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貴義——萬事莫貴于義

關燈
叫彭氏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

    如果惠王能像商湯這樣,以後就可以采納普通百姓的主張了。

    ” 【原文】 子墨子曰:“凡言凡動,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凡言凡動,合于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厲者舍之。

    ” 子墨子曰:“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

    ” 子墨子曰:“必去六辟①。

    嘿②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禦③,必為聖人。

    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

    手足口鼻耳④,從事于義,必為聖人。

    ” 子墨子謂二三子曰:“為義而不能,必無排⑤其道。

    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無排其繩。

    ”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為一國之相,不能而為之。

    豈不悖哉!” 【注釋】 ①必去六辟:當移至“必去喜”之前。

    辟:通“僻”,邪僻。

     ②嘿:即“默”。

     ③代禦:交替使用。

     ④耳:當為“耳目”。

     ⑤排:诋毀。

     【譯文】 墨子說:“一切言論、一切行動,有利于天、鬼神、百姓的,就去做;一切言論、一切行動,有害于天、鬼神、百姓的,就舍棄。

    一切言論、一切行動,合乎三代聖王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的,就去做;合乎三代暴君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厲王之道的,就舍棄。

    ” 墨子說:“言論足以付諸行動的,就經常說;不足以付諸行動的,就不要常說。

    不足以付諸行動,卻要常說,那就是信口胡言了。

    ” 墨子說:“沉默之時就能思索,說話就能教導人,行動就能從成事。

    如果這三者交替進行,一定能成為聖人。

    一定要去掉六種邪僻:去掉喜,去掉怒,去掉樂,去掉悲,去掉愛,以仁義作為一切言行的準則。

    手、腳、口、鼻、耳、目,都用來從事仁義之事,一定會成為聖人。

    ” 墨子對幾個弟子說:“奉行道義而不能做好之時,一定不能诋毀道義本身。

    好像木匠砍削木材不能砍削好,不能歸罪于墨線一樣。

    ” 墨子說:“世上的君子,讓他去做宰狗殺豬的屠夫,如果幹不了就推辭;讓他做一國的國相,幹不了卻照樣去做,這難道不很荒謬嗎?” 【原文】 子墨子曰:“今瞽曰:‘钜①者白也,黔者黑也。

    ’雖明目者無以易之。

    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

    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 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②之慎也。

    商人用一布布③,不敢繼苟而雠焉④,必擇良者。

    今士之用身則不然,意之所欲則為之,厚者入刑罰,薄者被毀醜,則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

    ”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義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則愠,是猶欲其牆之成,而人助之築則愠也。

    豈不悖哉!” 【注釋】 ①钜:疑“銀”字之誤。

     ②布:古代錢币。

     ③一布布:後一“布”字當作“市”,購買之意。

     ④繼:疑“縱”字之誤。

    雠:通“售”,買。

     【譯文】 墨子說:“現在有一個盲人說:‘銀是白色的,黔是黑色的。

    ’即使是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它。

    把白色的和黑色的東西放在一塊兒,讓盲人分辨,他就無法知道了。

    所以我說,盲人不知白色和黑色,不是因為他不知道它們的名稱,而是因為他無法擇取。

    現在天下的君子給‘仁’下定義,即使禹、湯也無法更改它。

    但把符合仁和不符合仁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讓天下的君子擇取,他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說: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不是因為他不知道仁的名字,而是因為他無法擇取。

    ” 墨子說:“現在士人以身處世,還不如商人使用一個錢币慎重。

    商人用一個錢币購買東西,不敢任意馬虎地購買,一定選擇好的。

    現在士人以身處世卻不是這樣,随心所欲地胡作非為。

    過錯嚴重的陷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