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

關燈
哲學的研究法,大概可分三種: 1.問題的研究法。

     2.時代的研究法。

     3.宗派的研究法。

     無論研究東方哲學,或研究西方哲學,這三種方法,皆可适用,各有長處,亦各有短處。

    儒家哲學的研究,當然亦離不了這三種方法。

    現在把每一種方法的長處及其短處,先說明一下。

     1.問題的研究法。

    所謂問題的研究法,就是把哲學中的主要問題,全提出來。

    每一個問題,其内容是怎樣;從古到今,各家的主張是怎樣。

    譬如儒家哲學的問題,就是性善性惡論、知行分合論…… 有許多問題,前代沒有,後代才發生的;有許多問題,前代很重視,後代看得很輕了;又有許多問題,自發生後幾千年始終繼續不斷,無論哪家,無論東西,都有這種問題。

    把所有這種問題,分為若幹章,将先後學的主張總括起來,加以研究。

     譬如性善性惡問題。

    秦以前,孔子、孟子、荀卿,如何主張?到了漢朝,董仲舒、王充又如何主張?唐以後,韓愈、李翺如何主張?宋明程、朱、陸、王如何主張?直到清朝顔習齋、戴東原,又如何主張?把所有關于這個問題的議論,全都搜集在一塊,然後細細研究,考察各家的異同得失。

     這種方法的長處,是對于一個問題,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觀念,得徹底地了解。

    從前各家主張的内容若何,現在研究到什麼程度,都很明了,不至茫無頭緒,亦不至漫無歸宿,這是它的優點。

    這種方法的短處,是對于各個學者的全部學說,不能普遍周衍。

    凡在哲學上大問題,作有力的解答的人,都是有名學者。

    但這些學者,不單解答一個問題,旁的方面尚多。

    而且要了解一個問題,不能不注意其他方面,因為彼此兩方往往有連帶關系。

     譬如性善論是孟子主張的,性惡論是荀子主張的。

    他們學問的全部系統,與性善性惡都有關系。

    孟子為什麼要主張性善,荀子為什麼要主張性惡,牽連很多。

    因為性善惡的問題,牽到許多問題;不單是牽到許多問題,而且引動全部學說。

     要是問題簡單,比較尚還容易;問題稍為複雜,那就異常紛亂。

    單講本問題,則容易把旁的部分抛棄,不能得一家學說的真相;旁的部分都講,則頭緒未免紛繁,很難捉住要點。

     2.時代的研究法。

    所謂時代的研究法,專看各代學說的形成、發展、變遷及其流别。

    把幾千年的曆史,劃分為若幹時代。

    在每時代中,求其特色,求其代表,求其與旁的所發生的交涉。

     譬如講儒家哲學,大概分為孔子一個時代:自春秋到秦,七十子及七十子後學者一并包括在内;兩漢為一個時代:自西漢初至東漢末,把董仲舒、劉向、馬融、鄭玄等一并包括在内;魏晉到唐為一個時代:何晏、王弼到韓愈、李翺都包括在内;宋元明為一個時代:自宋初至明末,把周、程、朱、張及陸九淵、王陽明等一并包括在内;清代為一個時代:自晚明至民國,把顧炎武、黃梨洲、顔習齋、戴東原等,一并包括在内。

     這種方法,其長處在于把全部學術,幾千年的狀況,看得很清楚;一時代的特色,說得很明白;各家的學說,懂得很完全;同源異流,同流交感,我們都把它研究得異常仔細。

    譬如春秋時代,不單講儒家,還要講道家、墨家。

    又如孟子、荀子,不單看他們的性善惡論,還要看他們旁的方面,其主張若何。

    所以學問的變遷,或者進化,或者腐敗,都可以看得清楚。

     這種方法,其短處在全以時代區分,所有各家關于幾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截為數段。

    譬如讨論性善惡的問題,最早是孟子、荀卿,一個主張性善,一個主張性惡。

    過了百多年,到董仲舒、王充,主張性有善有惡。

    又過千多年,才到程朱,又分為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二種。

    又許多年,才到顔習齋、戴東原,又主張隻有氣質之性,性即是欲,不可強分為二。

     關于這些問題的主張和答案,看得斷斷續續,不很痛快。

    哲學不外幾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