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孔子之哲理論與《易》

關燈
前節所講,都是從《論語》《禮記》中摘出孔子學說,還未研究到他自己所著書。

    欲知孔學之全,要讀他所著《易》《春秋》。

    《易》,是孔子哲理論的總彙;《春秋》,是孔子政治論的總彙。

     孔子以前的《易經》,僅有六十四卦,帶着那六十四條卦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辭,内中到底含有多少哲理無從揣測。

    《易經》成為一種有系統的哲學,自孔子始。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讀之韋編三絕。

    曰:‘假我數年,我于《易》則彬彬矣。

    ’”這段話亦見《論語》。

    可見孔子治《易》是在晚年。

    他所建設《易》的哲學是否完成,尚未可知,但我們從他所著的《彖》《象》《系辭》《文言》中,大略可以尋出他的哲學系統來。

    今分論如下。

     一、易體 印度、歐洲的哲學家以及我國古代的老子、後世的宋儒,都喜歡研究宇宙本體是什麼,獨孔子說: 神無方而易無體。

    (《系辭上》) 孔子所謂“易”,自然是“宇宙萬有”的代名詞,他卻直截了當下一個斷案,說宇宙萬有是沒有本體的。

    這種主張,不唯與古代天帝主宰的思想不同,即與老子“有物混成”“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思想亦異,真算得思想界一大革命。

    宇宙本體有沒有,原是往古來今打不清楚的官司,就算是有,也斷不是拿知識判斷得來。

    那麼,便是學問以外的事。

    所以講學問的人,隻好把這第一原因擱下,第一現象說起。

    孔子說“易無體”,怕也是這個意思。

    然則無體的易,從哪裡來呢?孔子說: 生生之謂易。

    (《系辭上》) 拿現在流行語翻譯它,說的是:“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

    ”這句話怎麼解呢?《論語》有個譬喻最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譬如我們在京漢鐵路黃河橋上看見滔滔混混的水,叫作它黃河。

    這黃河有本體沒有呢?照常識論,目前看見的水,就是它本體。

    但黃河從昆侖發源,合了幾百條川流才到這裡,那些川流的水,原隻是這水,為什麼不叫它黃河呢?黃河東流入黃海,連着就是太平洋、印度洋,為什麼不都叫作黃河呢?然則想從水所占的空間指出哪些水是黃河本體,了不可得。

    換過來,從時間一方面看,現在在橋下的水,像可以叫作黃河了。

    但什麼是現在,卻大有問題。

    李太白有兩句好詩,說:“前水複後水,古今相續流。

    ”時間是相續的東西,細細分析下去,可以說隻有過去,隻有未來,并無現在。

    因為才說這一刹那頃是現在,卻早已過去了。

    要說這一刹那是現在,卻還屬未來。

    所以想從時間指出哪些水是黃河本體,也了不可得。

    孔子說的“逝者如斯”,正是此意,所以說易無體。

     然則什麼是黃河?水之相續不斷的動相,就是黃河。

    好像演電影,無數的影片,連續不斷地在那裡動,若把它的動相停了,光看那斷片,便毫無意義了。

    現代大哲柏格森,常拿這種譬喻來說明他的宇宙觀、人生觀,自命為“流動哲學”。

    他的立腳點,和孔子很相類。

    孔子這部哲學書,名叫作《易》。

    “易”就是變,就是動。

    一個“逝”字,一個“生”字,動的原理都包盡。

    方生方逝,方逝方生;非逝不生,非生不逝。

    人身内血輪細胞乃至肌骨毛發日日逝、日日生,人心中的意識,前念逝後念生。

    孔子以為宇宙所以成立,就是在此,所以叫作《易》。

    “易學”兩個字翻譯出來,就是流動哲學。

     《易》所說既是宇宙的動相,這動相卻從哪裡來呢?原來宇宙間有兩種相對待的力,現代科學家名之為“正負”,或名之為“積極”“消極”。

    易學家則名之為“陰陽”,或名之為“消息”、為“剛柔”、為“往複”、為“阖辟”、為“屈伸”。

    那正的、積極的、陽的、息的、剛的、複的、辟的、伸的,是指生生不已的力,拿一個“”符号來代表它,疊起來成個“”卦,名曰“乾”。

    那負的、消極的、陰的、消的、柔的、往的、阖的、屈的,是指逝者如斯的力,拿一個“”符号來代表它,疊起來成個“”卦,名曰“坤”。

    這兩個符号,不單是代表正負兩面,還代表全體和部分的觀念。

     《系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者,人也;義者,我也。

    什麼是人?凡與我同類的這一種動物都叫作人。

    什麼是我?在這全體裡頭各人劃出一部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