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研究孔子學說所根據之資料
關燈
小
中
大
研究孔子學說,不像老子那樣簡單了,因為他的著述和他的言論流傳下來的很多。
他學問的方面也很複雜,不容易理出個頭緒來,所以先要将資料審查一回,再行整理。
孔子有著作沒有呢?據他自己說述而不作,我們自然不應該說他有著作。
然則後人說孔子删定“六經”是造謠言嗎?其實亦不然。
“六經”雖然都是舊日所有,經過孔子的手,便成為孔子的“六經”。
所以說“六經”是孔子的著述,亦未為不可。
但這六部經裡頭添上孔子的分子之多少,各經不同。
今以多少為次序,分别論之。
(一)《禮》 《禮經》就是《儀禮》十七篇(雖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但其書無可考)。
這十七篇,都是講的儀注,大約是一種官書,像唐的《開元禮》、清的《大清通禮》一般,内中未必有孔子手筆。
孔子教人,大概是一面習這些禮儀,一面講禮的精意。
講禮的精意,散在《論語》《禮記》等書内,至于這部《禮經》,不見得有什麼改訂。
(二)《詩》與《樂》 《史記》稱:“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孔子世家》)據此,像古《詩經》孔子删去的很多,然《左傳》所載朝聘燕享,皆有賦詩。
所賦的詩,在今本三百五篇以外的甚少。
吳季劄聘魯聽樂,所聽亦不出今本《國風》。
此皆在孔子以前,可見當時通行的詩,不外此數。
或者孔子把它分一分類立出風、雅、頌等名目,或者把次序有些改正。
至于詩篇,怕未必有什麼損益。
然則孔子對于這部《詩經》有什麼功勞呢?我說他的功勞不在删詩而在正樂。
《詩》《書》《禮》《樂》古稱“四術”(《禮記·王制》)。
《史記》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而《論語》雅言,隻有詩書執禮,何故不言樂呢?樂與詩相依,離詩無樂,離樂無詩,所以《樂經》是沒有的。
樂就是樂譜,如何能有經呢?《論語》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可見正樂即是正詩。
《史記》說“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解說得最明白。
大概孔子極好音樂,而且極精,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他從師襄學鼓琴,因曲推到數,因數推到志,因志推到為人(《史記·孔子世家》)。
他能教導老樂官太師摯(《論語》),可見他音樂的天才和造詣,不同尋常。
從前的詩,是否都能入樂,不敢斷定。
但這三百五篇,孔子一定都把它譜出來,或者從前舊譜有不對的,都把它改正,所以說“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莊子》說“誦詩三百,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可見篇篇詩不唯能誦,而且都能歌能弦能舞。
孔子的精力用在這裡頭的,怕着實不少。
他把詩樂正定之後,自己很得意。
他說“關雎之始,師摯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很有躊躇滿志的口氣。
詩樂之教,是孔門最重要的功課。
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文學音樂合為一體,用作教育基本。
所以他的弟子子遊做武城宰,就把全城都哄起弦歌之聲來(《論語》)。
這就是樂教,也就是詩教。
可惜後世樂譜失傳,我們隻能誦詩,不能弦詩、歌詩、舞詩了。
孔子在《詩經》上所費的精力,我們連影子都得不着。
所以現在這部《詩經》,隻能當作研究古代社會情狀的資料,不能當作研究孔子學說的資料。
(三)《書》 《尚書緯》說孔子求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而定近,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此說雖不甚可信,但《書經》總許是孔子從許多古書裡頭删選出來,因為子書中常引《商志》《周志》《商書》《周書》等文,非今本所有。
就是現存這部《逸周書》,也不見得是後人僞造,大概是孔子删剩下的了。
現存《尚書》二十八篇,是否孔子的足本,尚難斷定。
但我們從它分别去取裡頭,也可以推見孔子學說的一部分,即如他拿《堯典》做第一篇,一定不是毫無意義。
司馬遷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而《
他學問的方面也很複雜,不容易理出個頭緒來,所以先要将資料審查一回,再行整理。
孔子有著作沒有呢?據他自己說述而不作,我們自然不應該說他有著作。
然則後人說孔子删定“六經”是造謠言嗎?其實亦不然。
“六經”雖然都是舊日所有,經過孔子的手,便成為孔子的“六經”。
所以說“六經”是孔子的著述,亦未為不可。
但這六部經裡頭添上孔子的分子之多少,各經不同。
今以多少為次序,分别論之。
(一)《禮》 《禮經》就是《儀禮》十七篇(雖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但其書無可考)。
這十七篇,都是講的儀注,大約是一種官書,像唐的《開元禮》、清的《大清通禮》一般,内中未必有孔子手筆。
孔子教人,大概是一面習這些禮儀,一面講禮的精意。
講禮的精意,散在《論語》《禮記》等書内,至于這部《禮經》,不見得有什麼改訂。
(二)《詩》與《樂》 《史記》稱:“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孔子世家》)據此,像古《詩經》孔子删去的很多,然《左傳》所載朝聘燕享,皆有賦詩。
所賦的詩,在今本三百五篇以外的甚少。
吳季劄聘魯聽樂,所聽亦不出今本《國風》。
此皆在孔子以前,可見當時通行的詩,不外此數。
或者孔子把它分一分類立出風、雅、頌等名目,或者把次序有些改正。
至于詩篇,怕未必有什麼損益。
然則孔子對于這部《詩經》有什麼功勞呢?我說他的功勞不在删詩而在正樂。
《詩》《書》《禮》《樂》古稱“四術”(《禮記·王制》)。
《史記》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而《論語》雅言,隻有詩書執禮,何故不言樂呢?樂與詩相依,離詩無樂,離樂無詩,所以《樂經》是沒有的。
樂就是樂譜,如何能有經呢?《論語》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可見正樂即是正詩。
《史記》說“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解說得最明白。
大概孔子極好音樂,而且極精,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他從師襄學鼓琴,因曲推到數,因數推到志,因志推到為人(《史記·孔子世家》)。
他能教導老樂官太師摯(《論語》),可見他音樂的天才和造詣,不同尋常。
從前的詩,是否都能入樂,不敢斷定。
但這三百五篇,孔子一定都把它譜出來,或者從前舊譜有不對的,都把它改正,所以說“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莊子》說“誦詩三百,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可見篇篇詩不唯能誦,而且都能歌能弦能舞。
孔子的精力用在這裡頭的,怕着實不少。
他把詩樂正定之後,自己很得意。
他說“關雎之始,師摯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很有躊躇滿志的口氣。
詩樂之教,是孔門最重要的功課。
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文學音樂合為一體,用作教育基本。
所以他的弟子子遊做武城宰,就把全城都哄起弦歌之聲來(《論語》)。
這就是樂教,也就是詩教。
可惜後世樂譜失傳,我們隻能誦詩,不能弦詩、歌詩、舞詩了。
孔子在《詩經》上所費的精力,我們連影子都得不着。
所以現在這部《詩經》,隻能當作研究古代社會情狀的資料,不能當作研究孔子學說的資料。
(三)《書》 《尚書緯》說孔子求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而定近,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
此說雖不甚可信,但《書經》總許是孔子從許多古書裡頭删選出來,因為子書中常引《商志》《周志》《商書》《周書》等文,非今本所有。
就是現存這部《逸周書》,也不見得是後人僞造,大概是孔子删剩下的了。
現存《尚書》二十八篇,是否孔子的足本,尚難斷定。
但我們從它分别去取裡頭,也可以推見孔子學說的一部分,即如他拿《堯典》做第一篇,一定不是毫無意義。
司馬遷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