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為極點,教育旁人的方法,亦以此為極點。
孟子本身對于“性”字,沒有簡單的定義。
從全部看來,絕對主張性善。
性善的本原隻在人身上,有仁義禮智四端,而且四端亦就是四本。
《公孫醜上》講:“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說明人皆有恻隐之心。
以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為例,下面說:“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赤裸裸的隻是恻隐,不雜一點私見。
這個例确是引得好,令我們不能不承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可惜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沒有舉出例來。
我們覺得有些地方,即如辭讓之心,便很難解答。
若能起孟子而問之,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孟子專看見善的方面,沒有看見惡的方面,似乎不大圓滿。
荀子主張與之相反。
要說争奪之心,人皆有之,倒還對些。
那時的人如此,現在的人亦然。
後來王充《本性》篇所引如商纣羊舌食我一般人,仿佛生來就是惡的,不能不承認他們有一部分的理由。
孟子主張無論什麼人,生來都是善的;要靠這種絕對的性善論做後盾,才樹得起這派普遍廣大的教育原理。
不過單作為教育手段,那是對的。
離開教育方面,旁的地方有的說不通,無論何人亦不能為他做辯護。
因為孟子太高調,太極端,引起反動,所以有荀子出來主張性惡。
《性惡》篇起頭一句便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要是不通訓诂,這兩句話很有點駭人聽聞。
後人攻擊他,就因為這兩句。
荀子比孟子晚百多年,學風變得很厲害。
講性不能籠統地發議論,要根據論理學,先把名詞的定義弄清楚。
在這個定義的範圍内,再讨論其性質若何。
“性惡”是荀子的結論。
為什麼得這個結論,必先分析“性”是什麼東西,再分析“僞”是什麼東西;“性”、“僞”都弄明白了,自然結論也就明白了。
什麼是性?《正名》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與告子“生之謂性”含義正同。
底下一句說:“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便是說自然而然如此,一點不加人力。
性之外,還講情。
緊跟着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這是說情是性之發動出來的,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即性中所含的喜怒哀樂,往外發洩出來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僞?下面又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能”字,荀子用作“态”字,由思想表現到耳目手足。
緊跟着說:“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這幾段話,簡單地說,就是天生之謂性,人為之謂僞。
天生本質是惡的,人為陶冶,逐漸變善。
所以他的結論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 荀子對于性解釋的方法與孟子相同,唯意義正相反。
《性惡》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畢。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括蒸矯然後直,鈍金必将待砻厲然後利,人之性惡必将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這段話是說,順着人的本性,隻有争奪、殘賊、淫亂,應當用師法禮義去矯正它。
猶之乎以樹木做器具,要經過一番人力一樣。
《性惡》篇還有兩句說:“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
是性僞之分也。
”這兩句話,說得好極了。
性、僞所以不同之點,講得清清楚楚的。
《禮論》篇還有兩句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僞者,文理隆盛也。
無性則僞之無所加,無僞則性不能自美。
”這是說專靠原來的樣子,一定是惡的,要經過人為,才變得好。
荀子為什麼主張性惡?亦是拿來做教育的手段。
孟子講教育之可能,荀子講教育之必要。
對于人性若不施以教育,聽其自由,一定堕落。
好像枸木鈍金,若不施以蒸矯砻厲,一定變壞。
因為提倡教育之必要,所以主張性惡說。
一方面如孟子的極端性善論,我們不能認為真理;一方面如荀子的極端性惡論,我們亦不完全滿意。
不過他們二人,都從教育方面着眼:或主性善,或主性惡,都是拿來做教育的手段,所以都是對的。
孟子以水為喻,荀子以礦為喻。
采得一種礦苗,如果不淘、不煉、不鑄,斷不能成為美的金器。
要認性是善的,不須教育,好像認礦是純粹的,不須鍛煉。
這個話,一定說不通。
對于礦要加功夫,對于人亦要加功夫;非但加功夫,而且要常常加功夫。
這種主張,在教育上有極大的價值。
但是離開教育,專門講性,不見得全是真理。
我們開礦的時候,本來是金礦,才可以得金;本來是錫礦,絕對不能成金。
孟荀以前,論性的意義,大概包括情性并講,把情認為性的一部分。
孟子主性善。
《告子上》論情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性善所包括的情亦善。
荀子主性惡,《正名》篇論情說:“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性惡所包括的情亦惡。
籠統地兼言性情,把情作為性的附屬品,漢以前學者如此。
至漢,學者主張分析較為精密,一面講性的善惡,一面講情的善惡。
頭一個是董仲舒,最先提出情性問題。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說:“……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
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
謂性已善,奈其情何?故聖人莫謂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
”董子于性以外,專提情講,雖未把情撇在性外,然漸定性情對立的趨勢。
王充《論衡·本性》說篇:“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性情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人有性同情,與天地的陰陽相配,頗近于玄學的色彩。
而謂情是不好的東西,這幾句話《春秋繁露》上沒有,想系節其大意。
董子雖以陰陽對舉,而陽可包陰;好像易以乾坤對舉,而乾可包坤一樣。
《春秋繁露》的話,情不離性而獨立。
《論衡》加以解釋,便截然離為二事了。
大概董子論性有善有惡,《深察名号》篇說:“人之誠,有貪有仁。
仁貪之氣,兩在一身。
”這個話,比較近于真相。
孟子見仁而不見貪,謂之善。
荀子見貪不見仁,謂之惡。
董子調和兩說謂:“仁貪之氣,兩在一身。
”所以有善有惡。
王充批評董子,說他“覽孫孟之書,作情性之說”。
這個話有語病。
他并不是祖述哪一個的學說,不過他的結論,與荀子大緻相同。
《深察名号》篇說:“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
”“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
”《實性》篇又說:“名性者,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二十日而後能為雛,繭待缫以涫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後能為善。
善教訓之所然也。
”孟子主張性無有不善,他不贊成。
荀子主張人之性惡,他亦不贊成。
但是他的結論,偏于荀子方面居多。
董子雖主情包括于性中,說“情亦性也”,但情性二者,幾乎立于對等的地位。
後來情性分陰陽,陰陽分善惡,逐漸變為善惡二元論了。
漢朝一代的學者,大概都如此主張。
《白虎通》乃東漢聚集許多學者讨論經典問題,将其結果編撰而成一部書,其中許多話可以代表當時大部分人的思想。
《白虎通·情性》篇說:“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
人禀陰陽氣而生,故内懷五性六情。
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天氣以生者也。
故《鈎命決》曰:‘情生于陰,欲以時念也。
性生于陽,以理也。
陽氣者仁,陰氣者貪。
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這些話,祖述董仲舒之說,董未劃分,《白虎通》已分為二。
王充時,已全部對立了。
許慎《說文》說:“性,人之陽氣有善者也。
”“情,人之陰氣有欲者。
”此書成于東漢中葉,以陰陽分配性情,性是善的,情是惡的。
此種見地,在當時已成定論。
王充羅列各家學說,歸納到情性二元,善惡對立,為論性者樹立一種新見解。
情性分家,東漢如此,到了三國讨論得更為熱烈。
前回講儒學變遷,說鐘會作《四本論》,讨論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的問題。
“才”大概即所謂情。
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情才有密切關系,情指喜怒哀樂,才指耳目心思,都是人的器官。
《四本論》這部書,可惜喪失了。
内中所說的才是否即情,尚是問題,亦許才即是情。
董尚以為附屬,東漢時,已對立。
三國時,更有同異離合之辯。
後來程朱顔戴所講,亦許他們早說過了。
大家對于情的觀念,認為才是好東西。
這種思想的發生,與道家有關系,與佛教亦有關系。
何晏著《聖人無喜怒哀樂論》主張把情去幹淨了,便可以成聖人,這完全受漢儒以陰陽善惡分性情的影響。
到唐朝,韓昌黎出,又重新恢複到董仲舒原性說:“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
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性者有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
性之于情視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情之于性視其品。
”這是性有善中惡的區别,情亦有善中惡的區别。
韓愈的意思,亦想調和孟荀,能直接追到董仲舒;隻是發揮未透,在學界上地位不高,他的學生李翺就比他說得透徹多了。
李翺這個人,與其謂之為儒家,毋甯謂之為佛徒。
他用佛教教義拿來解釋儒書,并且明目張膽地把情劃在性之外,認情是絕對惡的。
《複性書》上說:“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
七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
……性之動靜弗息,則不能複其性。
”這是說要保持本性,須得把情去掉了。
若讓情盡量發揮,本性便要喪失。
《複性書》中緊跟着說:“将複其性者,必有漸也。
敢問其方,曰:‘弗慮弗思,情則不生,情即不生,乃為正思。
正思者,無慮無思也。
’”照習之的說法,完全成為聖人,要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真是同槁木死灰一樣。
他所主張的複性,是把情欲鏟除幹淨,恢複性的本原,可謂儒家情性論的一種大革命。
從前講節性、率性、盡性,是把性的本身抑制它,順從它,或者擴充它。
沒有人講複性,複性含有光複之意。
如像打倒清朝,恢複漢人的天下,這就叫複。
假使沒有李翺這篇,一般人論性,都讓情字占領了去,反為失卻原樣。
如何恢複?就是去情。
習之這派話,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不是荀子,不是董子,更不是漢代各家學說,完全用佛教的思想和方法,拿來解釋儒家的問題。
自從《複性書》起,後來許多宋儒的主張,無形之中受了此篇的暗示。
所以宋儒的論性,起一種很大的變化,與從前的性論完全不同。
宋儒論性,最初的是王荊公。
他不是周、程、朱、張一派,理學家将他排斥在外。
荊公講性,見于本集性情論中。
他說:“性情一也。
七情之未發于外,而存于心者,性也;七情之發于外者,情也。
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
情而當于理,則聖賢;不當于理,則小人。
”此說在古代中,頗有點像告子。
告子講“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與“當于理則君子,不當于理則小人”之說相同。
荊公在宋儒中,最為特别,極力反對李翺一派的學說。
以下就到周濂溪、張載、程颢、程頤、朱熹,算是一個系統。
他們幾個人,雖然根本的主張出自李翺,不過亦有多少變化。
其始甚粗,其後甚精。
自孔子至李翺,論性的人都沒有用玄學做根據。
中間隻有董仲舒以天的陰陽,配人的性情講,頗帶玄學氣味。
到周、程、張、朱一派,玄學氣味更濃。
濂溪的話,簡單而費解。
《通書·誠幾德》章說:“誠無為,幾善惡。
”這是解性的話。
他主張人性二元,有善有惡。
《太極圖說》又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
孟子本身對于“性”字,沒有簡單的定義。
從全部看來,絕對主張性善。
性善的本原隻在人身上,有仁義禮智四端,而且四端亦就是四本。
《公孫醜上》講:“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說明人皆有恻隐之心。
以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為例,下面說:“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赤裸裸的隻是恻隐,不雜一點私見。
這個例确是引得好,令我們不能不承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可惜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沒有舉出例來。
我們覺得有些地方,即如辭讓之心,便很難解答。
若能起孟子而問之,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孟子專看見善的方面,沒有看見惡的方面,似乎不大圓滿。
荀子主張與之相反。
要說争奪之心,人皆有之,倒還對些。
那時的人如此,現在的人亦然。
後來王充《本性》篇所引如商纣羊舌食我一般人,仿佛生來就是惡的,不能不承認他們有一部分的理由。
孟子主張無論什麼人,生來都是善的;要靠這種絕對的性善論做後盾,才樹得起這派普遍廣大的教育原理。
不過單作為教育手段,那是對的。
離開教育方面,旁的地方有的說不通,無論何人亦不能為他做辯護。
因為孟子太高調,太極端,引起反動,所以有荀子出來主張性惡。
《性惡》篇起頭一句便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要是不通訓诂,這兩句話很有點駭人聽聞。
後人攻擊他,就因為這兩句。
荀子比孟子晚百多年,學風變得很厲害。
講性不能籠統地發議論,要根據論理學,先把名詞的定義弄清楚。
在這個定義的範圍内,再讨論其性質若何。
“性惡”是荀子的結論。
為什麼得這個結論,必先分析“性”是什麼東西,再分析“僞”是什麼東西;“性”、“僞”都弄明白了,自然結論也就明白了。
什麼是性?《正名》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與告子“生之謂性”含義正同。
底下一句說:“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便是說自然而然如此,一點不加人力。
性之外,還講情。
緊跟着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這是說情是性之發動出來的,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即性中所含的喜怒哀樂,往外發洩出來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僞?下面又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能”字,荀子用作“态”字,由思想表現到耳目手足。
緊跟着說:“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這幾段話,簡單地說,就是天生之謂性,人為之謂僞。
天生本質是惡的,人為陶冶,逐漸變善。
所以他的結論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 荀子對于性解釋的方法與孟子相同,唯意義正相反。
《性惡》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畢。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括蒸矯然後直,鈍金必将待砻厲然後利,人之性惡必将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這段話是說,順着人的本性,隻有争奪、殘賊、淫亂,應當用師法禮義去矯正它。
猶之乎以樹木做器具,要經過一番人力一樣。
《性惡》篇還有兩句說:“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
是性僞之分也。
”這兩句話,說得好極了。
性、僞所以不同之點,講得清清楚楚的。
《禮論》篇還有兩句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僞者,文理隆盛也。
無性則僞之無所加,無僞則性不能自美。
”這是說專靠原來的樣子,一定是惡的,要經過人為,才變得好。
荀子為什麼主張性惡?亦是拿來做教育的手段。
孟子講教育之可能,荀子講教育之必要。
對于人性若不施以教育,聽其自由,一定堕落。
好像枸木鈍金,若不施以蒸矯砻厲,一定變壞。
因為提倡教育之必要,所以主張性惡說。
一方面如孟子的極端性善論,我們不能認為真理;一方面如荀子的極端性惡論,我們亦不完全滿意。
不過他們二人,都從教育方面着眼:或主性善,或主性惡,都是拿來做教育的手段,所以都是對的。
孟子以水為喻,荀子以礦為喻。
采得一種礦苗,如果不淘、不煉、不鑄,斷不能成為美的金器。
要認性是善的,不須教育,好像認礦是純粹的,不須鍛煉。
這個話,一定說不通。
對于礦要加功夫,對于人亦要加功夫;非但加功夫,而且要常常加功夫。
這種主張,在教育上有極大的價值。
但是離開教育,專門講性,不見得全是真理。
我們開礦的時候,本來是金礦,才可以得金;本來是錫礦,絕對不能成金。
孟荀以前,論性的意義,大概包括情性并講,把情認為性的一部分。
孟子主性善。
《告子上》論情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性善所包括的情亦善。
荀子主性惡,《正名》篇論情說:“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性惡所包括的情亦惡。
籠統地兼言性情,把情作為性的附屬品,漢以前學者如此。
至漢,學者主張分析較為精密,一面講性的善惡,一面講情的善惡。
頭一個是董仲舒,最先提出情性問題。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說:“……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
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
謂性已善,奈其情何?故聖人莫謂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
”董子于性以外,專提情講,雖未把情撇在性外,然漸定性情對立的趨勢。
王充《論衡·本性》說篇:“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性情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
’”人有性同情,與天地的陰陽相配,頗近于玄學的色彩。
而謂情是不好的東西,這幾句話《春秋繁露》上沒有,想系節其大意。
董子雖以陰陽對舉,而陽可包陰;好像易以乾坤對舉,而乾可包坤一樣。
《春秋繁露》的話,情不離性而獨立。
《論衡》加以解釋,便截然離為二事了。
大概董子論性有善有惡,《深察名号》篇說:“人之誠,有貪有仁。
仁貪之氣,兩在一身。
”這個話,比較近于真相。
孟子見仁而不見貪,謂之善。
荀子見貪不見仁,謂之惡。
董子調和兩說謂:“仁貪之氣,兩在一身。
”所以有善有惡。
王充批評董子,說他“覽孫孟之書,作情性之說”。
這個話有語病。
他并不是祖述哪一個的學說,不過他的結論,與荀子大緻相同。
《深察名号》篇說:“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
”“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
”《實性》篇又說:“名性者,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二十日而後能為雛,繭待缫以涫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後能為善。
善教訓之所然也。
”孟子主張性無有不善,他不贊成。
荀子主張人之性惡,他亦不贊成。
但是他的結論,偏于荀子方面居多。
董子雖主情包括于性中,說“情亦性也”,但情性二者,幾乎立于對等的地位。
後來情性分陰陽,陰陽分善惡,逐漸變為善惡二元論了。
漢朝一代的學者,大概都如此主張。
《白虎通》乃東漢聚集許多學者讨論經典問題,将其結果編撰而成一部書,其中許多話可以代表當時大部分人的思想。
《白虎通·情性》篇說:“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
人禀陰陽氣而生,故内懷五性六情。
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天氣以生者也。
故《鈎命決》曰:‘情生于陰,欲以時念也。
性生于陽,以理也。
陽氣者仁,陰氣者貪。
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這些話,祖述董仲舒之說,董未劃分,《白虎通》已分為二。
王充時,已全部對立了。
許慎《說文》說:“性,人之陽氣有善者也。
”“情,人之陰氣有欲者。
”此書成于東漢中葉,以陰陽分配性情,性是善的,情是惡的。
此種見地,在當時已成定論。
王充羅列各家學說,歸納到情性二元,善惡對立,為論性者樹立一種新見解。
情性分家,東漢如此,到了三國讨論得更為熱烈。
前回講儒學變遷,說鐘會作《四本論》,讨論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的問題。
“才”大概即所謂情。
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情才有密切關系,情指喜怒哀樂,才指耳目心思,都是人的器官。
《四本論》這部書,可惜喪失了。
内中所說的才是否即情,尚是問題,亦許才即是情。
董尚以為附屬,東漢時,已對立。
三國時,更有同異離合之辯。
後來程朱顔戴所講,亦許他們早說過了。
大家對于情的觀念,認為才是好東西。
這種思想的發生,與道家有關系,與佛教亦有關系。
何晏著《聖人無喜怒哀樂論》主張把情去幹淨了,便可以成聖人,這完全受漢儒以陰陽善惡分性情的影響。
到唐朝,韓昌黎出,又重新恢複到董仲舒原性說:“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
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性者有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
性之于情視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情之于性視其品。
”這是性有善中惡的區别,情亦有善中惡的區别。
韓愈的意思,亦想調和孟荀,能直接追到董仲舒;隻是發揮未透,在學界上地位不高,他的學生李翺就比他說得透徹多了。
李翺這個人,與其謂之為儒家,毋甯謂之為佛徒。
他用佛教教義拿來解釋儒書,并且明目張膽地把情劃在性之外,認情是絕對惡的。
《複性書》上說:“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
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
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
七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
……性之動靜弗息,則不能複其性。
”這是說要保持本性,須得把情去掉了。
若讓情盡量發揮,本性便要喪失。
《複性書》中緊跟着說:“将複其性者,必有漸也。
敢問其方,曰:‘弗慮弗思,情則不生,情即不生,乃為正思。
正思者,無慮無思也。
’”照習之的說法,完全成為聖人,要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真是同槁木死灰一樣。
他所主張的複性,是把情欲鏟除幹淨,恢複性的本原,可謂儒家情性論的一種大革命。
從前講節性、率性、盡性,是把性的本身抑制它,順從它,或者擴充它。
沒有人講複性,複性含有光複之意。
如像打倒清朝,恢複漢人的天下,這就叫複。
假使沒有李翺這篇,一般人論性,都讓情字占領了去,反為失卻原樣。
如何恢複?就是去情。
習之這派話,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不是荀子,不是董子,更不是漢代各家學說,完全用佛教的思想和方法,拿來解釋儒家的問題。
自從《複性書》起,後來許多宋儒的主張,無形之中受了此篇的暗示。
所以宋儒的論性,起一種很大的變化,與從前的性論完全不同。
宋儒論性,最初的是王荊公。
他不是周、程、朱、張一派,理學家将他排斥在外。
荊公講性,見于本集性情論中。
他說:“性情一也。
七情之未發于外,而存于心者,性也;七情之發于外者,情也。
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
情而當于理,則聖賢;不當于理,則小人。
”此說在古代中,頗有點像告子。
告子講“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與“當于理則君子,不當于理則小人”之說相同。
荊公在宋儒中,最為特别,極力反對李翺一派的學說。
以下就到周濂溪、張載、程颢、程頤、朱熹,算是一個系統。
他們幾個人,雖然根本的主張出自李翺,不過亦有多少變化。
其始甚粗,其後甚精。
自孔子至李翺,論性的人都沒有用玄學做根據。
中間隻有董仲舒以天的陰陽,配人的性情講,頗帶玄學氣味。
到周、程、張、朱一派,玄學氣味更濃。
濂溪的話,簡單而費解。
《通書·誠幾德》章說:“誠無為,幾善惡。
”這是解性的話。
他主張人性二元,有善有惡。
《太極圖說》又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