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貴義——萬事莫貴于義

關燈
數量。

     ③審:疑為“當”字之誤。

     ④賈:通“價”。

    信:“倍”字之誤。

    徙:當為“蓰”,五倍。

     ⑤關梁:關卡和橋梁。

     【譯文】 墨子推薦一個人到衛國做官,這個人到衛國後卻回來了。

    墨子問他:“為什麼回來呢?”那人回答說:“衛國國君與我說話不算話。

    說‘給你千盆的俸祿’,實際隻給了我五百盆,所以我離開了衛國。

    ”墨子又問:“如果給你的俸祿超過千盆,你還離開嗎?”那人答道:“不離開。

    ”墨子說:“既然這樣,那麼你不是因為衛國說話不算話,而是因為俸祿太少。

    ” 墨子說:“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人還不如一個背米的人。

    現在這裡有一個人,背着米在路邊休息,想站起來卻起不來了。

    君子見了,不管他是少、長、貴、賤,一定會幫助他站起來。

    為什麼呢?說:這就是道義。

    現在行義的君子奉行先王的道義來告誡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歡、不實行就算了,卻又加以非議、诋毀。

    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士,還不如一個背米的人了。

    ” 墨子說:“商人到四方去,買進和賣出的價錢相差一倍或數倍,即使有重重關卡那種艱難以及碰見盜賊那種危險,也一定去做買賣。

    現在士人坐談道義,沒有重重關卡的艱難,沒有遇到盜賊的危險,即使這樣還不去做。

    那麼士人計算利益,還不如商人明察。

    ” 【原文】 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①。

    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聽,遂北。

    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

    ”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②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

    是圍③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④革思者,是猶舍獲而攟⑤粟也。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

    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 【注釋】 ①日者:古時候根據天象變化預測吉兇的人。

     ②甲乙:指甲日和乙日。

    下同。

     ③圍:當作“圉”,阻止。

     ④舍言:當作“舍吾言”。

     ⑤攟(jùn):古同“捃”,拾取。

     【譯文】 墨子往北到齊國去,遇到一個占卦先生。

    占卦先生說:“曆史上的今天,黃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發黑,不能向北去。

    ”墨子不聽,繼續向北走。

    到淄水邊,沒有渡河就返了回來。

    占卦先生說:“我對你說過不能向北走。

    ”墨子說:“淄水之南的人不能渡淄水北去,淄水之北的人也不能渡淄水南行,他們的臉色有黑的、有白的,為什麼都不能渡呢?況且黃帝甲乙日在東方殺死了青龍,丙丁日在南方殺死了赤龍,庚辛日在西方殺死了白龍,壬癸日在北方殺死了黑龍,假如按照你說的話,這是禁止天下所有的人來往了。

    這是困蔽人心,使天下如同虛空無人迹一樣,所以你的話不能聽。

    ” 墨子說:“我的學說足夠用了!舍棄我的學說主張而思慮别的,這就像放棄收割而去撿拾别人遺留的谷穗一樣。

    用别人的言論否定我的言論,這就像用雞蛋去碰石頭一樣。

    用盡天下的雞蛋,石頭還是這個樣子,并不能毀壞它。

    ” 【解析】 本篇取首句“貴義”二字作為題目,各段都以語錄體形式記載墨子與他人的對話,當出于其弟子之手。

     本篇主要說的是“義”的問題。

    墨子提出,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人們的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從事于義。

    墨子批評世俗君子,光嘴上道說仁義,實際上卻不能實行。

     墨子尤其批判了那些滿嘴仁義,實則所為卻與仁義相悖的人,認為其無異于隻知黑白之名,而不辨黑白之實的盲者。

    可見,墨子認為“足以遷行”之言才是當言者,如果是不足以付諸實踐的言論就是“蕩口”。

     全文分段較細,各段間無必然聯系,結構較為分散,但中心明确。

    作者認為“義”本身是絕對正确的,若不能行義,隻能歸咎于自己,而不能“排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