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尤為難得的是,他發達的徑路,很平易近人,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學步。
所以孔子的人格,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人類的模範。
我們和他同國,做他後學,若不能受他這點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負自己了。
三、孔門弟子及後學 孔子雖如此偉大,他門弟子中卻沒有很出類拔萃的人物,或者為孔子所掩,也未可知。
顔淵、子路兩位,想是很了不得,但可惜都早死了。
有若年齒最尊,算是孔門長老。
子夏、子遊、子張都佩服他,曾子卻不敢苟同。
大概孔子卒後,孔門或分有、曾兩派。
曾子注重内省之學,傳授子思《大學》《中庸》兩篇,就是這一派學說的精華,後來開出孟子;有子之學,像是重形式,言動都似聖人。
子夏、子遊、子張,和他同調,都注重外觀的禮樂,一部《禮記》,多半是這一派的記述。
後來荀子,和這一派的淵源,像有點接近。
但這不過我個人的推測。
據《荀子·非十二子》篇,罵子思、孟轲那一段有兩句話說,“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于後世,像思轲之學”,和子遊有點淵源,或者《禮運》的大同由子遊輾轉傳到孟子,也未可定。
《非十二子》篇又有“仲尼子弓是也”一句,荀子如此推尊子弓,把他和仲尼并稱,或者荀學和仲弓有點淵源,也未可知。
據《荀子·非十二子》篇,知荀子時儒家派别有子張氏之儒、子夏氏之儒、子遊氏之儒,并子思、孟轲,共為四派。
荀子立于此四派之外,共為五派。
據《韓非子·顯學》說,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即荀卿)、有樂正氏之儒。
想以上各家,都各有他的特色,終分出派别來。
可惜内中有幾派,學說全然失傳。
顔氏之儒,想是宗法顔回,如今一無可考了。
漆雕氏之儒,是漆雕開傳下來。
《論語》記: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可見這人很有點倔強,不願做官。
《韓非子·顯學》篇說漆雕氏一派“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他純從意志剛強方面效法孔子,成為孔門的武俠派。
或者孟子書中的北宮黝孟施舍,都是這一派,也未可知。
《漢書·藝文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惜佚去了。
子張在孔門中,氣象最為闊大,曾子、子夏、子遊都不甚以他為然(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所以他自成一派。
子遊南教于吳楚,或者南方儒學,多出其傳。
樂正氏即樂正子春,與子思同出曾子。
子思廣大精微,樂正卻極其拘謹。
“下堂而傷其足,三月不出,猶有憂色”(《禮記·檀弓》)。
确是曾子戰戰兢兢臨深履薄的意思,所以和思孟分馳。
仲良氏不見他書。
據《孟子》書楚國有位陳良,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不知是他不是。
要之,以上兩書所舉儒家十派(除去重複),除後起的孟子荀卿有專書可考外,其餘大半失傳(《漢書·藝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今僅存《中庸》一篇),但揣想當時最有勢力,且影響于後來最大的,莫如子夏一派。
子夏最老壽,算起來當在百零六歲以上。
門弟子自然衆多,而且當時中原第一個強國的君主魏文侯,受業其門,極力提倡,自然更得勢了。
後來漢儒所傳“六經”,大半溯源子夏,雖不可盡信,要當流傳有緒。
所以漢以後的儒學,簡直可稱為子夏氏之儒了。
子夏在孔門,算是規模最狹的人。
孔子生時已曾警戒他道:“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他自己尚且器量很小,門弟子更不消說了。
所以當時同學,就很不滿意。
子遊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抑末也,本之則亡如之何?”他論交友,主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他的門人述以問子張,子張就說孔子不如此說,是應該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看這幾段,子夏學問的價值,和教育的方法,可以推見了。
荀子說:“正其衣冠,齊其顔色,賺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非十二子》篇),把子夏門下那班人迂闊拘謹專講形式的毛病,可謂形容盡緻。
孔門各派都中絕,唯此派獨盛,真算孔子大大的不幸。
怪不得墨子看不上這些陋儒,要起革命軍了。
[1]論理學:邏輯學的舊稱,民國時特有的學術術語。
[2]本節參考書目:(1)孟子《告子》《盡心》兩篇;(2)荀子《性惡》《正名》《勸學》三篇;(3)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及《實性》兩篇;(4)王充《論衡》:《率性》《不性》兩篇;(5)韓愈《原性》一篇;(6)《白虎通義·情性》篇;(7)李翺《複性書》;(8)《朱子語錄》講“性”的一章;(9)《近思錄·心性》兩條;(10)顔習齋《存性》篇;(11)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12)孫星衍《原性》一篇。
所以孔子的人格,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人類的模範。
我們和他同國,做他後學,若不能受他這點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負自己了。
三、孔門弟子及後學 孔子雖如此偉大,他門弟子中卻沒有很出類拔萃的人物,或者為孔子所掩,也未可知。
顔淵、子路兩位,想是很了不得,但可惜都早死了。
有若年齒最尊,算是孔門長老。
子夏、子遊、子張都佩服他,曾子卻不敢苟同。
大概孔子卒後,孔門或分有、曾兩派。
曾子注重内省之學,傳授子思《大學》《中庸》兩篇,就是這一派學說的精華,後來開出孟子;有子之學,像是重形式,言動都似聖人。
子夏、子遊、子張,和他同調,都注重外觀的禮樂,一部《禮記》,多半是這一派的記述。
後來荀子,和這一派的淵源,像有點接近。
但這不過我個人的推測。
據《荀子·非十二子》篇,罵子思、孟轲那一段有兩句話說,“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于後世,像思轲之學”,和子遊有點淵源,或者《禮運》的大同由子遊輾轉傳到孟子,也未可定。
《非十二子》篇又有“仲尼子弓是也”一句,荀子如此推尊子弓,把他和仲尼并稱,或者荀學和仲弓有點淵源,也未可知。
據《荀子·非十二子》篇,知荀子時儒家派别有子張氏之儒、子夏氏之儒、子遊氏之儒,并子思、孟轲,共為四派。
荀子立于此四派之外,共為五派。
據《韓非子·顯學》說,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即荀卿)、有樂正氏之儒。
想以上各家,都各有他的特色,終分出派别來。
可惜内中有幾派,學說全然失傳。
顔氏之儒,想是宗法顔回,如今一無可考了。
漆雕氏之儒,是漆雕開傳下來。
《論語》記: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可見這人很有點倔強,不願做官。
《韓非子·顯學》篇說漆雕氏一派“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他純從意志剛強方面效法孔子,成為孔門的武俠派。
或者孟子書中的北宮黝孟施舍,都是這一派,也未可知。
《漢書·藝文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惜佚去了。
子張在孔門中,氣象最為闊大,曾子、子夏、子遊都不甚以他為然(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所以他自成一派。
子遊南教于吳楚,或者南方儒學,多出其傳。
樂正氏即樂正子春,與子思同出曾子。
子思廣大精微,樂正卻極其拘謹。
“下堂而傷其足,三月不出,猶有憂色”(《禮記·檀弓》)。
确是曾子戰戰兢兢臨深履薄的意思,所以和思孟分馳。
仲良氏不見他書。
據《孟子》書楚國有位陳良,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不知是他不是。
要之,以上兩書所舉儒家十派(除去重複),除後起的孟子荀卿有專書可考外,其餘大半失傳(《漢書·藝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今僅存《中庸》一篇),但揣想當時最有勢力,且影響于後來最大的,莫如子夏一派。
子夏最老壽,算起來當在百零六歲以上。
門弟子自然衆多,而且當時中原第一個強國的君主魏文侯,受業其門,極力提倡,自然更得勢了。
後來漢儒所傳“六經”,大半溯源子夏,雖不可盡信,要當流傳有緒。
所以漢以後的儒學,簡直可稱為子夏氏之儒了。
子夏在孔門,算是規模最狹的人。
孔子生時已曾警戒他道:“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他自己尚且器量很小,門弟子更不消說了。
所以當時同學,就很不滿意。
子遊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抑末也,本之則亡如之何?”他論交友,主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他的門人述以問子張,子張就說孔子不如此說,是應該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看這幾段,子夏學問的價值,和教育的方法,可以推見了。
荀子說:“正其衣冠,齊其顔色,賺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非十二子》篇),把子夏門下那班人迂闊拘謹專講形式的毛病,可謂形容盡緻。
孔門各派都中絕,唯此派獨盛,真算孔子大大的不幸。
怪不得墨子看不上這些陋儒,要起革命軍了。
[1]論理學:邏輯學的舊稱,民國時特有的學術術語。
[2]本節參考書目:(1)孟子《告子》《盡心》兩篇;(2)荀子《性惡》《正名》《勸學》三篇;(3)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及《實性》兩篇;(4)王充《論衡》:《率性》《不性》兩篇;(5)韓愈《原性》一篇;(6)《白虎通義·情性》篇;(7)李翺《複性書》;(8)《朱子語錄》講“性”的一章;(9)《近思錄·心性》兩條;(10)顔習齋《存性》篇;(11)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12)孫星衍《原性》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