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
關燈
小
中
大
小戴的《禮記》,還有一部分材料可考。
其中十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記,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後學所記。
自孔子至秦約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餘年,時間如此得長,派别如此得複雜,而材料如此得短少,研究起來,很覺費事。
我們根據《漢書·藝文志》,看孔門弟子的著作,有下列幾種:《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芈子》,十八篇。
可見西漢末年,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家,至此九家的内容如何,可惜得不着正确資料,很難一一考證。
大概這幾百年間,時代沒有多大變化,外來影響亦很少,不能有好大異同,可以附在孔子之後,一同研究。
自春秋經戰國迄秦,儒家變遷,其大略如此。
兩漢儒學,下次再講。
凡一種大學派成立後,必有幾種現象: 1.注解。
因為内容豐富,門下加以解釋。
這種工作的結果,使活動的性質變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樣,由活的變成死的,這是應有現象之一。
2.分裂。
一大學派,内容既然豐富,解釋各有不同,有幾種解釋就可以發生幾種派别。
往往一大師的門下,分裂為無數幾家,這也是應有現象之一。
3.修正。
有一種主張,就有一種反抗。
既然有反抗學說發生,本派的人想維持發展固有學說,就發生新努力,因受他派的影響,反而對于本派加以補充或修正,這是應有現象之一。
地不論中外,時不論古今,所有各種學派,都由這幾種現象,發動出來。
儒家哲學,當然不離此例,所以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後,儒家派别不明,韓非所說儒分為八,亦不過專指戰國初年而言,經戰國及秦到漢數百年間,派别一定很多。
七十子後學者的著作,留傳到現在的,以大小《戴記》為主,共八十餘篇,其中講禮儀制度的,約占三分之二。
大概自孔子死後,子夏、子遊、子張,留傳最廣。
因孔子以禮為教,一般人皆重禮。
對于禮的内容,分析及争辯很多,《小戴記》的《檀弓》、《曾子問》,都不過小節的辯論。
這種解釋制度、争論禮儀,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一第二兩種現象。
所以子夏、子遊、子張以後的儒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時道家之說,孔子死後,不久發生。
老莊的主張,在《論語》中,可以看出一點痕迹,《論語》說:“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又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這類話,很與道家相近。
道家在孔子後,然為時甚早,孔子死後,不久即發生,與儒家對抗,對于儒家的繁文缛節,予以很大的打擊。
因為受敵派的攻擊,自己發生變化,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三種現象,補充或修正前說。
儒家自己發生變化,究竟如何變法呢?我們看《易經》的《系辭》與《文言》,其中有好多話,酷似道家口吻。
本來《十翼》這幾篇東西,從前人都說是孔子所作,我看亦不見得全對。
《系辭》與《文言》中,有許多“子曰”,不應為孔子語。
孔子所作,當然不會自稱“子曰”,就是沒有“子曰”的,是否孔子所作,還是疑問。
因為有“子曰”的,皆樸質與《論語》同;無“子曰”的,皆帶有西洋哲學氣味。
大概《系辭》與《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學派分出去以後的人所作。
其中的問題,從前的儒家不講,後來的儒家不能不講了。
頭一步所受影響,令我們容易看出者為《系辭》與《文言》,其次則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樂記》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響以後,才始發生。
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講這類的話就很多,《中庸》一篇,鄭玄謂為子思作,我們雖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思一派所作。
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所受影響更為明顯。
孟子之生,在孔子後百餘年,那個時候,不特道家發生了很久,而且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既然群言淆亂,互相攻擊,儒家自身不能不有所補充修正。
孟子這一派的發生,與當時社會狀況有極大的關系。
因為春秋時代為封建制度一大結束,那時社會很紊亂,一般人的活動往往跑出範圍以外,想達一種目的,于是不擇手段。
孟子的門弟子,就很羨慕那種活動,所以景春有“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話。
可見得當時一般社會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适精神,人群的基礎異常搖動,孟子才不惜大聲疾呼的,要把當時頹敗的風俗人心喚轉過來。
孟子與孔子,有許多不同之點。
孔子言“仁”,孟子兼言“仁義”。
什麼叫義?義者,應事接物之宜也。
孟子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義利之辨,其目的在給人一個立腳點,對于出入進退,辭受取與,一毫不苟。
所以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又說:“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
”都是教人高尚明哲,無論如何失敗,有界限,有範圍,出了界限範圍以外,就不做去,可以說對于當時的壞習氣極力校正。
孔子智仁勇并講,所以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孟子專講勇,所以說“我四十不動心”“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以仁弘義,以義輔仁;仁以愛人,義以持我。
這種方法,孟子極力提倡,極力講究。
孔子對于性命,不很多講,或引而不發,孔子門人常說:“子罕言命,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當孟子的時候,道家對于這部分研究得很深,儒家如果不舉出自己的主張,一定站不住腳,所以孟子堂堂正正地講性與天道,以為是教育的根本。
《孟子》七篇中,如《告子上》《告子下》大部分講性的問題,自有不必說;其餘散見各篇的很多,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這類話,對于當時章句之儒咬文嚼字的那種辦法,根本認為不對。
孟子以為人類本來是好的,本着良知良能,往前做去,不必用人家幫忙,不必尋章摘句、繁文缛節地讨麻煩,自己認清,便是對的。
這種學說,可謂對于孔子學說的一種補充,掃除章句小儒的陋習,高視闊步地來講微言大義,我們可以說儒家至孟子起一大變。
孟子以後,至戰國末年,一方面社會的變遷更為劇烈,一方面道墨兩家更為盛行,尤以墨家為最盛。
《韓非子·顯學》篇說:“今之顯學,儒墨也。
”戰國末年,儒墨并舉,兩家中分天下。
墨家對于知的方面極為注重,以知識做立腳點,為各家所不及。
即如《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諸篇,對于客觀事物俱有很精确的見解,所以當時墨學,幾遍天下。
同時因為社會變遷更大的結果,豪強兼并,詐僞叢生,而儒家嚴肅的道德觀念,被社會上看作迂腐。
除了道墨盛行、社會輕視以外,儒家自身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
孟子道性善,說仁義,有點矜才使氣。
孟門弟子,愈演愈厲,一味唱高調,講巨子,末流入于放縱誇大。
從這一點看去,後來王學一派,有點近似,陽明本身,尚為嚴肅,門弟子則光怪陸離,無奇不有。
因為孟派末流,有許多荒唐的地方,所以那時儒家,很感覺有補充修正的必要,于是乎荀卿應運而出。
《史記·孟荀列傳》稱:“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
”太史公這幾句話,很難說出荀派發生的動機。
當時儒家末流,有許多人,專靠孔子吃飯。
《非十二子》篇說:“……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記得某書亦說,人家辦喪事,儒者跑去混飯吃,這正是太史公所謂鄙儒小拘。
而莊周末流則又滑稽亂俗,很能淆惑視聽。
莊周是否儒家,尚是問題,莊周出于田子方,田子方是子夏的門生。
孟子出于子思,子思是曾子的門生。
莊孟二人,很可以銜接得起來。
在這儒道末流,俱有流弊的時候,荀卿這派,不得不出頭提倡改革了。
前面說墨家長處,在以知識為立腳點。
荀子很受他們的影響,對于知識,以有條理有系統為必要,他的《解蔽》《正名》諸篇,所讨論都是知識的問題。
譬如論理的憑借是什麼,知識的來源是什麼,這類問題,孔孟時所不注重,到了荀子就不能不注重了。
這是荀子受墨家的影響,而創為儒家的知識論。
此外受墨家影響的地方還多,墨子有《天志》《明鬼》論,最信鬼神,荀子的《天論》等篇,正是對墨而發,與墨子持反對的論調。
當時一般人,對于嚴肅修養的功夫,都認為迂腐,不肯十分注重。
孟子一派,雖提出自己的主張,不特不能救鄙儒小拘的學風,甚或為作僞者大言欺人的工具。
到了荀子,極力注重修養,對于禮字,重新另下定義。
孔子言仁,孟子言
其中十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記,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後學所記。
自孔子至秦約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餘年,時間如此得長,派别如此得複雜,而材料如此得短少,研究起來,很覺費事。
我們根據《漢書·藝文志》,看孔門弟子的著作,有下列幾種:《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芈子》,十八篇。
可見西漢末年,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家,至此九家的内容如何,可惜得不着正确資料,很難一一考證。
大概這幾百年間,時代沒有多大變化,外來影響亦很少,不能有好大異同,可以附在孔子之後,一同研究。
自春秋經戰國迄秦,儒家變遷,其大略如此。
兩漢儒學,下次再講。
凡一種大學派成立後,必有幾種現象: 1.注解。
因為内容豐富,門下加以解釋。
這種工作的結果,使活動的性質變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樣,由活的變成死的,這是應有現象之一。
2.分裂。
一大學派,内容既然豐富,解釋各有不同,有幾種解釋就可以發生幾種派别。
往往一大師的門下,分裂為無數幾家,這也是應有現象之一。
3.修正。
有一種主張,就有一種反抗。
既然有反抗學說發生,本派的人想維持發展固有學說,就發生新努力,因受他派的影響,反而對于本派加以補充或修正,這是應有現象之一。
地不論中外,時不論古今,所有各種學派,都由這幾種現象,發動出來。
儒家哲學,當然不離此例,所以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後,儒家派别不明,韓非所說儒分為八,亦不過專指戰國初年而言,經戰國及秦到漢數百年間,派别一定很多。
七十子後學者的著作,留傳到現在的,以大小《戴記》為主,共八十餘篇,其中講禮儀制度的,約占三分之二。
大概自孔子死後,子夏、子遊、子張,留傳最廣。
因孔子以禮為教,一般人皆重禮。
對于禮的内容,分析及争辯很多,《小戴記》的《檀弓》、《曾子問》,都不過小節的辯論。
這種解釋制度、争論禮儀,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一第二兩種現象。
所以子夏、子遊、子張以後的儒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時道家之說,孔子死後,不久發生。
老莊的主張,在《論語》中,可以看出一點痕迹,《論語》說:“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又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這類話,很與道家相近。
道家在孔子後,然為時甚早,孔子死後,不久即發生,與儒家對抗,對于儒家的繁文缛節,予以很大的打擊。
因為受敵派的攻擊,自己發生變化,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三種現象,補充或修正前說。
儒家自己發生變化,究竟如何變法呢?我們看《易經》的《系辭》與《文言》,其中有好多話,酷似道家口吻。
本來《十翼》這幾篇東西,從前人都說是孔子所作,我看亦不見得全對。
《系辭》與《文言》中,有許多“子曰”,不應為孔子語。
孔子所作,當然不會自稱“子曰”,就是沒有“子曰”的,是否孔子所作,還是疑問。
因為有“子曰”的,皆樸質與《論語》同;無“子曰”的,皆帶有西洋哲學氣味。
大概《系辭》與《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學派分出去以後的人所作。
其中的問題,從前的儒家不講,後來的儒家不能不講了。
頭一步所受影響,令我們容易看出者為《系辭》與《文言》,其次則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樂記》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響以後,才始發生。
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講這類的話就很多,《中庸》一篇,鄭玄謂為子思作,我們雖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思一派所作。
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所受影響更為明顯。
孟子之生,在孔子後百餘年,那個時候,不特道家發生了很久,而且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既然群言淆亂,互相攻擊,儒家自身不能不有所補充修正。
孟子這一派的發生,與當時社會狀況有極大的關系。
因為春秋時代為封建制度一大結束,那時社會很紊亂,一般人的活動往往跑出範圍以外,想達一種目的,于是不擇手段。
孟子的門弟子,就很羨慕那種活動,所以景春有“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話。
可見得當時一般社會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适精神,人群的基礎異常搖動,孟子才不惜大聲疾呼的,要把當時頹敗的風俗人心喚轉過來。
孟子與孔子,有許多不同之點。
孔子言“仁”,孟子兼言“仁義”。
什麼叫義?義者,應事接物之宜也。
孟子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義利之辨,其目的在給人一個立腳點,對于出入進退,辭受取與,一毫不苟。
所以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又說:“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
”都是教人高尚明哲,無論如何失敗,有界限,有範圍,出了界限範圍以外,就不做去,可以說對于當時的壞習氣極力校正。
孔子智仁勇并講,所以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孟子專講勇,所以說“我四十不動心”“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以仁弘義,以義輔仁;仁以愛人,義以持我。
這種方法,孟子極力提倡,極力講究。
孔子對于性命,不很多講,或引而不發,孔子門人常說:“子罕言命,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當孟子的時候,道家對于這部分研究得很深,儒家如果不舉出自己的主張,一定站不住腳,所以孟子堂堂正正地講性與天道,以為是教育的根本。
《孟子》七篇中,如《告子上》《告子下》大部分講性的問題,自有不必說;其餘散見各篇的很多,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這類話,對于當時章句之儒咬文嚼字的那種辦法,根本認為不對。
孟子以為人類本來是好的,本着良知良能,往前做去,不必用人家幫忙,不必尋章摘句、繁文缛節地讨麻煩,自己認清,便是對的。
這種學說,可謂對于孔子學說的一種補充,掃除章句小儒的陋習,高視闊步地來講微言大義,我們可以說儒家至孟子起一大變。
孟子以後,至戰國末年,一方面社會的變遷更為劇烈,一方面道墨兩家更為盛行,尤以墨家為最盛。
《韓非子·顯學》篇說:“今之顯學,儒墨也。
”戰國末年,儒墨并舉,兩家中分天下。
墨家對于知的方面極為注重,以知識做立腳點,為各家所不及。
即如《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諸篇,對于客觀事物俱有很精确的見解,所以當時墨學,幾遍天下。
同時因為社會變遷更大的結果,豪強兼并,詐僞叢生,而儒家嚴肅的道德觀念,被社會上看作迂腐。
除了道墨盛行、社會輕視以外,儒家自身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
孟子道性善,說仁義,有點矜才使氣。
孟門弟子,愈演愈厲,一味唱高調,講巨子,末流入于放縱誇大。
從這一點看去,後來王學一派,有點近似,陽明本身,尚為嚴肅,門弟子則光怪陸離,無奇不有。
因為孟派末流,有許多荒唐的地方,所以那時儒家,很感覺有補充修正的必要,于是乎荀卿應運而出。
《史記·孟荀列傳》稱:“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
”太史公這幾句話,很難說出荀派發生的動機。
當時儒家末流,有許多人,專靠孔子吃飯。
《非十二子》篇說:“……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記得某書亦說,人家辦喪事,儒者跑去混飯吃,這正是太史公所謂鄙儒小拘。
而莊周末流則又滑稽亂俗,很能淆惑視聽。
莊周是否儒家,尚是問題,莊周出于田子方,田子方是子夏的門生。
孟子出于子思,子思是曾子的門生。
莊孟二人,很可以銜接得起來。
在這儒道末流,俱有流弊的時候,荀卿這派,不得不出頭提倡改革了。
前面說墨家長處,在以知識為立腳點。
荀子很受他們的影響,對于知識,以有條理有系統為必要,他的《解蔽》《正名》諸篇,所讨論都是知識的問題。
譬如論理的憑借是什麼,知識的來源是什麼,這類問題,孔孟時所不注重,到了荀子就不能不注重了。
這是荀子受墨家的影響,而創為儒家的知識論。
此外受墨家影響的地方還多,墨子有《天志》《明鬼》論,最信鬼神,荀子的《天論》等篇,正是對墨而發,與墨子持反對的論調。
當時一般人,對于嚴肅修養的功夫,都認為迂腐,不肯十分注重。
孟子一派,雖提出自己的主張,不特不能救鄙儒小拘的學風,甚或為作僞者大言欺人的工具。
到了荀子,極力注重修養,對于禮字,重新另下定義。
孔子言仁,孟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