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

關燈
要問題,一個問題都弄不清楚,也就失卻哲學的要義了。

    而且一個問題,要說幾次。

    譬如論性,講完孟荀,又講程朱;講完程朱,又講顔戴。

    說後來的主張時,不能不把前人的主張重述一次,也覺令人讨厭。

     3.宗派的研究法。

    所謂宗派的研究法,就是在時代之中,稍為劃分清楚一點。

    與前面兩法,又自不同。

    如講儒家宗派,西漢經學,有所謂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學派,内容怎樣,西漢如何興盛,東漢如何衰歇,清代又如何複興。

    古文學派,内容怎樣,南北朝如何分别,後來如何争辯,清代以後如何消滅。

    要把兩派的淵源流别,追尋出來。

     又如程、朱、陸、王,本來同出二程。

    然自南宋時,已分兩派,彼此相持不下。

    朱子以後,元朝吳草廬、明朝顧泾陽、高宗憲都屬此派。

    清代許多假道學家亦屬此派。

    就是戴東原,雖講漢學,然仍出自程朱。

    陸子以後,明朝陳白沙、王陽明都屬此派,清初黃梨洲、李穆堂亦屬此派。

     一個學派,往往曆時很久,一線相承,連綿不絕。

    有許多古代學派,追尋究竟,一直影響到後來。

    有許多後代學派,詳徹本原,早伏根于往古。

    即如程、朱、陸、王,是後代的學派,但往上推去,乃導源于孟荀。

    程朱學派,出于荀子;清代考據學派,又出自程朱。

    陸王學派,出于孟子;近人以佛學融通儒學,則又出自陸王。

     這種方法,其長處在于把各派的起源變遷流别,上下千古,一線相承,說得極其清楚。

    這派與那派,有何不同之處,兩派交互間又有什麼影響,也說得很明白。

    我們研究一種學說,要整個地完全地了解,當然走這條路最好。

    這種方法,其短處在于不能得時代的背景和問題的真相,第一第二兩種研究法的優點完全喪失無遺。

    一個時代的這一派,我們雖然知道,但這派以外的學說,我們就很茫然。

    一個問題的這種主張,我們雖然清楚,但這種主張以外的議論,我們也許就模糊了。

     上面所說三種研究方法,各有長處,亦各有短處。

    我們從事研究哲學的人,三法都可适用。

    諸君要研究儒家哲學,可以分開來做。

    有幾個做時代的研究,有幾個做宗派的研究,有幾個做問題的研究,各走各的路,不特不是相反,而且是以相成。

     此部講義,不能三種并用。

    三種之中,比較起來用時代的研究法,稍為便捷一點。

    因為時代的研究法,最能令人得到概念,所以本講義以時代的研究法為主。

    至于問題的研究法、宗派的研究法,在一時代之中,努力加以說明。

    例如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讨論得最熱鬧,本時代中,特别講得詳些,以前以後稍略。

    一個宗派,發生于這個時代,本時代中,特别講得細些,價值流别,連類附及。

     此次講演,大概情形如此。

    我的講演,因為時間的關系,說得很簡單,不過略示模範而已。

    諸君能夠依照所說,分工做去,一定比我的還要詳細,還要精密得多。

     附帶要說的,有兩件事情,應當特别注意。

    就是大學者以外,一時代之政治社會狀況,與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

     1.大學者外,一時代之政治社會狀況。

    儒家道術(“哲學”二字我實在不愛用)在中國曆史上,因緣太久,關系太深。

    國民心理的大部分,都受此派影響。

    因此我們将來研究,與研究一般西洋哲學不同。

     所謂西洋哲學,那才真是貴族的、少數人愛智娛樂的工具。

    研究宇宙來源,上帝存否,唯有少數貴族,才能領悟得到。

    晚近雖力求普遍,漸變平常,但是終未做到。

    儒家道術,因為籠罩力大,一般民衆的心理風俗習慣,無不受其影響。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不單看大學者的著述及其理論,并且要看政治上社會上所受它的影響。

     儒家道術,不獨講正心修身,還要講治國平天下。

    所以兩千年來政治,好的壞的方面,儒家道術至少要占一半。

    我們研究儒家道術時,一面看它與政治社會的影響,一面看政治社會所與它的反響。

    這種地方,一點不能放過,應當常常注意。

     還有一層,就是一般風俗習慣,亦與儒家道術關系很深。

    儒家雖非宗教,但是講道德、講實踐的時候很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