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周禮》相通考

關燈
《周易》為《周禮》之一。

    《左氏傳》昭二年,韓宣子觀書于魯,見易象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禮記·禮運》篇雲,夫禮必本于太一,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張氏惠言據此以證《易》為《禮》象。

    其說最精。

    故鄭氏、虞氏均本《禮》以說《周易》,而《易經》一書具備五禮。

    張氏惠言曰,易家言禮者,惟鄭氏,惜殘缺不盡存,若虞氏于禮已略,然揆諸鄭氏,源流本末蓋有同焉。

    試舉《易經》之言《禮》者,列證如左。

     郊祀之禮見于“益”。

    益曰,王用享于帝吉。

     蔡邕《明堂論·正月卦》曰,經言“王用享于帝吉”,而莊氏中白又據《月令》“孟春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之文以此為祈谷之禮。

     非是。

    張氏惠言訂為南郊祭感生帝之禮是也。

     見于“豫”。

    豫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鄭注引《孝經》配天配上帝之說,張氏惠言曰,此明堂之祭以祖配天之禮也。

     見于“鼎”。

    鼎曰,聖人烹以享上帝。

     張氏惠言曰,此言凡祀天之禮也。

     封禅之禮見于“随”,王用享于西山。

    見于“升”。

    升曰,王用享于岐山。

     惠氏棟曰,即《禮運》因名山升中于天之義。

    張氏惠言曰,是巡狩封禅之禮。

    升卦所言及文王受命封禅之禮。

     宗廟之禮見于“觀”。

    觀曰,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虞氏以褅祭稱之。

    張氏惠言曰,此明宗廟之祭。

    鄭以為賓士之禮亦非。

     時祭之禮見于“萃”,萃曰,孚乃利用禴。

    見于“升”,升曰孚乃利用禴。

     見于“既濟”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虞氏雲,禴,夏祭也。

     饋食之禮見于“損”,損曰,二簋可用享,又曰,已事遄往。

    見于“困”,九二、九四二爻鹹言利用祭祀。

     鄭注損卦曰,言以簋進黍稷于神也。

    張氏惠言曰,此同姓之祭禮。

    “困”九二、九四所言,一為天子、大夫之祭禮,一則諸侯之祭禮也。

     省方之禮見于“觀”,觀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皆吉禮也。

     省方,巡守也。

     賓王之禮亦見于“觀”。

    觀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虞注引《詩》“來享來王”,張氏惠言曰,即《周禮》以賓禮親邦國也。

     時會之禮見于“萃”。

    萃雲,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

     虞注以為孝享之事,鄭氏以為嘉會之事,張氏惠言曰,此即《周禮》所謂時會以發四方之禁也。

    用鄭義。

     酬庸之禮見于“大有”。

    大有曰,公用享于天子。

     張氏惠言曰,公為上公,《周禮》注言,上公有功德,加命為二伯。

     《詩·彤弓》曰,鐘鼓既設,一朝飨之。

    享之者,蓋錫命也。

     朝觐之禮見于“豐”。

    豐曰,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鄭氏注雲:初修禮,上朝四二以匹敵恩厚待之,雖留十日不為咎。

    張氏惠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