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取——兼愛天下,盡利蒼生

關燈
,使他富有是有目的的。

    使那人富有,一定是他能夠處理人事和祭祀鬼神。

    借着賞譽使一個人受利,并不是借着賞譽施利給全天下人,但也不至于因此就不去賞譽人。

     隻知道有利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算是孝;但也不至于明知自己有利于父母親而不願做。

    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強盜,仍然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知道這座房子裡有強盜,也不要去讨厭這屋子裡的人。

    知道其中一個人是強盜,不能随便懷疑其他人。

    雖然其中一個人是強盜,如果不知他在何處,就不能将所有人都當作盜賊的同夥來厭惡。

     【原文】 諸聖人所先為,人欲①名實。

    名實不必名②。

    苟是石也白,敗③是石也,盡與白同。

    是石也唯大,不與大同。

    是有便謂焉也。

    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智某也。

    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

    諸以居運命者,苟人④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

    諸以居運命者,若鄉裡齊荊者,皆是。

    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廟者,皆是也。

     智與意異。

    重同,具同,連同,同類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⑤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

    有非之異,有不然之異。

    有其異也,為其同也,為其同也異。

    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遷,四曰強。

     【注釋】 ①欲:當作效。

     ②名實不必名:當作“名不必實,實不必名”。

     ③敗:打碎。

     ④人:“入”字之誤。

     ⑤鲋:通“附”。

     【譯文】 聖人首先要做的,是考核名實。

    有名不一定有實,有實不一定有名。

    如果這塊石頭是白的,把這塊石頭打碎,它的每一小塊也都是白的,白都相同。

    這塊石頭雖然很大,但和其他大石不同,因為大石之中仍有大小的不同,隻有根據具體情況來稱呼。

    用形貌來命名的,必須知道它反映的是什麼對象,才能了解它。

    不是用形貌來命名的,雖然不知道它反映的是什麼對象,隻要知道它是什麼就可以了。

    那些以居住和遷徙來命名的,如果進入其中居住的,就都是與之名實相符的;離去的,就不是了。

    那些以居住或遷徙來命名的,像鄉裡、齊國、楚國都是。

    那些以形貌來命名的,如山、丘、室、廟都是。

     知道與意會是不同的,“同”的種類很多,兩個名稱表示同一事物,叫重同;兩個物體在同一屋舍内,叫具同;事物相互連接,叫連同,還有同類之同、同名之同、兩物體位于同一區域的丘同、一物附于另一物的附同以及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

    “不同”的種類很多,有實際不同的異,有是非各執的異。

    所以有異,是因為有同,才顯出異。

    是與不是的關系有四種:第一種是“是而然”;第二種是“是而不然”;第三種叫“遷”,即從前不是,現在是;第四種叫“強”,即表面是,内心不是。

     【原文】 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①其尊。

    次察山比因,至優指複;次察聲端名因情複,匹夫辭惡者,人有以其情得焉。

    諸所遭執,而欲惡生者,人不必以其請得焉。

     聖人之附氵賈②也,仁而無利愛。

    利愛生于慮。

    昔者之慮也,非今日之慮也。

    昔者之愛人也,非今之愛人也。

    愛獲③之愛人也,生于慮獲之利。

    慮獲之利,非慮臧之利也;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

    去其愛而天下利,弗能去也。

    昔之知啬,非今日之知啬也。

    貴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

    二子事親,或遇孰,或遇兇,其親也相若,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

    外執無能厚吾利者。

    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吾持養臧也萬倍,吾愛臧也不加厚。

     【注釋】 ①尊:減少。

     ②氵賈:即“覆”,指天下萬物。

     ③獲:婢。

     【譯文】 對于墨家的學說,深奧的就深入探求,淺近的就淺近研究,增加該增添的東西,删減該減少的東西。

    其次明察墨家學說之所以成立的根由、學說中的比附、學說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掌握墨家學說的精義要旨。

    進一步深察墨家聲教的端緒、借鑒名學的方法、證明它的終因,這樣,墨家學說的實情就能夠了解了。

    普通人的言詞雖然粗俗,但也是實情的論斷,人們從中還可以了解實情。

    那些因遭囚系而不想活了的人,人們從他的言詞中就不會了解實情了。

     聖人撫愛天下萬物,以仁為本卻沒有愛人利人的區别。

    愛人利人産生于思慮。

    過去的思慮,不是今日的思慮。

    過去的愛人,也不是今日的愛人。

    愛奴婢這種愛人的行為,産生于考慮奴婢的利益。

    考慮奴婢的利益,不是考慮奴仆的利益;但是,愛奴仆的愛人,也就是愛奴婢的愛人。

    如果去掉其所愛而能利于天下,那就不能不去掉了。

    從前講節用,不等于今日講節用。

    貴為天子,他利人并不比普通人利人更多。

    兩個兒子侍奉父母,一個遇到豐年,一個遇到荒年,他們對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