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邏輯的用處

關燈
許是假的。

    曆史的事實,足以顯示這一點。

    某種言論在當時當地之所以風行,有環境、群衆的好惡、利害關系、心理習慣等方面的原因,而這些原因都是在是非真假範圍以外的原因。

    原子學說、波動力學等總可算是真理吧!為什麼并不風行,不為人人所傳誦呢?奪人之士,亡人之國,殺人之命,總不能算是真理吧!然而在許多國家裡為什麼卻彌漫着這種空氣,比什麼真理都風行呢?可見風尚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也不一定成為風尚。

     “習俗或迷信,這些東西也常常歪曲合法的思維路子,而使我們得到不正确的思想結果。

    西洋人的習俗常以十三為一個不吉利的數目。

    十三日那一天發生的不幸事件,都與十三連上:他們以為不吉利之事與十三有因果關系。

    于是,凡是十三,人們都想法子避免。

    其實吉利和不吉利,與十三有什麼關聯呢?中國有些人相信相面、算八字。

    一個人的前途如何,與面貌和八字沒有什麼相幹的。

    至少,我想不出有什麼經驗的理由與之相幹。

    而中國許多人想到他的前途,便将這些因子摻雜進去。

    結果,會想出許多錯誤的結論。

    例如,坐待命運之來。

     “還有,利害關系或情感也很能使思想結果不正确。

    大凡沒有利害關系或強烈情感發生作用的時候,人的理智在思想曆程中比較容易占優勢,比較容易起支配作用。

    在有利害關系或強烈情感發生作用的時候,可就不同了。

    例如,假若我們泛泛地說:凡是吸鴉片煙的都應該被槍斃,×是吸鴉片煙的,所以×應當被槍斃,這大概沒有問題,人人都會承認;可是,如果說:我的祖父是吸鴉片煙的,所以應當……哎呀!那就有問題了!” “哈哈!” “哈哈!” “你們看,”吳先生繼續說,“這就是利害關系或強烈的情感在思想曆程中作祟,妨害了正确的思維所緻。

    類似妨害正确思維的因素多得很,我不必一一都說出,請你們自己分析分析。

    ” 吳教授着重地說:“可是,請注意呀!我希望上面所說的,并不使各位得到一個印象,以為邏輯會使我們在思想的時候,一定可以免除掉習俗或迷信呀、成見呀、風尚呀、情感或利害關系等因素之不良影響。

    即便是一個邏輯家,在他思想的時候,也不見得能夠完全不受這些因素之不良的影響。

    尤其重要的,我希望諸位不要以為邏輯的目的就在于研究這一方面的問題。

    我的意思隻是說:假如我們學了邏輯,真正有了若幹邏輯訓練,那麼便自然可能體會到,成見、習俗或迷信、風尚、情感或利害關系等因素,是如何常常妨害正确的思維,因而知道有意地去避免它們。

    這種結果,如其有之,隻能算是研究的副産物之一種了。

    就邏輯的本身講,它是不管這些的。

    ” “至于另一方面必須究習邏輯的理由呢?”周文璞問。

     “我們可以慢慢地讨論。

    ”吳先生抽了一口煙,緩緩地說道,“周文璞!我首先問你。

    假若我說‘一切讀書人是有知識的人’,可不可以因之而說‘一切有知識的人是讀書人’呢?” “當然可以!”周文璞直截了當地回答。

     “哦!我再請問你。

    假若我說‘所有法國人的父親都是人’,可不可以因之而說‘所有的人都是法國人的父親’呢?” “嘻嘻!當然不能這樣說。

    ” “為什麼?” “因為,所有法國人的父親固然都是人,可是不見得所有的人都是法國人的父親。

    例如,我們這些人就不是法國人的父親。

    所以,不能将‘所有法國人的父親都是人’這話倒過來說。

    ” “對的!頭一句話‘一切讀書人是有知識的人’也是不能倒過來說的。

    可是,因為我們對‘讀書人’和‘有知識的人’之間的關系沒有弄清楚——不知道‘讀書人’是‘有知識的人’的一部分,還是全部,于是胡亂颠倒來說,結果弄出錯誤。

    其實,一切讀書人是有知識的人,而有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是讀書人。

    因為除了讀書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方法可以得到知識。

    所以‘一切讀書人是有知識的人’這話也不能倒過來說。

     “不過,我希望二位明了,我之所以說剛才這一段話,完全是為了使二位易于了解。

    否則,我用不着說這一段話。

    像這樣一個語句一個語句地推敲,不僅太費事,而且有時沒有把握;簡直不是合乎科學的一種方法。

    可是,假若從邏輯的觀點來看呢,那就很容易辦了。

    邏輯告訴我們:這兩個語句同屬一種形式,都是‘一切……是……’這種形式的語句。

    凡是具有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