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推論是什麼?

關燈
“吳先生,您上次說推論的對錯與語句的真假各不相幹。

    我們已經知道推論的對錯與語句的真假,的确不是一回事。

    可是,什麼是推論,推論的性質怎樣?我們還沒有透徹明了。

    您可不可以講一講?”王蘊理問。

     “你這樣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很好的。

    研究學術,就少不了這種态度。

    我想,關于推論的問題,是應該做進一步的解析了。

    因為,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邏輯的重要問題之一。

    ” 吳先生沉吟了一會兒,又接着說:“不過,在讨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介紹一個名詞,就是‘知識的精煉’。

    所謂‘精煉’是什麼意思呢?廣泛地說,在我們知識的形成曆程之中,我們借着理智作用将不相幹的因子剔除,而将精髓加以保留。

    這種作用,我們叫作知識的精煉。

    從另一方面看來,知識的精煉是一種選擇與制模作用。

    我們的知識之形成,有意地或無意地,都經過這類作用。

    ” “這一點我沒有了解。

    ”周文璞說。

     “是的,這還需要細細讨論一下。

    ”吳先生點點頭,接着說,“學過一點兒生物學的人可以知道,細胞的形狀非常複雜。

    研究細胞的人,常将細胞加以制模,将不相幹的東西去掉。

    這樣的一種手續,叫作制模作用。

    借制模作用而制造出來的細胞,叫作‘模式細胞’。

    模式細胞是細胞的标準。

    研究細胞時常以它為樣本。

    在我們知識形制的過程中,也有似此的制模作用。

    這種制模作用,可對于知識加以精煉。

     “可是,一般人,在較少的時間對于自己的知識發生懷疑的反省。

    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以内,都以為自己的知識絕對可靠。

    各人的知識,或來自感官,或來自傳聞,或來自傳統,或來自集體,或來自測度。

    一般人對于由這些來源而得到的知識很少經過理智的過濾作用。

    于是,這樣的一些知識,沉澱到意識之海底,就變成所謂的成見。

    新來的由感官而得的知識材料,由傳聞而得的知識材料,或聯想而得的知識材料,就在這些成見的沉澱基礎上生根。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久而久之,年紀大了,就成為成見累聚起來的珊瑚島。

    珊瑚是很美觀的,許多人之愛護其知識亦若其珍愛珊瑚。

    凡沒有反省思考的訓練與習慣的人,最易堅持他們的成見。

    這類人的知識,較之有反省思考的訓練與習慣的人之知識,是更與情感、意志、好惡,甚至于利害關系糾結在一起的。

    所以,你一批評到他的知識,立即牽扯到他的情感、意志、好惡,甚至于利害關系。

    可巧,這類人的知識偏偏常常是最不可靠的,偏偏常常是最經不起依經驗來考驗的。

    于是,他們的知識之錯誤由之而被珍藏。

    而且,如果種種外在條件湊巧,他們再依此錯誤作起點向前發展,那麼人類古今的大悲劇便可由之而衍生。

    ” “還是把話題拉回吧!”吳先生很感慨的樣子,深深抽了一口煙,“有反省的思想訓練與習慣的人,這類的毛病少得多,當然不能說完全沒有。

    因為,在這樣的人的思想生活裡,新陳代謝作用比較快。

    如果我們願意對自己的知識作一番反省,那麼我們不難明了,我們自己的知識并不都如一般好固執己見者所自以為的那麼可靠;在我們的知識領域中,知識之可靠性是有着程度差别的。

     “我們現在拿一個比喻來說明人類知識的這種程度上的差别。

    各位讀過初中物理學,知道物體有三态,即氣體、液體、固體。

    我們現在拿固體來形容最可靠的知識,拿液體形容次可靠的知識,拿氣體來形容可靠程度最低的知識。

    固體似的知識,是推諸四海而皆準的、千颠萬撲而不可破的知識。

    數學、邏輯、理論物理學,是這一類的知識。

    液體似的知識較易變動。

    例如,生物學、地質學、經濟科學等經驗科學的知識都屬于這一類。

    這一類的知識要靠着假設、觀察、試驗、求證等程序才能成立,而且其可靠的程度是‘蓋然的’(probable)。

    當然,蓋然程度大小不一,愈是進步的科學,蓋然程度愈大;反之則愈小。

    一切經驗科學之目标,無不是向着最大可能的蓋然程度趨進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等于必然。

    這個分際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

    氣體似的知識之不可靠,有如浮雲飄絮,一吹即散。

    我們日常的‘意見’屬于這一類。

     “顯然得很,在以上三種知識之中,固體似的知識最可靠。

    而且唯有這種知識才是‘必然的’(necessary)。

    液體似的知識次之,這種知識是‘蓋然的’。

    氣體似的知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