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選取推論
關燈
小
中
大
“哦!你們二位來了!歡迎!這幾天陰雨連綿,待在家裡真不好受,幸喜今天放晴了!”吳先生親自開門,讓他們進來。
“是的,因為天晴,我們出來看看吳先生。
”周文璞說,“并且還是想請吳先生講點兒邏輯給我們聽。
” “哎呀!”吳先生沉思了一會兒,“邏輯的範圍這樣大,認真講起來又需要訓練,從何談起呢?……好吧!我們不妨從日常語言中涵蘊的邏輯談起。
……照我看來,對于開始學習而言,與其僅僅生硬地講些不甚必要的名詞和條規,不如從分析日常讨論的語言着手。
我們稍微留意一下,便可知道,日常讨論的語言中是含有邏輯的。
至于含有的成分有多少,那就要看知識程度以及知識類别而定。
一般說來,知識程度高的人的讨論語言(discursivelanguage)中,所含的邏輯成分比知識程度低的人的言談中所含的邏輯成分多。
知識的類别也有相幹,研究科學的人常易感到語言合乎邏輯之重要。
至于研究邏輯的專家呢?當然,他們在從事讨論時很習慣用邏輯規律。
這是我們開始究習邏輯最好從日常讨論用的語言着手的理由。
不過,日常讨論的語言雖然含有邏輯,可并非日常的讨論都合乎邏輯。
而且日常讨論用到邏輯時很少是完備的。
當然,邏輯專家的讨論語言除外。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工作是将日常讨論的語言裡所涵蘊的邏輯提煉出來,再加以精制。
這有點兒像從魚肝油制魚肝油精丸;有時也像沙裡淘金,煞費周章。
……為着易于了解起見,我們還是從簡單的入手。
” “您在上面一連說了好幾個‘讨論的語言’,是什麼意思?”王蘊理問。
“你很細心。
做學問就需要如此,有一點兒含糊都不可随便放過,必須搞得一清二楚才罷休。
這樣,久而久之,咱們的知識就可相當明徹而緻密。
我所謂‘讨論語言’,意即集中讨論一個問題所用的語言。
語言的功能并非限于讨論,詩人在作一首抒情詩時,他所用的詩的語言是抒情語言,談情說愛的人所用的語言是情緒語言,等等,不一而足。
在這些語言中,讨論的語言之功能在于表達确定的真假,或是非,或對錯,如果不能表達這些,則顯然無讨論可言。
如無讨論可言,則有時也許變成抒發情緒呢!” 吳先生抽了一口煙,休息一會兒,又接着說:“許久以前周先生同王先生的辯論裡,就涵蘊着一種邏輯推論。
這種推論叫作disjunctiveinference,最新的說法叫作alternativeinference……我想将它譯作‘選取推論’或‘輪選推論’。
這個譯法不見得恰當,但暫時用用也無妨的。
” “我還沒有了解。
”周文璞說。
“好!……我從頭分析起吧!”吳先生說,“選取推論中的語句是選取語句(disjunctivesentence)。
像‘周文璞是浙江人或周文璞是江蘇人’這樣的語句便是。
這類的語句是‘周文璞是浙江人’和‘周文璞是江蘇人’兩個語句中間借一個‘或’字聯系起來形成的。
當然,我們日常言談時,沒有這樣笨拙,而是常常說成‘周文璞是浙江人或江蘇人’。
不過,這個問題是修辭問題。
修辭問題對于邏輯不重要,甚至于不相幹。
有的時候,修辭美麗動人的語句反而不合邏輯。
例如,‘山在虛無缥缈間’這一詞句所引起的意象非常之美,空靈,令人捉摸不定,寄思緒于無何有之鄉,而怅怅然莫知所之焉。
……不過,如從認知的,即cognitive的意義來分析,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如從認知的意義來分析,那麼這詞句有兩方面可談。
第一方面是問,在事實上,‘虛無缥缈間’是否有‘山’。
這一方面的問題既是事實問題,與邏輯全不相幹,所以,現在我們不當去管。
……而且,拿這樣的态度去研究文藝辭藻,結果一定美感全消、意緒索然,這種人隻好叫作‘實心子人’。
另一方面我們可從名言來觀察這句話。
當然,從文藝觀點看,我們也不應當這樣做。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舉例而已。
從名言方面觀察,‘山’是一事物,‘是一事物’涵蘊‘有’(thereis);而‘虛無缥缈’涵蘊‘無’。
‘無’不能涵蘊‘有’。
如說‘無’涵蘊‘有’,便是自相矛盾。
同樣,‘有’不涵蘊在‘無’中。
若說‘有’涵蘊在‘無’中,也是自相矛盾。
……又例如,有人說‘智慧圓潤’。
‘圓潤’拿來形容玉器最恰當,拿來形容智慧,固然可以使人對于智慧發生美好完滿的意象,可是從邏輯的觀點看去,正如從知識的觀點看去,卻非常困難。
因為,如果‘智慧’是一性質,‘圓潤’也是一性質,則用性質來形容性質不若用性質來形容個體之易。
‘圓的方’‘聰明的糊塗人’……都是不易思議的表詞。
可見邏輯與修辭不是一回事。
“我們現在所要注意的是分析‘周文璞是江蘇人或周文璞是浙江人’這樣的語句。
這個語句有兩個子句‘周文璞是江蘇人’和‘周文璞是浙江人’以及一個聯系詞‘或’。
這兩個子
“是的,因為天晴,我們出來看看吳先生。
”周文璞說,“并且還是想請吳先生講點兒邏輯給我們聽。
” “哎呀!”吳先生沉思了一會兒,“邏輯的範圍這樣大,認真講起來又需要訓練,從何談起呢?……好吧!我們不妨從日常語言中涵蘊的邏輯談起。
……照我看來,對于開始學習而言,與其僅僅生硬地講些不甚必要的名詞和條規,不如從分析日常讨論的語言着手。
我們稍微留意一下,便可知道,日常讨論的語言中是含有邏輯的。
至于含有的成分有多少,那就要看知識程度以及知識類别而定。
一般說來,知識程度高的人的讨論語言(discursivelanguage)中,所含的邏輯成分比知識程度低的人的言談中所含的邏輯成分多。
知識的類别也有相幹,研究科學的人常易感到語言合乎邏輯之重要。
至于研究邏輯的專家呢?當然,他們在從事讨論時很習慣用邏輯規律。
這是我們開始究習邏輯最好從日常讨論用的語言着手的理由。
不過,日常讨論的語言雖然含有邏輯,可并非日常的讨論都合乎邏輯。
而且日常讨論用到邏輯時很少是完備的。
當然,邏輯專家的讨論語言除外。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工作是将日常讨論的語言裡所涵蘊的邏輯提煉出來,再加以精制。
這有點兒像從魚肝油制魚肝油精丸;有時也像沙裡淘金,煞費周章。
……為着易于了解起見,我們還是從簡單的入手。
” “您在上面一連說了好幾個‘讨論的語言’,是什麼意思?”王蘊理問。
“你很細心。
做學問就需要如此,有一點兒含糊都不可随便放過,必須搞得一清二楚才罷休。
這樣,久而久之,咱們的知識就可相當明徹而緻密。
我所謂‘讨論語言’,意即集中讨論一個問題所用的語言。
語言的功能并非限于讨論,詩人在作一首抒情詩時,他所用的詩的語言是抒情語言,談情說愛的人所用的語言是情緒語言,等等,不一而足。
在這些語言中,讨論的語言之功能在于表達确定的真假,或是非,或對錯,如果不能表達這些,則顯然無讨論可言。
如無讨論可言,則有時也許變成抒發情緒呢!” 吳先生抽了一口煙,休息一會兒,又接着說:“許久以前周先生同王先生的辯論裡,就涵蘊着一種邏輯推論。
這種推論叫作disjunctiveinference,最新的說法叫作alternativeinference……我想将它譯作‘選取推論’或‘輪選推論’。
這個譯法不見得恰當,但暫時用用也無妨的。
” “我還沒有了解。
”周文璞說。
“好!……我從頭分析起吧!”吳先生說,“選取推論中的語句是選取語句(disjunctivesentence)。
像‘周文璞是浙江人或周文璞是江蘇人’這樣的語句便是。
這類的語句是‘周文璞是浙江人’和‘周文璞是江蘇人’兩個語句中間借一個‘或’字聯系起來形成的。
當然,我們日常言談時,沒有這樣笨拙,而是常常說成‘周文璞是浙江人或江蘇人’。
不過,這個問題是修辭問題。
修辭問題對于邏輯不重要,甚至于不相幹。
有的時候,修辭美麗動人的語句反而不合邏輯。
例如,‘山在虛無缥缈間’這一詞句所引起的意象非常之美,空靈,令人捉摸不定,寄思緒于無何有之鄉,而怅怅然莫知所之焉。
……不過,如從認知的,即cognitive的意義來分析,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如從認知的意義來分析,那麼這詞句有兩方面可談。
第一方面是問,在事實上,‘虛無缥缈間’是否有‘山’。
這一方面的問題既是事實問題,與邏輯全不相幹,所以,現在我們不當去管。
……而且,拿這樣的态度去研究文藝辭藻,結果一定美感全消、意緒索然,這種人隻好叫作‘實心子人’。
另一方面我們可從名言來觀察這句話。
當然,從文藝觀點看,我們也不應當這樣做。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舉例而已。
從名言方面觀察,‘山’是一事物,‘是一事物’涵蘊‘有’(thereis);而‘虛無缥缈’涵蘊‘無’。
‘無’不能涵蘊‘有’。
如說‘無’涵蘊‘有’,便是自相矛盾。
同樣,‘有’不涵蘊在‘無’中。
若說‘有’涵蘊在‘無’中,也是自相矛盾。
……又例如,有人說‘智慧圓潤’。
‘圓潤’拿來形容玉器最恰當,拿來形容智慧,固然可以使人對于智慧發生美好完滿的意象,可是從邏輯的觀點看去,正如從知識的觀點看去,卻非常困難。
因為,如果‘智慧’是一性質,‘圓潤’也是一性質,則用性質來形容性質不若用性質來形容個體之易。
‘圓的方’‘聰明的糊塗人’……都是不易思議的表詞。
可見邏輯與修辭不是一回事。
“我們現在所要注意的是分析‘周文璞是江蘇人或周文璞是浙江人’這樣的語句。
這個語句有兩個子句‘周文璞是江蘇人’和‘周文璞是浙江人’以及一個聯系詞‘或’。
這兩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