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結論

關燈
見師襄,便向他學琴;人到太廟,便每事問。

    那一種遇事留心的精神,可以想見。

    他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又說:“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可見他真是以學問為性命,終身不肯抛棄。

    他見老子時,大約五十歲了,各書記他們許多問答的話,雖不可盡信,但他虛受的熱忱,真是少有了。

     他晚年讀《易》“韋編三絕”,還恨不得多活幾年,好加功研究。

    他的《春秋》,就是臨終那一兩年才著成。

    這些事績,随便舉一兩件,都可以鼓勵後人向學的勇氣。

    像我們在學堂畢業就說我學問完成,比起孔子來,真要愧死了。

    他自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可見他從十五歲到七十三歲,無時無刻不在學問之中。

    他在理智方面,能發達到這般圓滿,全是為此。

     (乙)孔子之情的生活。

     凡理智發達的人,頭腦總是冷靜的,往往對于世事,做一種冷酷無情的待遇。

    而且這一類人,生活都會單調性,凡事缺乏趣味。

    孔子卻不然,他是個最富于同情心的人,而且情感很易觸動。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見齊衰者,雖狎必變;兇服必式之”。

    可見他對于人之死亡,無論識與不識,皆起恻隐,有時還像神經過敏。

    朋友死,無所歸,子曰“于我殡”。

    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一哀而出涕。

    顔淵死,子哭之恸。

    這些地方,都可證明孔子是一位多血多淚的人。

    孔子既如此一往情深,所以哀民生之多艱,日日盡心,欲圖救濟。

    當時厭世主義盛時,《論語》所載避地避世的人很不少。

    那長沮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誰與易之?”孔子卻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可見孔子栖栖皇皇,不但是為義務觀念所驅,實從人類相互間情感發生出熱力來。

    那晨門雖和孔子不同道,他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實能傳出孔子心事。

    像《論語》所記那一班隐者,理智方面都很透亮,隻是情感的發達,不及孔子(像屈原一流,情感又過度發達了)。

     孔子對于美的情感極旺盛,他論《韶》《武》兩種樂,就拿盡美和盡善對舉。

    一部《易》,說美的地方甚多(如乾之以美利利天下,如坤之美在其中)。

    他是常常玩領自然之美,從這裡頭,得着人生的趣味,所以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前節講的孔子贊《易》全是效法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曾點言志,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為什麼歎美曾點,因為他的美感,能喚起人趣味生活。

     孔子這種趣味生活,看他笃嗜音樂,最能證明。

    在齊聞《韶》,鬧到三月不知肉味,他老先生不是成了戲迷嗎?“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可見他除了有特别哀痛時,每日總是曲子不離口了。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可見他最愛與人同樂。

    孔子因為認趣味為人生要件,所以說“不亦說乎”?“不亦樂乎”?說“樂以忘憂”,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個“樂”字,就是他老先生自得的學問。

    我們從前以為他是一位幹燥無味方嚴可憚的道學先生,誰知不然。

    他最喜歡帶着學生遊泰山遊舞雩,有時還和學生開玩笑呢(夫子莞爾而笑……前言戲之耳)。

    《論語》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正是表現他的情操恰到好處。

     (丙)孔子之意的生活。

     凡情感發達的人,意志最易為情感所牽,不能強立。

    孔子卻不然,他是個意志最堅定強毅的人。

    齊魯夾谷之會,齊人想用兵力劫制魯侯,說孔丘知禮而無勇,以為必可以得志。

    誰知孔子拿出他那不畏強禦的本事,把許多伏兵都吓退了。

    又如他反對貴族政治,實行堕三都的政策,非天下之大勇,安能如此?他的言論中,說志說剛說勇說強的最多。

    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教人抵抗力要強,主意一定,總不為外界所搖奪。

    如“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此不變,強哉矯”,都是表示這種精神。

    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又說“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教人以獻身的觀念。

    為一種主義或一種義務,常須存以身殉之之心,所以他說“仁者必有勇”,又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可見講仁講義,都須有勇才成就了。

     孔子在短期的政治生活中,已經十分表示他的勇氣,他晚年講學著書,越發表現這種精神。

    他自己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句語看似尋常,其實不厭不倦,是極難的事。

    意志力稍為薄弱一點的人,一時鼓起興味做一件事,過些時便厭倦了。

    孔子既已認定學問教育是他的責任,一直到臨死那一天,絲毫不肯松勁。

    不厭不倦這兩句話,真當之無愧了。

    他贊《易》,在第一個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是表意志力,不息是表這力的繼續性。

     以上從知情意即知仁勇三方面分析綜合,觀察孔子。

    試把中外古人别的偉人哲人來比較,覺得别人或者一方面發達的程度過于孔子,至于三方面同時發達到如此調和圓滿,直是未有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