格的語言之科學的用法,必須滿足這一點。
所以,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語句’是形式明顯而且語法完備的語句。
例如,‘莎士比亞是《威尼斯商人》劇本的作者’。
“但是,希望各位注意,我們說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是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可是,并不是說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就一定是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符合科學用法的語句是語法形式完備的語句之一種或一部分而已。
各位都讀過英文文法,英文文法告訴我們,語句有四種:一、請求或希望或命令語句;二、詢問語句;三、驚歎語句;四、直叙語句。
第一種,例如‘請你明天來開會’或‘願老天保佑自由人’。
第二種,例如‘你喜歡喝葡萄酒嗎’‘第三次世界大戰誰先動手’。
第三種,例如‘哎呀!原子彈爆發了’‘哎喲!木屋區失火了’。
第四種,例如‘紐約市有八百萬人口’‘地球是三角形的’。
“在這四種語句之中,前三種是沒有真假可言的。
它們也許是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