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研究孔子學說所根據之資料

關燈
尚書》獨載堯以來。

    ”(《史記·五帝本紀贊》)孔子把古代神話,一筆勾銷,就是他的特識。

    此外《尚書》的文字,或者還有許多經孔子潤色過,所以研究孔子學說,這部書很應留意。

     (四)《易》 詩書禮樂,都可以說述而不作,《易經》總算述而作,《春秋》便作而不述了。

    現存的《易經》,除卦辭爻辭為孔子以前舊本外,其他皆孔子所作。

    内六十四條《彖辭》,六十四條《卦象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象辭》,完全是孔子親筆做的,毫無疑義。

    還有一篇《文言》,兩篇《系辭》,一篇《說卦》,據《史記》說都是孔子自著。

    但《文言》《系辭》裡頭有許多“子曰”,又像是弟子所記。

    至于《說卦》和《序卦》《雜卦》這三篇,恐怕有點靠不住。

    要之《彖傳》《象傳》《系辭》《文言》,我們總應該認為孔子的易學。

    這是孔子哲學的中堅,研究孔子學說最要緊的資料。

     (五)《春秋》 孟子說孔子懼作《春秋》,現行這部《春秋》,完全是孔子作的,但他的底本仍因《魯史》,所以說他是述亦得。

    《春秋》是一部極奇怪的書,孔子的政治理想,都在裡頭,自然也是研究孔子學說最要緊的資料。

    這書的性質,下文再詳述。

     除“六經”以外,孔子别無著作。

    漢人說《孝經》是孔子所作。

    《孝經》開卷兩句是“仲尼居,曾子侍”,即此可見不唯不是孔子所作,并不是曾子所作了。

    宋人更說《大學》是孔子所作,那更毫無憑據,不必深辯。

    除孔子自己著述之外,還有别的書可充研究孔子學說的資料,但很要分别審擇。

     (一)《論語》 《論語》的價值,人人共知,不待說明。

    但有一點應注意,這部書大概是有子、曾子的門人共同編輯的。

    所以書中記别的弟子,雖顔淵、子路,也隻是呼他的字,唯獨此兩人尊稱曰子,而且第一章是記孔子的話,第二章便是有子的話,第三章是孔子的話,第四章便是曾子的話,可見是淵源有自了。

    我們為什麼研究這些呢?因為孔門派别不同,一派所記,不見得能包舉孔學真相。

    《荀子》說有子遊氏之儒、子夏氏之儒、子張氏之儒(《非十二子》篇),《韓非子》說有八儒(《顯學》篇)。

    據孟子說,子夏、子遊、子張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不可;則曾子和有子不同派,似無疑義。

    子夏、子遊、子張,或都是有子一派,也未可知。

    然而無論如何,這兩派都不能完全代表孔學。

    所以《論語》這部書,雖然是很可寶貴的資料,卻不能據它來抹殺别的資料。

     (二)《禮記》 《禮記》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其中還許有漢人的手筆。

    平均算起來,價值自然比不上《論語》,但内中亦有比《論語》還強的。

    如《中庸》,如《禮運》,記許多孔子的話,都可以補《論語》所不及。

    其餘各篇,凡引子曰子言之諸文句,我們隻好信任它,認為孔子所說。

    此外平叙泛論之文,雖或多半祖述孔子,但越發要别擇了。

    《大戴禮記》性質和《禮記》一樣,但較粗駁,價值又低一層。

     (三)《春秋》三傳 《公》《榖》兩傳為口說傳授、直接解釋《春秋》之書,應認它全部為孔子學說。

    《左傳》系記事之書,内中引孔子的話,也應絕對信任。

     (四)《孟子》《荀子》 孟、荀為儒家後起兩大師,兩書中所述孔子言論行事,應絕對信任。

     (五)其他先秦子書 儒家以外各子書,所述孔子言論行事,可信的程度自然較差,但也不可抹殺。

    内中如《莊子》,就有許多很有價值的資料,可惜寓言十九,别擇頗難。

    《墨子》為孔學正面的反對派,凡它所引都是拿來做批評的資料,極當注意。

     (六)《史記》 《史記》為古代獨一無二的史書。

    司馬遷又是宗法孔子的人,他的話自然比較可信。

    但他選擇資料并非十分嚴确,也不宜一一盲從。

     (七)其他漢以後書 這類書價值越減少了,内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韓嬰的《韓詩外傳》、劉向的《說苑》《新序》,十成中有二三成可采。

    至于晚出的《孔子家語》《孔叢子》,應該絕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