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真假與對錯

關燈
抽着,“就我們東方人而論,我看真正了解邏輯或練習邏輯之前,必須将到邏輯之路的種種故障掃除。

    ”吳先生又深深吸了一口煙,沉思着,“照我看來,東方研究邏輯,除了極少的情形以外,似乎還談不到成績。

    烏煙瘴氣不少,這些烏煙瘴氣籠罩在去邏輯之路上。

    門徑正确、研究有素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可是,這對于初學者非常有害,常常把他們引上歧路……結果,弄得許多人,邏輯的皮毛都沒有摸着,卻滿口說些不相幹的名詞。

    例如,這個派呀,那個派呀!什麼動的邏輯呀,靜的邏輯呀!這種情形,徒然引起知識上的混亂,阻礙知識的進步,很是可惜。

    ”吳先生說着,不斷地抽煙,眼睛望着天花闆。

    好像很感慨的樣子。

     “這些烏煙瘴氣是什麼呢?”周文璞連忙追問。

     “這些東西,雖然以學術的面貌出現,可是其實并非學術。

    在歐美的學術界這些是哄不着人的,稍有修養的人是不難分辨的。

    我現在不願去提……”吳先生接着說,“……但是,除了一種潮流制造混亂以外,别的混亂是可以分析分析的。

    由于邏輯在曆史中與哲學混在一起,而且邏輯之大規模運用符号隻是近若幹年的事,以緻許多人對它的性質不易明了。

    最易發生的混亂,便是将邏輯與經驗的了解攪在一起。

    因為,人,究竟是生活在經驗中的東西,而抽象的思想是要靠努力訓練才能得到的。

    ” “吳先生今天可不可以就這一點來給我們講講呢?”周文璞覺得這一分别很新奇,急于希望知道。

     “好吧!不過請你不要性急,聽我慢慢分析。

    ”吳先生笑着又點燃一支煙,“要分别邏輯與經驗,最好的辦法是分辨真假與對錯。

    ” “我們先談真假。

    譬如說吧,”吳先生指着桌子上的杯子,“一個茶杯在桌子上。

    請各位留意,這是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隻有有無可言,而無真假可言。

    可是,如果我們用一個語句來表示這個現象,說‘一個茶杯在桌子上面’,這個語句是有真假可言的。

    依通常的說法,如果有一個茶杯在桌子上,那麼,‘一個茶杯在桌子上面’這個語句為真;如果沒有一個茶杯在桌子上面,那麼這個語句便為假了。

    由此可見,這樣的真假,是表示經驗的語句之真假。

    所以,這樣的真假,乃是關于經驗的語句之真假。

    一般人常把事物之有無與語句之真假混為一談,因而混亂的錯誤想法層出不窮。

    須知在事物層面隻有有無可言,而無真假可言;隻有到了語言層次,才發生真假問題。

    可是,更多的人把經驗語句的真假與邏輯推論之對錯混為一談,于是毛病更是疊出。

    ”老教授抽一口煙,用他慣用的急轉語氣說,“邏輯的推論所涉及的,不是經驗語句之真假問題,而是決定哪些規律可以保證推論有效的問題。

    ” “決定推論是否有效的條件不靠經驗嗎?”周文璞插嘴問。

     “一點兒也不!”老教授加重語氣說,“在施行推論時,如果靠經驗,不僅不一定有幫助,有時反而有害。

    經驗,固然可以有助于學習,但卻阻礙邏輯推論。

    我們不僅不應求助于經驗,而且應須盡可能地将經驗撇開。

    有高度抽象思考能力訓練的數學家或邏輯家無不如此。

    ” “哎呀!這個道理我真不明白。

    ”周文璞很着急。

     “請别性急,我們慢慢來好了。

    ”老教授又吸了一口煙,“我現在請問你:如果我作這樣的推論,”老教授說着順手拿一張紙寫道: “周先生,你說這個推論對不對?” “當然對。

    ”周文璞不假思索。

     “為什麼?” “因為香瓜都是不酸的。

    ” “哦!你還是沒有将語句的真假和推論的對錯分辨清楚。

    推論的對錯與語句的真假是平行的,各不相幹。

    我現在問你的不是語句的真假,而是推論的對錯。

    上面的語句‘沒有香瓜是酸的’顯然是一個真的語句,當然不必問你。

    我問的是推論是對還是錯呀!我現在将上面幾句話稍微變動一下。

    ”老教授又寫道: “周文璞,我再請問你,這個推論對不對?” “不對。

    ” “何以呢?” “因為橘子有酸的,當未成熟的時候。

    ” “哈哈!你真有趣,我在這裡講邏輯,你在那裡報告經驗。

    ”吳先生苦笑着,“請你注意,在第二個推論中,我隻把第一個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