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二難式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你結婚,那麼便有家室之累;如果你不結婚,那麼便會感到孤獨苦悶。
你隻有結婚或不結婚兩種可能,所以你不是會有家室之累,便是會感到孤獨苦悶。
”吳先生笑着說,“周文璞!你怎麼辦?到底要不要結婚?” 周文璞思索一會兒,顯出困惑的樣子,無詞以對。
“請問,這是不是一個邏輯問題?”王蘊理問。
“邏輯問題?”吳先生一閃眼,“你問得有點兒籠統,這個問題是應該分開說的。
如果就他要不要結婚這個事實來說,當然與邏輯不相幹,因而也就不是一個邏輯問題。
可是,如果就剛才用語言表達的論證形式來說,那就是一個邏輯問題……周文璞!你剛才給我的問題難倒了,是不是?” “是的。
” “你覺得答應結婚也不好,答應不結婚也不好,是不是?” “是的。
” “對了!”吳先生笑道,“你給難住了!這種論辯方式就是二難式,原文叫作dilemma。
二難式是古希臘辯士創出的。
獵人常常設個陷阱,野獸落入其中,不能跳出,最後被獵人擒獲。
同樣,古希臘辯士常常拿這種辯論方式,設成一個語言或思想圈套,使陷入其中的人,無論反對或贊成哪一端,都感到困惑,無以自拔,以緻論辯失敗。
所以,這種辯論方式叫作二難式。
現在,善于才辯的人,碰着機會,也常用這種方式來為難人。
“二難式的形式是很多的。
可是它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作四種: “第一種是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
我們說:‘如果天氣熱,那麼人很難受;如果天氣冷,那麼,人也很難受。
天氣隻有熱或冷,所以人總是難受。
’ “以上所說的,不過是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之一例而已。
各位請特别注意。
我之所以舉例,完全是為了便于了解。
其實,邏輯之成立,不靠實例。
我們在研究邏輯時,最要注重的是邏輯形式。
如果我們不注重邏輯形式,而隻注重說明的實例,那麼我們将一輩子在邏輯門外轉來轉去,而不得其門而入,更談不到應用邏輯了。
因此,在我們一看到所舉實例的時候,應該立即想到借這實例所表征出來的邏輯形式。
上面的一個例子所表征的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之形式是這樣的。
” 吳先生拿起鉛筆在紙上寫道: “第二種是簡單否定後件的二難式。
我們說:‘如果馬林科夫想統治世界,那麼他需擁有超級原子彈;如果馬林科夫想統治世界,那麼他的作風需使全世界的人心悅誠服。
然而,馬林科夫既未擁有超級原子彈,又不能使全世界的人心悅誠服,所以馬林科夫不能統治全世界。
’我們可以再列舉一個比較難以對付的例子。
”老教授寫道: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吳先生又寫道: “第三種是複合肯定前件的二難式。
例如說:‘如果學而不思則罔;如果思而不學則殆。
或者不思或者不學,所以非罔即殆。
’又如《孟子》上說的:‘如周公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如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周公必知而使之,或不知而使之。
故周公不仁或為不智。
’在舉實例的時候,為着修辭的方便,我們常常沒有把它照邏輯形式擺出來。
但這是很容易的事。
這個實例就不難照邏輯方式重寫一遍。
不過,這卻大可不必。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 “由這個形式,我們可以知道複合的肯定前件的二難式是從二個不同的假定前提和一個選取的前提,得到一個選取結論。
“第四種是複合否定後件的二難式。
比方說,‘如果他有恻隐之心,那麼他不做害人的事;如果他有羞惡之心,那麼他便不做無恥之事。
他現在所做的事不是害人便是無恥,所以他不是無恻隐之心,便是無羞惡之心’。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是聰明的,那麼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他是誠實的,那麼他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或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以,他不聰明或是不誠實’。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 “我們在以上将二難式
你隻有結婚或不結婚兩種可能,所以你不是會有家室之累,便是會感到孤獨苦悶。
”吳先生笑着說,“周文璞!你怎麼辦?到底要不要結婚?” 周文璞思索一會兒,顯出困惑的樣子,無詞以對。
“請問,這是不是一個邏輯問題?”王蘊理問。
“邏輯問題?”吳先生一閃眼,“你問得有點兒籠統,這個問題是應該分開說的。
如果就他要不要結婚這個事實來說,當然與邏輯不相幹,因而也就不是一個邏輯問題。
可是,如果就剛才用語言表達的論證形式來說,那就是一個邏輯問題……周文璞!你剛才給我的問題難倒了,是不是?” “是的。
” “你覺得答應結婚也不好,答應不結婚也不好,是不是?” “是的。
” “對了!”吳先生笑道,“你給難住了!這種論辯方式就是二難式,原文叫作dilemma。
二難式是古希臘辯士創出的。
獵人常常設個陷阱,野獸落入其中,不能跳出,最後被獵人擒獲。
同樣,古希臘辯士常常拿這種辯論方式,設成一個語言或思想圈套,使陷入其中的人,無論反對或贊成哪一端,都感到困惑,無以自拔,以緻論辯失敗。
所以,這種辯論方式叫作二難式。
現在,善于才辯的人,碰着機會,也常用這種方式來為難人。
“二難式的形式是很多的。
可是它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作四種: “第一種是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
我們說:‘如果天氣熱,那麼人很難受;如果天氣冷,那麼,人也很難受。
天氣隻有熱或冷,所以人總是難受。
’ “以上所說的,不過是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之一例而已。
各位請特别注意。
我之所以舉例,完全是為了便于了解。
其實,邏輯之成立,不靠實例。
我們在研究邏輯時,最要注重的是邏輯形式。
如果我們不注重邏輯形式,而隻注重說明的實例,那麼我們将一輩子在邏輯門外轉來轉去,而不得其門而入,更談不到應用邏輯了。
因此,在我們一看到所舉實例的時候,應該立即想到借這實例所表征出來的邏輯形式。
上面的一個例子所表征的簡單肯定前件的二難式之形式是這樣的。
” 吳先生拿起鉛筆在紙上寫道: “第二種是簡單否定後件的二難式。
我們說:‘如果馬林科夫想統治世界,那麼他需擁有超級原子彈;如果馬林科夫想統治世界,那麼他的作風需使全世界的人心悅誠服。
然而,馬林科夫既未擁有超級原子彈,又不能使全世界的人心悅誠服,所以馬林科夫不能統治全世界。
’我們可以再列舉一個比較難以對付的例子。
”老教授寫道: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吳先生又寫道: “第三種是複合肯定前件的二難式。
例如說:‘如果學而不思則罔;如果思而不學則殆。
或者不思或者不學,所以非罔即殆。
’又如《孟子》上說的:‘如周公知而使之是不仁也;如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周公必知而使之,或不知而使之。
故周公不仁或為不智。
’在舉實例的時候,為着修辭的方便,我們常常沒有把它照邏輯形式擺出來。
但這是很容易的事。
這個實例就不難照邏輯方式重寫一遍。
不過,這卻大可不必。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 “由這個形式,我們可以知道複合的肯定前件的二難式是從二個不同的假定前提和一個選取的前提,得到一個選取結論。
“第四種是複合否定後件的二難式。
比方說,‘如果他有恻隐之心,那麼他不做害人的事;如果他有羞惡之心,那麼他便不做無恥之事。
他現在所做的事不是害人便是無恥,所以他不是無恻隐之心,便是無羞惡之心’。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是聰明的,那麼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他是誠實的,那麼他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或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以,他不聰明或是不誠實’。
“這種二難式的形式是: “我們在以上将二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