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孔子事迹及時代

關燈
一、孔子事迹 孔子事迹流傳甚多,但極須慎擇。

    如《孔子家語》《孔叢子》兩書,其材料像很豐富,卻完全是魏晉人僞作,萬不可輕信。

    《史記》算是最靠得住的古書,然而傳聞錯誤處也不少。

    所以《孔子世家》也不能個個字據為事實,隻好将它做底本,再拿《左傳》《論語》《禮記》及其他先秦子書來參證,或可以比較的正确。

    本書并非史傳,所以不必詳考事迹,但将孔子一生生涯分出幾個大段落,列一極簡單的表便夠了。

     周靈王二十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1年),孔子生。

     孔子本宋國人,其曾祖始遷于魯。

     孔子少孤,其母與其父非正式結婚。

     孔子二十歲左右為貧而仕,嘗為季氏之委吏乘田等官。

     孔子二十四歲喪母,有門人助葬。

     孔子三十六歲魯季氏逐昭公,孔子避亂适齊。

     孔子三十八歲自齊返魯,門人益進。

     孔子四十八歲陽虎囚季氏,欲用孔子,孔子不仕。

     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

     孔子五十二歲初仕為中都宰。

     孔子五十三歲相魯定公,會齊侯于夾谷。

     孔子五十五歲為魯司寇,堕三都。

     孔子五十六歲去魯适衛。

     孔子五十六歲至六十九歲曆遊衛、曹、陳、宋、蔡、鄭、楚諸國,居衛最久,陳次之。

     孔子六十九歲自衛返魯,修《詩》《書》,定《禮》《樂》,作《易傳》。

     孔子七十二歲作《春秋》。

     孔子七十四歲卒,時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綜合各書所記孔子事迹,有應注意的幾點如下: (一)孔子出身甚微,不過一羁旅之臣,并非世族,而且是庶孽。

     (二)孔子教學甚早,《禮記·檀弓》記孔子葬母,門人助葬,其時孔子僅二十四歲。

     (三)孔子政治生涯甚短。

    宰中都,相夾谷,都算不得什麼事業。

    孔子的政治生涯,其實隻在五十五歲那一年。

    最大的事實,就是堕三都,目的在打破貴族政治,但是完全失敗了。

     (四)孔子遊曆地甚少。

    後人開口說孔子周遊列國,《史記》也說孔子幹七十二君,其實他到過的國隻有周、齊、衛、陳,或者到過楚國屬地的葉。

    那宋、曹、鄭三國,經過而沒有住。

    算起來,未曾出過現在山東、河南兩省境外。

     (五)孔子著書甚遲。

    自衛返魯後,始删定“六經”,其時已六十九歲,距卒前僅五年。

     二、孔子所處之環境 (一)魯、衛在古代文化史上之位置。

    魯為周公封國,具天子禮樂(《禮記·明堂位》),伯禽初之國,變其俗,革其禮(《史記·魯世家》)。

    所以文武周公時代的文化,傳在魯國的最多。

    後來諸姬之國,都認它做宗國(《孟子·滕文公上》)。

    吳季劄聘魯,乃盡見各國的詩與樂(《左傳·襄二十九年》)。

    晉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