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貴義——萬事莫貴于義
關燈
小
中
大
罰,過錯輕的蒙受非議羞辱。
可見,士人以身處世,不如商人使用一個錢币慎重。
”墨子說:“當代的君子,想實現他的道義,而幫助他修養身心卻心懷怨恨。
這就像要築成牆,而别人幫助他卻很生氣一樣,難道不很荒謬嗎?” 【原文】 子墨子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于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镂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
今聞先王之遺①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 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②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③,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
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
’然而民聽不鈞④,是以書多也。
今若過之心者,數逆于精微。
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
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謂公良桓子曰:“衛,小國也,處于齊、晉之間,猶貧家之處于富家之間也。
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
今簡⑤子之家,飾車數百乘,馬食菽粟者數百匹,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吾⑥取飾車食馬之費,與繡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餘。
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于前,數百于後,與婦人數百人處前後,孰安?吾以為不若畜士之安也。
” 【注釋】 ①遺:“道”字之誤。
②關中:指車上橫闌之内,即車中。
③漆:“七”之借音字。
④鈞:通“均”。
⑤簡:閱。
⑥吾:“若”字之誤。
【譯文】 墨子說:“古時候的聖王,想把自己的學說傳給後代,因此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傳留給後代子孫,要後代子孫效法它。
現在聽到了先王的學說卻不去實行,這是廢棄先王所傳的學說了。
” 墨子南遊到衛國去,車中裝載的書很多。
弦唐子見了很奇怪,問道:“老師您曾教導公尚過:‘書不過用來衡量是非曲直罷了。
’現在您裝載這麼多書,有什麼用處呢?”墨子說:“過去周公旦早晨讀一百篇書,晚上見七十個士人。
所以周公旦輔助天子,他的美名傳到了今天。
我上沒有承擔國君授予的職事,下沒有耕種的艱難,我如何敢抛棄這些書呢?我聽說過:天下萬事萬物殊途同歸,流傳的時候确實會出現差錯。
但是由于人們聽到的不一緻,所以記載其事的書就多起來了。
現在像公尚過那樣的人,對于事理已達到了洞察精微。
對于殊途同歸的天下事物,已經能夠把握要領了,因此就不用把書中的東西教給他了。
你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墨子對公良桓子說:“衛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與晉國之間,就像窮家處在富人家之間一樣。
窮人家如果學富人家的穿衣、吃飯及大手大腳花錢,那麼窮人家一定很快就破敗了。
現在看看您的家族,以紋彩裝飾的車子有數百輛,吃菽、粟的馬有數百匹,穿文繡的婦人有數百人。
如果把裝飾車輛、養馬的費用和做繡花衣裳的錢财用來供養士人,一定可以供養一千多人。
如果遇到危難,就命令幾百人在前面,幾百人在後面,這與幾百個婦人站在前後,哪一個更安全呢?我以為不如供養士人安全。
” 【原文】 子墨子仕人于衛,所仕者至而反①。
子墨子曰:“何故反?7?”對曰:“與我言而不當。
曰‘待女以千盆②’,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
”子墨子曰:“授子過千盆,則子去之乎?”對曰:“不去。
”子墨子曰:“然則非為其不審③也,為其寡也。
”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負粟者。
今有人于此,負粟息于路側,欲起而不能。
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
何故也?曰:義也。
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不若視負粟者也。
”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賈信徙④,雖有關梁⑤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
今士坐而言義,無關梁之難,盜賊之危,此為信徙,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 【注釋】 ①反:通“返”。
②女:通“汝”。
盆:指俸祿的
可見,士人以身處世,不如商人使用一個錢币慎重。
”墨子說:“當代的君子,想實現他的道義,而幫助他修養身心卻心懷怨恨。
這就像要築成牆,而别人幫助他卻很生氣一樣,難道不很荒謬嗎?” 【原文】 子墨子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于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镂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
今聞先王之遺①而不為,是廢先王之傳也。
” 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②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③,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
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
’然而民聽不鈞④,是以書多也。
今若過之心者,數逆于精微。
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
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謂公良桓子曰:“衛,小國也,處于齊、晉之間,猶貧家之處于富家之間也。
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
今簡⑤子之家,飾車數百乘,馬食菽粟者數百匹,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吾⑥取飾車食馬之費,與繡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餘。
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于前,數百于後,與婦人數百人處前後,孰安?吾以為不若畜士之安也。
” 【注釋】 ①遺:“道”字之誤。
②關中:指車上橫闌之内,即車中。
③漆:“七”之借音字。
④鈞:通“均”。
⑤簡:閱。
⑥吾:“若”字之誤。
【譯文】 墨子說:“古時候的聖王,想把自己的學說傳給後代,因此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傳留給後代子孫,要後代子孫效法它。
現在聽到了先王的學說卻不去實行,這是廢棄先王所傳的學說了。
” 墨子南遊到衛國去,車中裝載的書很多。
弦唐子見了很奇怪,問道:“老師您曾教導公尚過:‘書不過用來衡量是非曲直罷了。
’現在您裝載這麼多書,有什麼用處呢?”墨子說:“過去周公旦早晨讀一百篇書,晚上見七十個士人。
所以周公旦輔助天子,他的美名傳到了今天。
我上沒有承擔國君授予的職事,下沒有耕種的艱難,我如何敢抛棄這些書呢?我聽說過:天下萬事萬物殊途同歸,流傳的時候确實會出現差錯。
但是由于人們聽到的不一緻,所以記載其事的書就多起來了。
現在像公尚過那樣的人,對于事理已達到了洞察精微。
對于殊途同歸的天下事物,已經能夠把握要領了,因此就不用把書中的東西教給他了。
你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墨子對公良桓子說:“衛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與晉國之間,就像窮家處在富人家之間一樣。
窮人家如果學富人家的穿衣、吃飯及大手大腳花錢,那麼窮人家一定很快就破敗了。
現在看看您的家族,以紋彩裝飾的車子有數百輛,吃菽、粟的馬有數百匹,穿文繡的婦人有數百人。
如果把裝飾車輛、養馬的費用和做繡花衣裳的錢财用來供養士人,一定可以供養一千多人。
如果遇到危難,就命令幾百人在前面,幾百人在後面,這與幾百個婦人站在前後,哪一個更安全呢?我以為不如供養士人安全。
” 【原文】 子墨子仕人于衛,所仕者至而反①。
子墨子曰:“何故反?7?”對曰:“與我言而不當。
曰‘待女以千盆②’,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
”子墨子曰:“授子過千盆,則子去之乎?”對曰:“不去。
”子墨子曰:“然則非為其不審③也,為其寡也。
”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負粟者。
今有人于此,負粟息于路側,欲起而不能。
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
何故也?曰:義也。
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不若視負粟者也。
”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賈信徙④,雖有關梁⑤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
今士坐而言義,無關梁之難,盜賊之危,此為信徙,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 【注釋】 ①反:通“返”。
②女:通“汝”。
盆:指俸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