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孔子之政治論與《春秋》

關燈
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這是說,魯國本來有一部《春秋》,和晉《乘》、楚《梼杌》一樣;孔子的《春秋》,表面上的事與文,也是和它一樣。

    至于義,卻是孔子所特有了。

    義怎麼特有呢?孟子又說: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不過一位學者的著述。

    為什麼說是天子之事?後人讀《春秋》,知孔子罷了。

    為什麼又會罪孔子呢?因為《春秋》是一部含有革命性的政治書,要借它來建設一個孔子的理想國,所以說是天子之事。

    一位學者做這種事業,已是駭人聽聞,況且其中還有許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何休《公羊解诂序》),所以知我罪我,都由此起。

    細讀《孟子》這兩段話,《春秋》性質,大略可明了。

    但孔子改制,是普為後世立法,并不專為哪一朝代。

    後來漢的春秋家,說孔子為漢制作,雜引緯書中許多矯誣之說,卻非本來的經義。

     第三,治《春秋》當宗《公羊傳》。

    現在所稱《春秋》三傳,謂《公羊》《榖梁》《左氏》。

    然而漢一代,傳者獨有《公羊》。

    《榖梁》傳授,已不甚可信。

    若《左傳》者,其著書之人姓左丘,其書名《國語》,與《春秋》無涉。

    故司馬遷但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報任安書》)。

    西漢末諸博士皆言左氏不傳《春秋》(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因劉歆欲佐王莽纂漢,惡《春秋》之義,不便于己。

    乃将分國記事之《左傳》,割裂增竄,變為編年解經之書,名曰《左氏傳》。

    說孔子這部《春秋》,專據史官舊文,憑各國赴告,自是《春秋》真成了斷爛朝報了。

    所以欲明《春秋》,唯當以《公羊傳》為主,再拿《榖梁傳》和《春秋繁露》參證。

    何休的《公羊傳解诂》,傳自胡毋生,也多半可信據。

     第四,《春秋》之微言大義,傳在口說。

    司馬遷說:孔子次春秋“……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所以治《春秋》非求他的口說不可。

    為什麼專用口說呢?《公羊傳》說:“定哀之間多微辭。

    ”(《公羊傳·定元年》)董生說:“義不讪上,智不危身。

    ”(《春秋繁露·楚莊王》)太史公說:“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不可書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據此或因在專制政治之下,有許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不便寫出來,也未可知。

    但據我看,不專為此,實因當時未有紙墨,專恃刻簡,傳寫不便,故著書務求其簡。

    老子将許多道理,縮為五千言,也就為此。

    孔子《春秋》之義,如此之複雜,全寫出來,倒不便傳授,所以一切意義,都拿字句的體例表示它。

    《春秋》口授傳指,想是為此。

    既已代代口授,難保無漏失、無附增、無誤謬,所以現在的《公羊傳》,我們不敢說它個個字都是孔子口說,也許有戰國、西漢的儒者把自己意思添入;孔子的微言大義,也不見得都收在裡頭。

    但除了它更無可據,隻得以它為主,參以《孟子》《董子》等書,總可以見春秋學說的大概了。

     第五,未修《春秋》與既修《春秋》。

    莊七年《公羊傳》雲:“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

    君子修之曰:星霄如雨……”所謂不修《春秋》者,就是孟子說的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亦即墨子說的周之《春秋》、鄭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何氏《解诂》雲:“不修《春秋》,謂史記也。

    ”古者謂史記為春秋)。

    孔子作《春秋》,是拿魯史原本來修改一編,所修改之處,微言大義便寄記在裡頭。

    作傳的人還及見魯史原本,故引來作證。

    現在原文是沒有了,但據《傳》及《解诂》,還可推測一二。

    例如第一條: 元年春王正月,不修《春秋》,疑當作,一年春一月公即位。

     何以見得呢?據《傳》發問:“元年者何……”《解诂》說明:“變一為元者……”知魯史本作“一年”,孔子修之,将“一”字變為“元”字。

    表示什麼意思呢?《解诂》說:“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表以天道節制君權的意思。

    據《傳》發問:“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知魯史本無“王”字,孔子加入。

    加入表什麼意思呢?《解诂》說:“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

    ”《春秋》是孔子理想國的制度,标一“王”字,明新王之義。

    據《傳》發問:“何言乎王正月……”知魯史作“一月”,孔子修“一”為“正”。

    又是什麼意思呢?《傳》說:“大一統也。

    ”《解诂》說:“政教之始。

    ”因為孔子常說“政者正也”,一年中初施政教那個月,改它做正月。

    據《傳》發問:“公何以不言即位……”知魯史本有“公即位”三字,孔子删去。

    删去什麼意思呢?《傳》說:“成公意也。

    ”因魯隐公讓國,君子成人之美,故從其意不書即位。

    就這一條推勘,孔子修《春秋》怎麼修法?修了何以能寄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