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晚唐及五代,經過長時間的内亂,軍閥專橫,人民不得休息。
宋初,承這種喪亂凋敝之後,極力設法補救,右文輕武,引用賢才,所以各種學術,均極發達,儒家道術,尤能獨放異彩。
後世言學問者,總以漢學宋學并稱,不入于彼,則入于此。
可以見得宋學的發達,極其重要了。
《宋元學案》把孫複及胡瑗,作為宋學祖師。
其實他們二人,在宋朝初葉,不過開始講學,與宋代學風相去甚遠。
真正與宋學有密切關系的人,乃是幾個道士或文人,如陳抟、種放、穆修、李之才、劉牧等,後來的儒家都受他們的影響。
孫、胡二人,比較平正通達,提倡躬行實踐,私人講學之風自他們以後而大盛。
陳、種等,純以道教《黃庭經》及練氣煉丹之說,附會《易經》,太極圖說即由他們而出。
但是陳、種與王、何不同,王弼、何晏以先秦的道家哲學附會儒家,陳抟、種放以晚出的道教修煉法附會儒家。
由此看來,宋初思想界,可以說有兩條路,孫複、胡瑗是一派,陳抟、種放又是一派。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節、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就是混合這兩派的主張,另創一種新說。
宋人所謂儒學正宗,專指五子一派。
宋人喜歡争正統,最是讨厭政治上有正統偏安的争執,學問上有正統與異端的争執。
儒學如此,佛教亦然。
天台宗分為山内山外,兩派互争正統;禅宗分為臨濟、雲門、曹洞、沩仰、法眼,五宗互争正統。
這種正統的争執,是宋人一種習氣,暫且擱下不講。
單講所謂五子,自濂溪到二程,傳到後來,為南宋朱學一派。
濂溪為二程的先輩,朱派謂二程出于濂溪。
橫渠為二程表叔,年齡相若,互相師友,朱派謂橫渠為二程弟子。
平心而論,五家獨立,各各不同。
泛泛地指為一派,替他們造出個道統來,其實不對。
“五子”這個名詞,不過程朱派所标榜而已(後來亦除出邵子加上朱子,謂之五子)。
北宋學術,不能以五子盡之。
當時為學問複興時代,儒佛融通以後,社會思想起很大的變遷,有新創作的要求,各自努力,不謀而合,遂發生周邵張程這些派别。
此外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轼那般人,雖然是政治文章之士,但是他們都在儒學思想界占有相當位置,不可忽視。
1.歐陽修。
他是宋代文學的開創者,詩文皆開一代風氣。
但他在思想界有很大的貢獻,在勇于疑古,他不信《系辭》,對于《詩》《書》及其他諸經,亦多所疑難。
所疑難對不對,另一問題,但這種讀經法,确能給後學以一種解放。
他著有《本論》一篇,繼承韓愈《原道》那一派辟佛論調,亦宋儒學術淵源所自。
2.王安石。
他是一個大政治家,同時又是一個大學者。
所著各經《新義》,頗能破除從前漢唐人的講經方法,自出心裁。
他的文章精神酣暢,元氣蓬勃。
文集中,關于心性的文章很多,其見地,直影響到二程(例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子引作程子說,其實此二語出于荊公)。
3.司馬光。
溫公全部精力,都用在史學方面,所著《資治通鑒》,貫串諸史,為編年體中一大創作。
文集中,關于讨論哲學問題的文章很多,可見得他在儒學方面,亦是異常的努力。
他著有《疑孟》一書,對孟子學說頗多不滿。
這也難怪,其實溫公學術有點近于荀子。
4.蘇轼。
蘇氏父子,都是大文學家,有《戰國策》縱橫馳驟之風。
在學問上,亦能創立門戶,後來蜀學與洛學立于對抗的地位。
東坡對于佛教不客氣地承認,禅宗尤其接近,所作詩文往往有禅宗思想。
他對于道教,亦不排斥,晚年生活完全變為道家的氣味。
大抵這四家,歐陽最活潑,王最深刻,蘇最博雜,司馬最切實。
南宋浙東一派,即由司馬而出,對于哲理講者不多,門下生徒注重躬行實踐,所受他方影響尚不算深。
程朱以外的學派,其約略情形如此。
再回頭說到北宋五子。
1.周濂溪。
周子《通書》,與程朱一派有相當的關系,但極簡單,可以有種種解釋。
《太極圖說》,與程朱關系很深,在南宋時曾因此起激烈的辯論。
朱子贊成《太極圖說》,且認為濂溪所作;陸子反對《太極圖說》,且認為非濂溪所作。
依我看來,許是周子所作,但是對于内容,我持反對論調,與象山同。
象山以為《太極圖說》無甚道理,定非周子所作,想把這篇劃開,周仍不失其為偉大。
晦翁以為《太極圖說》極其精微,周之所以令人崇拜,完全在此。
然則《太極圖說》是怎樣一個來曆呢?向來研究宋學的人,不知所本,以為周子所獨創。
清初學者,才完全考訂他由陳抟、種放而出,這原是道教的主張。
周子從道教學《太極圖說》,究竟對不對,那另是一個問題,但是他的影響很大,為構成宋學的主要成分。
要是周子除了《太極圖說》,專講《通書》,倒看不出在學術史上有多大關系了。
朱派以為二程出于濂溪,其實不然。
二程但稱周子,不稱先生,先後同時,差十餘歲,關系異常淺薄。
2.邵康節。
康節從道教的李之才,得圖書先天象數之學,探赜索隐,妙悟神契,環堵蕭然,不改其樂。
其治學,直欲上追漢的五行,戰國的陰陽家、鄒衍一派。
但他所講陰陽五行,又與漢人不同,專憑空想,構造一種獨創的宇宙觀。
他認為宇宙萬有,皆生于心,所以說:“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迹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
”又說:“先天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于心。
”我們看邵子這種主張,實際上不是儒家,亦不是道家,自成一派。
邵子言性,亦主性善,以為仁義禮智,性中固有,所以說:“性者,道之形體也。
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智具而體著矣。
”但是他的主張,又與孟子不同,凡孔孟所講治學方法,他都沒有遵行。
他不是和尚,亦不是道士,事事憑空創作,後來的人沒有他聰明的,抄襲他的語言,不能傳他的學問,所以影響不大。
邵子在學術界,是一個彗星,雖沒有頂大的價值,但不失為豪傑之士而已。
3.張橫渠。
橫渠為宋代大師,在學術界開辟力極強大。
哲學方面,他與二程同時,互相師友,互相發明,不能說誰出于誰,朱派把他認為二程門下,是不對的。
橫渠不靠二程,二程不靠橫渠,關洛各自發達,可以算得一時豪傑之士。
他對于自然界,用力觀察,想從此等處建設他的哲學的基礎,但立論比二程高。
二程為主觀的冥想,很帶玄學色彩;他是客觀的觀察,很富于科學精神。
他主張氣一元論,由虛空即氣的作用,解釋宇宙的本體及現象,與周子的《太極圖說》、邵子的先天論,皆不相同。
修養方面,他直追荀卿,專講禮,并以禮為修養身心的唯一工具。
《理窟氣質》篇說:“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
”宋代學者,于開發後來學派最有力的人,當推橫渠及二程,其重要約略相等。
橫渠死得早,門弟子不多,流傳未廣。
南宋的朱子,受其影響極大。
朱自命繼承二程,其實兼承橫渠,朱子的居敬格物,皆從橫渠的方法模仿得來。
4.二程子。
向來的人,都把二程混作一塊說,其實兩人學風,全不一樣。
明道是高明的人,秉賦純美,不用苦功,所得甚深。
伊川是沉潛的人,困知勉行,死用苦功,所得亦深。
以古代的人比之,大程近孟,小程近荀,所走的路完全不同。
大程可以解釋孟子,小程可以解釋荀子。
明道的學問,每以綜合為體;伊川的學問,每以分析立說。
伊川的宇宙觀,是理氣二元論;明道的宇宙觀,是氣一元論。
這是他們弟兄不同的地方。
程朱自來認為一派,其實朱子學說,得之小程者深,得之大程者淺。
明道言仁,嘗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言緻良知,又說:“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開後來象山一派。
伊川言涵養須用敬,嘗說:“人敬之道始于威儀,而進于主一。
”言“進學在緻知”,又說:“窮理即是格物,格物即是緻知。
”開後來晦翁一派。
其詳情,下面另有專章再講,此處可以不說。
大概北宋學派,可以分此九家。
純粹的“哲學派”有五家,即周濂溪、邵康節、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
此外,尚有四家,即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轼,最重要的為橫渠及二程。
橫渠不壽,弟子無多,所以關系不大。
二程一派,由謝上蔡、楊龜山、遊廌山、呂藍田程門四先生,傳衍下來,成為朱子一派。
朱子學問,出于李延平,李延平學于羅豫章,羅豫章出于楊龜山。
陸子學問,雖非直接出于明道,然其蹊徑,很像上蔡,上蔡又是明道的得意門生。
我們可以說大程傳謝,謝傳陸;小程傳楊,楊傳朱。
北宋學派及其傳授大概情形,約略如此。
上面說北宋最著名的學者有五家,号稱北宋“五子”。
南宋最著名的學者,亦有四家,号稱南宋“四子”。
1.朱熹,字晦翁。
2.張栻,字南軒。
3.陸九淵,字象山。
4.呂祖謙,字東萊。
這四家中,朱陸最關重要,宋代的新的儒家哲學,他們二人集其大成。
張呂皆非高壽,五十歲前後死,所以他們的門生弟子,不如朱陸之盛。
南軒的學風,同朱子最相近,沒有多大出入。
東萊的學風,想要調和各家的異同。
最有名的鵝湖之會,即由東萊發起,約好朱陸同旁的幾家,在鵝湖開講學大會,前後七天。
這件事,在中國學術史上,極有光彩,極有意義。
呂是主人,朱陸是客,原想彼此交換意見,化異求同,後來朱陸互駁,不肯相讓,所以毫無結果。
雖說沒有調和成功,但兩家經此一度的切磋,彼此學風都有一點改變,這次會總算不白開了。
由鵝湖之會,可以看出朱陸兩家根本反對之點,更可以看出東萊的态度及地位如何。
至于朱陸學說的詳細情形,留到本論再講,此刻不過提出兩家要點,稍為解釋幾句。
朱子學派,祖述程子——二程子中之小程,即伊川。
伊川有兩句很要緊的話:“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他教人做學問的方法如此。
用敬,關于人格方面,下功夫收攝精神,收攝身體,一切言語動作都持謹嚴态度,堅苦卓絕,可以把德性涵養起來。
什麼叫“用敬”?就是主一無适之謂。
以今語釋之,即精神集中,凡做一件事,專心緻志,沒有做完時,不往旁的想。
緻知,關于知識方面,不單要人格健全,還要知識豐富。
什麼叫“緻知”?朱子釋為窮理,《補大學格緻傳》說:“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唯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緻乎其極。
”朱子學問具見于文集、語錄及《性理大全》,不過簡單地說,可以把上面這兩句話概括之。
陸子學派,有點像大程,即明道。
最主要的,就是立大、義利之辨和發明本心。
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陸子将此二語極力發揮。
何謂立大?就是眼光大的人,把小事看不起,譬如兩個小孩,争奪半邊蘋果,大打一架,大哭一場。
在我們絕對不會如此,因為我們至少還看見比蘋果大的東西,就不為小物而争奪了。
明人嘗說:“堯舜事業,不過空中半點浮雲。
”就是因為他能立大。
所以漢高祖、唐太宗的事業,從孔子、釋迦、基督看來,亦不過半邊蘋果而已。
立大,是陸學根本。
至于他用功的方法,第一是義利之辨。
何謂義利之辨?就是董仲舒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這個話,從前人目為迂闊,其實不然。
做學問就是為學問,為自己人格的擴大崇高,不是為稿費,不是為名譽,更不為旁人的恭維。
譬如說捐軀愛國,要是為高爵,為厚祿,為名譽,那全不對,一定要專為國家才行。
朱子知南康軍事時,修複白鹿書院,請陸子講演,陸子為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
那天天氣微暖,聽衆異常感
宋初,承這種喪亂凋敝之後,極力設法補救,右文輕武,引用賢才,所以各種學術,均極發達,儒家道術,尤能獨放異彩。
後世言學問者,總以漢學宋學并稱,不入于彼,則入于此。
可以見得宋學的發達,極其重要了。
《宋元學案》把孫複及胡瑗,作為宋學祖師。
其實他們二人,在宋朝初葉,不過開始講學,與宋代學風相去甚遠。
真正與宋學有密切關系的人,乃是幾個道士或文人,如陳抟、種放、穆修、李之才、劉牧等,後來的儒家都受他們的影響。
孫、胡二人,比較平正通達,提倡躬行實踐,私人講學之風自他們以後而大盛。
陳、種等,純以道教《黃庭經》及練氣煉丹之說,附會《易經》,太極圖說即由他們而出。
但是陳、種與王、何不同,王弼、何晏以先秦的道家哲學附會儒家,陳抟、種放以晚出的道教修煉法附會儒家。
由此看來,宋初思想界,可以說有兩條路,孫複、胡瑗是一派,陳抟、種放又是一派。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節、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就是混合這兩派的主張,另創一種新說。
宋人所謂儒學正宗,專指五子一派。
宋人喜歡争正統,最是讨厭政治上有正統偏安的争執,學問上有正統與異端的争執。
儒學如此,佛教亦然。
天台宗分為山内山外,兩派互争正統;禅宗分為臨濟、雲門、曹洞、沩仰、法眼,五宗互争正統。
這種正統的争執,是宋人一種習氣,暫且擱下不講。
單講所謂五子,自濂溪到二程,傳到後來,為南宋朱學一派。
濂溪為二程的先輩,朱派謂二程出于濂溪。
橫渠為二程表叔,年齡相若,互相師友,朱派謂橫渠為二程弟子。
平心而論,五家獨立,各各不同。
泛泛地指為一派,替他們造出個道統來,其實不對。
“五子”這個名詞,不過程朱派所标榜而已(後來亦除出邵子加上朱子,謂之五子)。
北宋學術,不能以五子盡之。
當時為學問複興時代,儒佛融通以後,社會思想起很大的變遷,有新創作的要求,各自努力,不謀而合,遂發生周邵張程這些派别。
此外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轼那般人,雖然是政治文章之士,但是他們都在儒學思想界占有相當位置,不可忽視。
1.歐陽修。
他是宋代文學的開創者,詩文皆開一代風氣。
但他在思想界有很大的貢獻,在勇于疑古,他不信《系辭》,對于《詩》《書》及其他諸經,亦多所疑難。
所疑難對不對,另一問題,但這種讀經法,确能給後學以一種解放。
他著有《本論》一篇,繼承韓愈《原道》那一派辟佛論調,亦宋儒學術淵源所自。
2.王安石。
他是一個大政治家,同時又是一個大學者。
所著各經《新義》,頗能破除從前漢唐人的講經方法,自出心裁。
他的文章精神酣暢,元氣蓬勃。
文集中,關于心性的文章很多,其見地,直影響到二程(例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子引作程子說,其實此二語出于荊公)。
3.司馬光。
溫公全部精力,都用在史學方面,所著《資治通鑒》,貫串諸史,為編年體中一大創作。
文集中,關于讨論哲學問題的文章很多,可見得他在儒學方面,亦是異常的努力。
他著有《疑孟》一書,對孟子學說頗多不滿。
這也難怪,其實溫公學術有點近于荀子。
4.蘇轼。
蘇氏父子,都是大文學家,有《戰國策》縱橫馳驟之風。
在學問上,亦能創立門戶,後來蜀學與洛學立于對抗的地位。
東坡對于佛教不客氣地承認,禅宗尤其接近,所作詩文往往有禅宗思想。
他對于道教,亦不排斥,晚年生活完全變為道家的氣味。
大抵這四家,歐陽最活潑,王最深刻,蘇最博雜,司馬最切實。
南宋浙東一派,即由司馬而出,對于哲理講者不多,門下生徒注重躬行實踐,所受他方影響尚不算深。
程朱以外的學派,其約略情形如此。
再回頭說到北宋五子。
1.周濂溪。
周子《通書》,與程朱一派有相當的關系,但極簡單,可以有種種解釋。
《太極圖說》,與程朱關系很深,在南宋時曾因此起激烈的辯論。
朱子贊成《太極圖說》,且認為濂溪所作;陸子反對《太極圖說》,且認為非濂溪所作。
依我看來,許是周子所作,但是對于内容,我持反對論調,與象山同。
象山以為《太極圖說》無甚道理,定非周子所作,想把這篇劃開,周仍不失其為偉大。
晦翁以為《太極圖說》極其精微,周之所以令人崇拜,完全在此。
然則《太極圖說》是怎樣一個來曆呢?向來研究宋學的人,不知所本,以為周子所獨創。
清初學者,才完全考訂他由陳抟、種放而出,這原是道教的主張。
周子從道教學《太極圖說》,究竟對不對,那另是一個問題,但是他的影響很大,為構成宋學的主要成分。
要是周子除了《太極圖說》,專講《通書》,倒看不出在學術史上有多大關系了。
朱派以為二程出于濂溪,其實不然。
二程但稱周子,不稱先生,先後同時,差十餘歲,關系異常淺薄。
2.邵康節。
康節從道教的李之才,得圖書先天象數之學,探赜索隐,妙悟神契,環堵蕭然,不改其樂。
其治學,直欲上追漢的五行,戰國的陰陽家、鄒衍一派。
但他所講陰陽五行,又與漢人不同,專憑空想,構造一種獨創的宇宙觀。
他認為宇宙萬有,皆生于心,所以說:“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迹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
”又說:“先天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于心。
”我們看邵子這種主張,實際上不是儒家,亦不是道家,自成一派。
邵子言性,亦主性善,以為仁義禮智,性中固有,所以說:“性者,道之形體也。
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智具而體著矣。
”但是他的主張,又與孟子不同,凡孔孟所講治學方法,他都沒有遵行。
他不是和尚,亦不是道士,事事憑空創作,後來的人沒有他聰明的,抄襲他的語言,不能傳他的學問,所以影響不大。
邵子在學術界,是一個彗星,雖沒有頂大的價值,但不失為豪傑之士而已。
3.張橫渠。
橫渠為宋代大師,在學術界開辟力極強大。
哲學方面,他與二程同時,互相師友,互相發明,不能說誰出于誰,朱派把他認為二程門下,是不對的。
橫渠不靠二程,二程不靠橫渠,關洛各自發達,可以算得一時豪傑之士。
他對于自然界,用力觀察,想從此等處建設他的哲學的基礎,但立論比二程高。
二程為主觀的冥想,很帶玄學色彩;他是客觀的觀察,很富于科學精神。
他主張氣一元論,由虛空即氣的作用,解釋宇宙的本體及現象,與周子的《太極圖說》、邵子的先天論,皆不相同。
修養方面,他直追荀卿,專講禮,并以禮為修養身心的唯一工具。
《理窟氣質》篇說:“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
”宋代學者,于開發後來學派最有力的人,當推橫渠及二程,其重要約略相等。
橫渠死得早,門弟子不多,流傳未廣。
南宋的朱子,受其影響極大。
朱自命繼承二程,其實兼承橫渠,朱子的居敬格物,皆從橫渠的方法模仿得來。
4.二程子。
向來的人,都把二程混作一塊說,其實兩人學風,全不一樣。
明道是高明的人,秉賦純美,不用苦功,所得甚深。
伊川是沉潛的人,困知勉行,死用苦功,所得亦深。
以古代的人比之,大程近孟,小程近荀,所走的路完全不同。
大程可以解釋孟子,小程可以解釋荀子。
明道的學問,每以綜合為體;伊川的學問,每以分析立說。
伊川的宇宙觀,是理氣二元論;明道的宇宙觀,是氣一元論。
這是他們弟兄不同的地方。
程朱自來認為一派,其實朱子學說,得之小程者深,得之大程者淺。
明道言仁,嘗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言緻良知,又說:“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開後來象山一派。
伊川言涵養須用敬,嘗說:“人敬之道始于威儀,而進于主一。
”言“進學在緻知”,又說:“窮理即是格物,格物即是緻知。
”開後來晦翁一派。
其詳情,下面另有專章再講,此處可以不說。
大概北宋學派,可以分此九家。
純粹的“哲學派”有五家,即周濂溪、邵康節、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
此外,尚有四家,即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轼,最重要的為橫渠及二程。
橫渠不壽,弟子無多,所以關系不大。
二程一派,由謝上蔡、楊龜山、遊廌山、呂藍田程門四先生,傳衍下來,成為朱子一派。
朱子學問,出于李延平,李延平學于羅豫章,羅豫章出于楊龜山。
陸子學問,雖非直接出于明道,然其蹊徑,很像上蔡,上蔡又是明道的得意門生。
我們可以說大程傳謝,謝傳陸;小程傳楊,楊傳朱。
北宋學派及其傳授大概情形,約略如此。
上面說北宋最著名的學者有五家,号稱北宋“五子”。
南宋最著名的學者,亦有四家,号稱南宋“四子”。
1.朱熹,字晦翁。
2.張栻,字南軒。
3.陸九淵,字象山。
4.呂祖謙,字東萊。
這四家中,朱陸最關重要,宋代的新的儒家哲學,他們二人集其大成。
張呂皆非高壽,五十歲前後死,所以他們的門生弟子,不如朱陸之盛。
南軒的學風,同朱子最相近,沒有多大出入。
東萊的學風,想要調和各家的異同。
最有名的鵝湖之會,即由東萊發起,約好朱陸同旁的幾家,在鵝湖開講學大會,前後七天。
這件事,在中國學術史上,極有光彩,極有意義。
呂是主人,朱陸是客,原想彼此交換意見,化異求同,後來朱陸互駁,不肯相讓,所以毫無結果。
雖說沒有調和成功,但兩家經此一度的切磋,彼此學風都有一點改變,這次會總算不白開了。
由鵝湖之會,可以看出朱陸兩家根本反對之點,更可以看出東萊的态度及地位如何。
至于朱陸學說的詳細情形,留到本論再講,此刻不過提出兩家要點,稍為解釋幾句。
朱子學派,祖述程子——二程子中之小程,即伊川。
伊川有兩句很要緊的話:“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他教人做學問的方法如此。
用敬,關于人格方面,下功夫收攝精神,收攝身體,一切言語動作都持謹嚴态度,堅苦卓絕,可以把德性涵養起來。
什麼叫“用敬”?就是主一無适之謂。
以今語釋之,即精神集中,凡做一件事,專心緻志,沒有做完時,不往旁的想。
緻知,關于知識方面,不單要人格健全,還要知識豐富。
什麼叫“緻知”?朱子釋為窮理,《補大學格緻傳》說:“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唯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緻乎其極。
”朱子學問具見于文集、語錄及《性理大全》,不過簡單地說,可以把上面這兩句話概括之。
陸子學派,有點像大程,即明道。
最主要的,就是立大、義利之辨和發明本心。
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陸子将此二語極力發揮。
何謂立大?就是眼光大的人,把小事看不起,譬如兩個小孩,争奪半邊蘋果,大打一架,大哭一場。
在我們絕對不會如此,因為我們至少還看見比蘋果大的東西,就不為小物而争奪了。
明人嘗說:“堯舜事業,不過空中半點浮雲。
”就是因為他能立大。
所以漢高祖、唐太宗的事業,從孔子、釋迦、基督看來,亦不過半邊蘋果而已。
立大,是陸學根本。
至于他用功的方法,第一是義利之辨。
何謂義利之辨?就是董仲舒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這個話,從前人目為迂闊,其實不然。
做學問就是為學問,為自己人格的擴大崇高,不是為稿費,不是為名譽,更不為旁人的恭維。
譬如說捐軀愛國,要是為高爵,為厚祿,為名譽,那全不對,一定要專為國家才行。
朱子知南康軍事時,修複白鹿書院,請陸子講演,陸子為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
那天天氣微暖,聽衆異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