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備梯——城池防守戰術之一,破解雲梯攻城法
關燈
小
中
大
⑧“裾城外”三字前疑漏一“置”字。
裾:通“椐”,以樹木編成的藩籬,用以阻擋敵軍。
⑨“伐裾”後疑漏“之法”二字。
⑩傳:應作“斷”。
?“城”後漏一“上”字。
直:通“置”。
桀:通“楬”,作标記用的小木樁。
【譯文】 城堞下部鑿開名叫“爵穴”“煇鼠”的小孔,孔外用皮革遮擋起來,還要備好供投擲的技機、抵擋沖撞的沖撞車、供出外救援用的行棧、臨時用的行城等器械,其排列的寬度應與敵人進攻的廣度相等。
各器械之間安插進持斲和持劍的士兵,其中掌沖車的十人,拿劍的五人,都應挑選力大的精兵擔任。
用視力最好的兵士觀察敵人,用鼓聲發出抗擊号令,從兩邊向敵人交叉射擊,重點射其關鍵人員,再借助技機向敵人擲械,從城上雨點般地将箭、砂石、灰土傾洩給城下之敵,再輔之以往下投擲火把、傾倒滾燙的開水。
同時要做到賞罰嚴明,處事鎮靜,但要當機立斷,不緻發生其他變故。
像這樣防守,雲梯攻城之法就被打敗了。
守城一方在行城上築起臨時用的城堞,高度統一為六尺,在牆外安裝劍,用機械發射,敵方的沖撞器來了就撤掉發射機,沒來就使用它。
矯牆下部開的名叫爵穴的小洞,每三尺一個。
蒺藜投一定要針對敵方進攻的範圍擺放,用車推下城牆然後再用車拉上來,以便反複使用。
在城外十尺遠的地方安置斷樹,這稱之為“椐”,厚度為十尺。
采伐椐木的方法是,無論大小,一律連根拔起,鋸成十尺一段,間隔一段距離淺埋于地下,不要太牢實,以便能輕易拔出來。
城上對着椐門的地方放置小木樁作為标記,以便我軍識别。
【原文】 縣①火,四尺一鈎樴②。
五步一竈,竈門有爐炭。
令适人盡入,煇火燒門,縣火次之。
出載而立,其廣終隊。
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
适人除火而複攻,縣火複下。
适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則令我死士左右出穴門擊遺師,令贲士③、主将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
因素④出兵施伏,夜半城上四面鼓噪,适人必或⑤,有此必破軍殺将。
以白衣為服,以号相得,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
【注釋】 ①縣:通“懸”。
②鈎樴:帶繩子的挂鈎。
③贲士:勇武有力之士。
④素:照例。
⑤或:通“惑”。
【譯文】 城上懸挂有火具,叫懸火,每隔四尺設置一個挂火具的繩鈎。
每隔五步設一口竈,竈門備有爐炭。
待敵人全部進入就放火燒門,接着投擲懸火。
排列的作戰器具,要根據敵人的進攻範圍相應擺放。
兩個作戰器械之間設置一個懸火,等到鼓聲一響就點燃懸火,投向敵軍。
敵人如将懸火打滅,就再次投放不絕。
如此反複多次,敵人必定疲憊不堪,因此會領兵而去。
敵人一旦退出,就命令敢死隊從左右出穴門追擊潰逃之敵,但勇士和主将務必依照城上的鼓聲從城内出去或退入城内。
照例再趁着反擊時布置埋伏,半夜三更時城上四面擊鼓呐喊,敵人必定驚慌失措,如此伏兵乘機必能攻破敵軍軍營、擒殺敵軍首領。
不過伏兵要用白衣做軍服,憑暗号相互聯絡。
如此一來,用雲梯攻城的方法就失敗了。
【解析】 本篇是墨子研究城池防守戰術的篇章之一,主要講如何對付敵人以雲梯攻城的戰術方法。
《公輸》篇中曾講道:公輸盤為楚王造雲梯,欲以攻打宋國,被墨子以道義、辯才和防守法制止。
究竟墨子是用怎樣的對策挫敗了公輸盤的雲梯攻法呢?《公輸》篇并未明說,閱讀本篇,便可知曉。
另外,由本篇開頭對禽滑厘的行貌舉止的描繪,從他那“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形容中,我們可以領略先秦墨家身體力行、不避勤苦的風範。
而墨子言談中體現出的對戰争的謹慎态度,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他的“非攻”思想,并且進一步明白了“非攻”并非僅僅針對恃強淩弱的大國,也針對那些不自量力、自取滅亡的小弱之國。
另外,墨子還指出,守城的戰術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外交戰略。
裾:通“椐”,以樹木編成的藩籬,用以阻擋敵軍。
⑨“伐裾”後疑漏“之法”二字。
⑩傳:應作“斷”。
?“城”後漏一“上”字。
直:通“置”。
桀:通“楬”,作标記用的小木樁。
【譯文】 城堞下部鑿開名叫“爵穴”“煇鼠”的小孔,孔外用皮革遮擋起來,還要備好供投擲的技機、抵擋沖撞的沖撞車、供出外救援用的行棧、臨時用的行城等器械,其排列的寬度應與敵人進攻的廣度相等。
各器械之間安插進持斲和持劍的士兵,其中掌沖車的十人,拿劍的五人,都應挑選力大的精兵擔任。
用視力最好的兵士觀察敵人,用鼓聲發出抗擊号令,從兩邊向敵人交叉射擊,重點射其關鍵人員,再借助技機向敵人擲械,從城上雨點般地将箭、砂石、灰土傾洩給城下之敵,再輔之以往下投擲火把、傾倒滾燙的開水。
同時要做到賞罰嚴明,處事鎮靜,但要當機立斷,不緻發生其他變故。
像這樣防守,雲梯攻城之法就被打敗了。
守城一方在行城上築起臨時用的城堞,高度統一為六尺,在牆外安裝劍,用機械發射,敵方的沖撞器來了就撤掉發射機,沒來就使用它。
矯牆下部開的名叫爵穴的小洞,每三尺一個。
蒺藜投一定要針對敵方進攻的範圍擺放,用車推下城牆然後再用車拉上來,以便反複使用。
在城外十尺遠的地方安置斷樹,這稱之為“椐”,厚度為十尺。
采伐椐木的方法是,無論大小,一律連根拔起,鋸成十尺一段,間隔一段距離淺埋于地下,不要太牢實,以便能輕易拔出來。
城上對着椐門的地方放置小木樁作為标記,以便我軍識别。
【原文】 縣①火,四尺一鈎樴②。
五步一竈,竈門有爐炭。
令适人盡入,煇火燒門,縣火次之。
出載而立,其廣終隊。
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
适人除火而複攻,縣火複下。
适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則令我死士左右出穴門擊遺師,令贲士③、主将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
因素④出兵施伏,夜半城上四面鼓噪,适人必或⑤,有此必破軍殺将。
以白衣為服,以号相得,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
【注釋】 ①縣:通“懸”。
②鈎樴:帶繩子的挂鈎。
③贲士:勇武有力之士。
④素:照例。
⑤或:通“惑”。
【譯文】 城上懸挂有火具,叫懸火,每隔四尺設置一個挂火具的繩鈎。
每隔五步設一口竈,竈門備有爐炭。
待敵人全部進入就放火燒門,接着投擲懸火。
排列的作戰器具,要根據敵人的進攻範圍相應擺放。
兩個作戰器械之間設置一個懸火,等到鼓聲一響就點燃懸火,投向敵軍。
敵人如将懸火打滅,就再次投放不絕。
如此反複多次,敵人必定疲憊不堪,因此會領兵而去。
敵人一旦退出,就命令敢死隊從左右出穴門追擊潰逃之敵,但勇士和主将務必依照城上的鼓聲從城内出去或退入城内。
照例再趁着反擊時布置埋伏,半夜三更時城上四面擊鼓呐喊,敵人必定驚慌失措,如此伏兵乘機必能攻破敵軍軍營、擒殺敵軍首領。
不過伏兵要用白衣做軍服,憑暗号相互聯絡。
如此一來,用雲梯攻城的方法就失敗了。
【解析】 本篇是墨子研究城池防守戰術的篇章之一,主要講如何對付敵人以雲梯攻城的戰術方法。
《公輸》篇中曾講道:公輸盤為楚王造雲梯,欲以攻打宋國,被墨子以道義、辯才和防守法制止。
究竟墨子是用怎樣的對策挫敗了公輸盤的雲梯攻法呢?《公輸》篇并未明說,閱讀本篇,便可知曉。
另外,由本篇開頭對禽滑厘的行貌舉止的描繪,從他那“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形容中,我們可以領略先秦墨家身體力行、不避勤苦的風範。
而墨子言談中體現出的對戰争的謹慎态度,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他的“非攻”思想,并且進一步明白了“非攻”并非僅僅針對恃強淩弱的大國,也針對那些不自量力、自取滅亡的小弱之國。
另外,墨子還指出,守城的戰術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