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結論

關燈
端的憂郁,也沒有極端的暢放。

    這塊大平原,位置在溫帶,氣候四時具備,常常變遷,卻變遷得不甚激烈,所以對于自然界的調和性看得最親切,而且感覺它的善美。

    人類生在這種地方,調和性本已應該發達。

    再加以中華民族,是由許多民族醇化而成,若各執極端,醇化事業便要失敗。

    所以多年以來,調和性久已孕育。

    孔子的中庸主義,可以說都是這種環境的産物。

     和孔子相先後的哲學家恁麼多,為什麼二千年來的中國,幾乎全被孔學占領呢?世主的特别提倡,固然是一種原因,但學說的興廢斷不是有權勢的人能夠完全支配,一定和民族性的契合反撥,有一種針芥相投的關系。

    我們這平原民族溫帶民族,生來就富于調和性,凡極端的事物,多數人總不甚歡迎。

    所以極端的思想,雖或因一時有人提倡主持,像很興盛,過些時候,稍為松勁,又返到中庸了。

    孔子學說,和這種民族特性最相契合,所以能多年做思想界的主腦,就是為此。

     然則中庸主義是好呀,還是壞呢?我說:兩面都有。

    好處在它的容量大,從沒有絕對排斥的事物。

    若領略得它的真意義,真可以做到“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所以中國人争教流血的笑話,始終沒有鬧過。

    佛教、基督教和各種學術從外國輸入,我們都能容納。

    中庸主義若從這方面發展出去,便是平等自由的素質了。

    壞處在容易卻沒個性,凡兩種事物調和,一定各各把它原有的性質,繩削了一部分去,這就是把它個性損壞了。

    專重調和的結果,一定把社會事務輪廓弄得囫囵不分明。

    流弊所極,可以把社會上千千萬萬人,都像一個模型裡鑄出來,社會變成死的不是活的了。

    我想孔子時代的中庸主義,還沒有多大毛病,越久了毛病越顯著。

    後來中庸主義和非中庸主義,卻成了對峙的兩極端,“中庸”這個名詞,已經變質了。

    依着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理,甲與非甲兩極端,生出個第三者的乙來,叫作中庸。

    此後怕是乙與非乙兩極端,再生出個第三者的丙來,叫作新中庸罷。

     孔子的中庸,還含有時間性,所以說“時中”。

    《易》說:“随時之義大矣哉!”又說:“與時偕行。

    ”全部《易》,說“時”字的幾于無卦不有。

    《春秋》的三世,也是把時的關系看得最重。

    因為孔子所建設的是流動哲學,那基礎是擺在社會的動相上頭,自然是移步換形,刻刻不同了。

    “時中”,就是從前際後際的兩端,求出個中來适用。

    孔子因把“逝者如斯”的現象看得真切,所以對于時的觀念,最為明了。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是他所反對的;“雖百世可知”,卻是要有所損益。

    簡單說,孔子許多話,都像演電影似的,截頭截尾,就教你在白布上顫動的那一段落來注意。

    若不懂得時間的意味,便覺他有許多話奇怪了。

    孟子上他個徽号,說是“聖之時”。

    真是不錯!孔子“中”的觀念,容或還有流弊,這“時”的觀念,卻是好極了。

    我們能受他“與時偕行”的教訓,總不要落在時代的後頭,那麼,非唯能順應,而且能向上了。

     二、孔子之人格 我屢說孔學專在養成人格。

    凡講人格教育的人,最要緊是以身作則,然後感化力才大,所以我們要研究孔子的人格。

     孔子的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

    前節曾講過,孔子出身甚微。

    《史記》說“孔子貧且賤”,他自己亦說“吾少也賤”(孟子說孔子為委吏乘田,皆為貧而仕)。

    以一個異國流寓之人,而且少孤,幼年的窮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現今的苦學生,絕無倚靠,絕無師承,全恃自己鍛煉自己,漸漸鍛成這麼偉大的人格。

    我們讀釋迦、基督、墨子諸聖哲的傳記,固然敬仰他的為人,但總覺得有許多地方,是我們萬萬學不到的。

    唯有孔子,他一生所言所行,都是人類生活範圍内極親切有味的庸言庸行,隻要努力學他,人人都學得到,孔子之所以偉大就在此。

     近世心理學家說,人性分智(理智)、情(情感)、意(意志)三方面。

    倫理學家說,人類的良心,不外由這三方面發動。

    但各人各有所偏,三者調和極難。

    我說,孔子是把這三件調和得非常圓滿,而且他的調和方法确是可模可範。

    孔子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又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就是理智的作用;仁,就是情感的作用;勇,就是意志的作用。

    我們試從這三方面分頭觀察孔子。

     (甲)孔子之知的生活。

     孔子是個理智極發達的人,無待喋喋,觀前文所胪列的學說,便知梗概。

    但他的理智,全是從下學上達得來。

    試讀《論語》“吾十有五”一章,逐漸進步的階段,曆曆可見。

    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可見孔子并不是有高不可攀的聰明智慧。

    他的資質,原隻是和我們一樣;他的學問,卻全由勤苦積累得來。

    他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矣。

    ”解釋好學的意義,是不貪安逸,少講閑話,多做實事;常常向先輩請教,這都是最結實的為學方法。

     他遇有可以增長學問的機會,從不肯放過:郯子來朝便向他問官制;在齊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