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孔子之政治論與《春秋》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大同與小康
孔子政治上根本觀念,在《禮記·禮運》的發端。
今全錄其文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
是謂小康。
” 我們從前心目中的孔子,總以為他是一位專門講究倫常提倡禮教的人,甚者以為他是主張三綱專制、極端的保守黨。
你聽他說:“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等等,都是大道既隐的現象。
因為這些,“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不是和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失德而後禮”同一見解嗎?因此可知,孔子講的倫常禮教,都不過因勢利導補偏救敝之議,并非他的根本主義。
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就是頭一段所講的“大同”。
大同社會怎樣呢?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自然是絕對的德谟克拉西了。
講信修睦,自然是絕對的平和主義,非軍國主義了。
大同社會,是要以人為單位不以家族為單位的,所以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兒童是要公育,老弱廢疾是要公養,壯丁卻要人人執一項職業。
男女是平等的,男有男的職份,女有女的歸宿。
生産是要提倡的,總不使貨棄于地,但私有财産制度是不好的,所以不必藏諸己。
勞作是神聖的,力不出于身的人最可惡,但勞作的目的是為公益不是為私利,所以不必為己。
這幾項便是孔子對于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主義。
他本來希望自己握政權,随便用哪一國都可以做個模範國,但始終不得這機會,所以偶然參觀鄉下人年底的宴會,觸動他的“平民主義”,就發這段感慨。
後來作《春秋》,也許是因這個動機。
大同、小康不同之點:第一,小康是階級主義,大同是平等主義。
第二,小康是私有主義,大同是互助主義。
第三,小康是國家家族主義,大同是世界主義。
把《禮運》兩段比勘,意義甚明。
《論語》這部書,像是有子、曾子的門人記的,有幾重形式。
曾子很拘謹,所以孔子許多微言大義,沒有記在裡頭。
但内中也有一兩處,可以與大同主義相發明。
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董仲舒解這幾句最好,他說:“有所積重,則所空虛矣。
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春秋繁露·調均》)經濟論注重分配,怕算孔子最古了。
《論語》還有一章,和大同主義很有關系。
顔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子路講的,就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諸己。
顔淵講的,就是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孔子講的,就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都是大同主義。
質言之,都是把私有的觀念根本打破。
我這解釋,敢信絕非附會。
因為孔門兩位大弟子和老先生言志,當然所講都是最勝義谛。
小康在《春秋》書中叫作“升平”,大同叫作“太平”。
要明白這兩種分别,然後《春秋》可讀。
後來儒家兩大師,孟子所說,比較的多言大同主義;荀子所說,比較的多言小康主義。
這是後世孔學消長一個關鍵。
二、《春秋》的性質 要研究《春秋》,須明白這部書的性質。
今将重要的幾點說明: 第一,《春秋》非史。
自漢以後,最通行的誤解,都說《春秋》是記事的史書。
如果《春秋》是史書,那麼,最拙劣誣罔的史家,就莫過于孔子,王安石罵《春秋》是斷爛朝報還太恭維了。
例如天王狩于河陽,明明是晉文公傳見周天子,他卻說天子出來行獵。
如甲戌、己醜陳侯鮑卒,一個人怎會死兩回呢?史家天職,在于記實事,這樣做法,還能算信史嗎?認《春秋》是史,是把“春秋學”也毀了,把史學也毀了。
第二,《春秋》是孔子改制明義之書。
然則《春秋》到底是一部什麼書呢?《春秋》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借記述史事的形式來現出來。
孟子說: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
今全錄其文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
是謂小康。
” 我們從前心目中的孔子,總以為他是一位專門講究倫常提倡禮教的人,甚者以為他是主張三綱專制、極端的保守黨。
你聽他說:“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等等,都是大道既隐的現象。
因為這些,“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不是和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失德而後禮”同一見解嗎?因此可知,孔子講的倫常禮教,都不過因勢利導補偏救敝之議,并非他的根本主義。
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就是頭一段所講的“大同”。
大同社會怎樣呢?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自然是絕對的德谟克拉西了。
講信修睦,自然是絕對的平和主義,非軍國主義了。
大同社會,是要以人為單位不以家族為單位的,所以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兒童是要公育,老弱廢疾是要公養,壯丁卻要人人執一項職業。
男女是平等的,男有男的職份,女有女的歸宿。
生産是要提倡的,總不使貨棄于地,但私有财産制度是不好的,所以不必藏諸己。
勞作是神聖的,力不出于身的人最可惡,但勞作的目的是為公益不是為私利,所以不必為己。
這幾項便是孔子對于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主義。
他本來希望自己握政權,随便用哪一國都可以做個模範國,但始終不得這機會,所以偶然參觀鄉下人年底的宴會,觸動他的“平民主義”,就發這段感慨。
後來作《春秋》,也許是因這個動機。
大同、小康不同之點:第一,小康是階級主義,大同是平等主義。
第二,小康是私有主義,大同是互助主義。
第三,小康是國家家族主義,大同是世界主義。
把《禮運》兩段比勘,意義甚明。
《論語》這部書,像是有子、曾子的門人記的,有幾重形式。
曾子很拘謹,所以孔子許多微言大義,沒有記在裡頭。
但内中也有一兩處,可以與大同主義相發明。
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董仲舒解這幾句最好,他說:“有所積重,則所空虛矣。
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春秋繁露·調均》)經濟論注重分配,怕算孔子最古了。
《論語》還有一章,和大同主義很有關系。
顔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子路講的,就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諸己。
顔淵講的,就是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孔子講的,就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都是大同主義。
質言之,都是把私有的觀念根本打破。
我這解釋,敢信絕非附會。
因為孔門兩位大弟子和老先生言志,當然所講都是最勝義谛。
小康在《春秋》書中叫作“升平”,大同叫作“太平”。
要明白這兩種分别,然後《春秋》可讀。
後來儒家兩大師,孟子所說,比較的多言大同主義;荀子所說,比較的多言小康主義。
這是後世孔學消長一個關鍵。
二、《春秋》的性質 要研究《春秋》,須明白這部書的性質。
今将重要的幾點說明: 第一,《春秋》非史。
自漢以後,最通行的誤解,都說《春秋》是記事的史書。
如果《春秋》是史書,那麼,最拙劣誣罔的史家,就莫過于孔子,王安石罵《春秋》是斷爛朝報還太恭維了。
例如天王狩于河陽,明明是晉文公傳見周天子,他卻說天子出來行獵。
如甲戌、己醜陳侯鮑卒,一個人怎會死兩回呢?史家天職,在于記實事,這樣做法,還能算信史嗎?認《春秋》是史,是把“春秋學”也毀了,把史學也毀了。
第二,《春秋》是孔子改制明義之書。
然則《春秋》到底是一部什麼書呢?《春秋》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借記述史事的形式來現出來。
孟子說: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