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
關燈
小
中
大
且所講道德實踐,與宗教家不同,偏于倫常方面,說明人與人相處之道。
一般人的行動,受其影響極大。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可以看出風俗的污隆高下。
如顧亭林《日知錄》所講曆代風俗那幾條,說得很透徹。
東漢風俗最好,因為完全受儒家道術的支配;兩晉風俗最壞,因為受儒家以外其他學說的影響。
一面研究儒家道術,一面看國民心理的趨向、社會風俗的變遷,這一點也應常常注意。
2.儒家以外,所有各家重要思想。
大凡一種學說,不能不受旁種學說的影響。
影響的結果,當然發生變化。
無論或變好,或變壞,總而言之,因為有旁的學說發生,或沖突,或調和,把本來面目改了。
世界上無論哪家學說,都不能逃此公例。
儒家道術,在中國實站在主人翁的地位,勢力最強。
無論哪家,都比不上。
自孔子起到現在,一線相承,始終沒有斷絕過。
研究中國思想,可以儒家道術作為主人翁;但是因為客來得很多,常常影響到主人,所以主人翁的态度,亦随時變遷。
最重要的客人,有下列幾個: 在先秦時代,有司馬談所謂六家,劉歆、班固所謂九流。
六家九流,大概皆出自孔子以後。
而勢力最大,幾與儒家對抗的要算道家、墨家,以後才發生法家、陰陽家、農家……這幾家都是對于儒家不滿,重新另立門戶。
最盛的與儒家立于對等地位,甚至于比儒家的勢力還要大些,不過為時很暫。
能夠繼續不斷,永遠做社會思想中心的,還是儒家。
因為有這幾家的關系,無論他們持贊成的論調,或反對的論調,儒家本身不能不起一種變化。
孟荀是儒家大師,但兩人都受道墨兩家的影響。
漢初道家極盛,魏晉後更由九流之一,一變而為道教。
道教的發生,亦受儒家很大的影響。
由東漢末至隋唐,佛教從西方輸入。
因為佛教是一個有組織有信條有團體的學派,勢力很大,根基亦很鞏固。
自從它輸入以後,儒家自家,就起很大的變化了。
近世晚明時代,基督教從歐洲傳到中國,攜帶所謂西方哲學,及幼稚的科學,在當時雖未大昌,然實與儒家哲學以極大的刺激。
降至最近百餘年間,西方的自然科學,大大發達。
在中國方面,科學雖屬幼稚,而輸入的亦很多。
儒家哲學,幾有被其排斥之勢。
西洋的政治理論,亦與儒家哲學有很深的關系。
因為儒家講内聖外王,政治社會在本宗認為重要。
凡歐洲新的政治學說、社會主義,皆與儒家以極大的影響。
因受外界的刺激,内部發生變化,這幾個重要關頭,不可輕易放過。
我們研究主人翁的态度,至少要看它發展的次第。
某時代有什麼客來,主人翁如何對付,離開這種方法,不能了解主人翁态度的變遷。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須得對于諸家有普通的常識。
即如先秦時代,有多少學派?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漢魏時代,道教如何成立?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隋唐之交,佛教如何興盛?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晚明,基督教及西洋哲學,如何輸入?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最近,自然科學及社會主義,如何傳播?其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雖然不能有精密的研究,然不能不得普通的常識。
上面所述二事,第一,大學者外,各時代的政治狀況、社會情形,受儒家什麼影響?與儒家以什麼影響?第二,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因儒家而如何變遷?儒家又因各家思想而如何變遷?此在欲了解儒家道術,欲尋得儒家知識的研究方法,除此以外,全不是正确的路徑,全是白費氣力。
還有一層,更為重要。
就是儒家的特色,不專在知識,最要在力行,在實踐。
重知不如重行。
行的用功,此處用不着說,正所謂“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
真要學儒者,學孔子之道,不單在知識方面看,更要在實行方面看。
從孔子起,曆代大師,其人格若何?其用功若何?因性之所近,随便學哪一個,隻要得幾句話,就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真要學儒家道術,是活的,不是死的,隻需在此點用功,并不在多,而且用不着多。
一般人的行動,受其影響極大。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可以看出風俗的污隆高下。
如顧亭林《日知錄》所講曆代風俗那幾條,說得很透徹。
東漢風俗最好,因為完全受儒家道術的支配;兩晉風俗最壞,因為受儒家以外其他學說的影響。
一面研究儒家道術,一面看國民心理的趨向、社會風俗的變遷,這一點也應常常注意。
2.儒家以外,所有各家重要思想。
大凡一種學說,不能不受旁種學說的影響。
影響的結果,當然發生變化。
無論或變好,或變壞,總而言之,因為有旁的學說發生,或沖突,或調和,把本來面目改了。
世界上無論哪家學說,都不能逃此公例。
儒家道術,在中國實站在主人翁的地位,勢力最強。
無論哪家,都比不上。
自孔子起到現在,一線相承,始終沒有斷絕過。
研究中國思想,可以儒家道術作為主人翁;但是因為客來得很多,常常影響到主人,所以主人翁的态度,亦随時變遷。
最重要的客人,有下列幾個: 在先秦時代,有司馬談所謂六家,劉歆、班固所謂九流。
六家九流,大概皆出自孔子以後。
而勢力最大,幾與儒家對抗的要算道家、墨家,以後才發生法家、陰陽家、農家……這幾家都是對于儒家不滿,重新另立門戶。
最盛的與儒家立于對等地位,甚至于比儒家的勢力還要大些,不過為時很暫。
能夠繼續不斷,永遠做社會思想中心的,還是儒家。
因為有這幾家的關系,無論他們持贊成的論調,或反對的論調,儒家本身不能不起一種變化。
孟荀是儒家大師,但兩人都受道墨兩家的影響。
漢初道家極盛,魏晉後更由九流之一,一變而為道教。
道教的發生,亦受儒家很大的影響。
由東漢末至隋唐,佛教從西方輸入。
因為佛教是一個有組織有信條有團體的學派,勢力很大,根基亦很鞏固。
自從它輸入以後,儒家自家,就起很大的變化了。
近世晚明時代,基督教從歐洲傳到中國,攜帶所謂西方哲學,及幼稚的科學,在當時雖未大昌,然實與儒家哲學以極大的刺激。
降至最近百餘年間,西方的自然科學,大大發達。
在中國方面,科學雖屬幼稚,而輸入的亦很多。
儒家哲學,幾有被其排斥之勢。
西洋的政治理論,亦與儒家哲學有很深的關系。
因為儒家講内聖外王,政治社會在本宗認為重要。
凡歐洲新的政治學說、社會主義,皆與儒家以極大的影響。
因受外界的刺激,内部發生變化,這幾個重要關頭,不可輕易放過。
我們研究主人翁的态度,至少要看它發展的次第。
某時代有什麼客來,主人翁如何對付,離開這種方法,不能了解主人翁态度的變遷。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須得對于諸家有普通的常識。
即如先秦時代,有多少學派?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漢魏時代,道教如何成立?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隋唐之交,佛教如何興盛?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晚明,基督教及西洋哲學,如何輸入?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最近,自然科學及社會主義,如何傳播?其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雖然不能有精密的研究,然不能不得普通的常識。
上面所述二事,第一,大學者外,各時代的政治狀況、社會情形,受儒家什麼影響?與儒家以什麼影響?第二,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因儒家而如何變遷?儒家又因各家思想而如何變遷?此在欲了解儒家道術,欲尋得儒家知識的研究方法,除此以外,全不是正确的路徑,全是白費氣力。
還有一層,更為重要。
就是儒家的特色,不專在知識,最要在力行,在實踐。
重知不如重行。
行的用功,此處用不着說,正所謂“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
真要學儒者,學孔子之道,不單在知識方面看,更要在實行方面看。
從孔子起,曆代大師,其人格若何?其用功若何?因性之所近,随便學哪一個,隻要得幾句話,就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真要學儒家道術,是活的,不是死的,隻需在此點用功,并不在多,而且用不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