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周禮》相通考
關燈
小
中
大
王者受命諸侯,修禮來朝者,恩厚待之。
即聘禮之稍禮。
聘禮見于“旅”。
旅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鄭氏注雲:三為聘,客初與二,其介也,介當以笃實之人為之,而用小人瑣瑣然。
客主人為言不能辭曰非禮,不能對曰非禮,每事不能以禮行之,即其所以得罪。
又張氏惠言謂下文旅即次,次即賓次,懷其資,即圭币得僮仆貞,即有司。
王臣出會之禮見于“坎”,坎曰,尊酒簋二,用缶,納約自牖。
皆賓禮也。
虞氏以此為祭禮,鄭氏以為天子大臣以王命出會諸侯,主國尊酒于簋,副設玄酒而用缶。
今用鄭義。
田狩之禮見于“屯”,屯曰,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
見于“師”,師曰,田有禽。
見于“比”,比曰,王用三驅,失前禽。
見于“大畜”,大畜曰,閑輿衛。
見于“解”,解曰,田獲三狐。
見于“巽”,巽曰,田獲三品。
此軍禮也。
虞注:虞,虞人,掌禽獸者。
田,田獵也。
鄭注以為驅禽蒐狩習兵之典。
張氏惠言以閑衛亦指田獵講武,言三品即《王制》之三田。
婚禮見于“泰”,泰曰,帝乙歸妹。
見于“歸妹”歸妹曰,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又曰,女承筐。
張氏惠言謂“歸妹九月卦”,周以春季夏初行婚禮,故以九月為衍。
又謂“六五之妹”即媵女禮,“女承筐”即歸祭宗廟禮。
見于“鹹”,鹹曰,取女吉。
見于“漸”,漸曰女歸吉,利貞。
此嘉禮也。
張氏惠言曰,漸卦所言為請期之禮,鹹卦則言婚期之正。
喪禮見于“大過”,系辭謂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見于“益”。
益曰,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惠氏棟曰,此兇事用圭之禮。
見于“萃”。
萃曰,赍資涕夷。
張氏惠言曰,此天子哭赙,同姓諸侯為大臣者之禮。
見于“渙”。
渙曰,王假有廟。
張氏惠言引曾子問,謂天子崩,臣下至于南郊,告谥之,告必以牲,既定谥,乃立新廟。
見于“小過”,小過曰,過其祖,遇其妣。
此兇禮也。
張氏惠言曰,此即婦祔于皇姑之禮。
以上所舉,皆《周禮》附見于《周易》者。
若夫姤卦“包有魚”為饋賓之禮,此類尤多,茲不贅引。
若用張氏惠言虞氏易禮之例,彙而列之,則《周易》一書兼有裨于典章制度之學矣。
且《易經》大義不外元亨利貞,孔子之釋亨字也,謂嘉會足以合禮,又《系辭上》曰,聖人可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亦《易經》言禮之明征。
昔《禮運》載孔子之言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夫坤乾為殷代之易。
孔子言,欲觀殷道,即《中庸》所謂吾學殷禮。
是孔子之于殷禮征之殷易之書,孔子因殷易而觀殷禮,此韓宣子所由因《周易》而見《周禮》也。
近儒以《易》為言禮之書,豈不然哉!
即聘禮之稍禮。
聘禮見于“旅”。
旅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鄭氏注雲:三為聘,客初與二,其介也,介當以笃實之人為之,而用小人瑣瑣然。
客主人為言不能辭曰非禮,不能對曰非禮,每事不能以禮行之,即其所以得罪。
又張氏惠言謂下文旅即次,次即賓次,懷其資,即圭币得僮仆貞,即有司。
王臣出會之禮見于“坎”,坎曰,尊酒簋二,用缶,納約自牖。
皆賓禮也。
虞氏以此為祭禮,鄭氏以為天子大臣以王命出會諸侯,主國尊酒于簋,副設玄酒而用缶。
今用鄭義。
田狩之禮見于“屯”,屯曰,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
見于“師”,師曰,田有禽。
見于“比”,比曰,王用三驅,失前禽。
見于“大畜”,大畜曰,閑輿衛。
見于“解”,解曰,田獲三狐。
見于“巽”,巽曰,田獲三品。
此軍禮也。
虞注:虞,虞人,掌禽獸者。
田,田獵也。
鄭注以為驅禽蒐狩習兵之典。
張氏惠言以閑衛亦指田獵講武,言三品即《王制》之三田。
婚禮見于“泰”,泰曰,帝乙歸妹。
見于“歸妹”歸妹曰,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又曰,女承筐。
張氏惠言謂“歸妹九月卦”,周以春季夏初行婚禮,故以九月為衍。
又謂“六五之妹”即媵女禮,“女承筐”即歸祭宗廟禮。
見于“鹹”,鹹曰,取女吉。
見于“漸”,漸曰女歸吉,利貞。
此嘉禮也。
張氏惠言曰,漸卦所言為請期之禮,鹹卦則言婚期之正。
喪禮見于“大過”,系辭謂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見于“益”。
益曰,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惠氏棟曰,此兇事用圭之禮。
見于“萃”。
萃曰,赍資涕夷。
張氏惠言曰,此天子哭赙,同姓諸侯為大臣者之禮。
見于“渙”。
渙曰,王假有廟。
張氏惠言引曾子問,謂天子崩,臣下至于南郊,告谥之,告必以牲,既定谥,乃立新廟。
見于“小過”,小過曰,過其祖,遇其妣。
此兇禮也。
張氏惠言曰,此即婦祔于皇姑之禮。
以上所舉,皆《周禮》附見于《周易》者。
若夫姤卦“包有魚”為饋賓之禮,此類尤多,茲不贅引。
若用張氏惠言虞氏易禮之例,彙而列之,則《周易》一書兼有裨于典章制度之學矣。
且《易經》大義不外元亨利貞,孔子之釋亨字也,謂嘉會足以合禮,又《系辭上》曰,聖人可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亦《易經》言禮之明征。
昔《禮運》載孔子之言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夫坤乾為殷代之易。
孔子言,欲觀殷道,即《中庸》所謂吾學殷禮。
是孔子之于殷禮征之殷易之書,孔子因殷易而觀殷禮,此韓宣子所由因《周易》而見《周禮》也。
近儒以《易》為言禮之書,豈不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