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非儒(下)——滿口仁義道德,不如日行一善

關燈
人臣就不忠,做兒子就不孝,事兄就不恭順,待人就不忠貞善良。

    遇事持後退不言的态度,到朝廷上看到有利自己的東西,唯恐說得比别人遲。

    君上如果說了于己無利的事,就高拱兩手,往下低頭看,像被飯噎住一樣,說:‘我未曾學過。

    ’雖然急于用他,而他卻遠遠地躲開了。

    ” 凡道術學業都統一于仁義,都是在大處說可以治理百姓,小處說可以任命為官,從遠處說可以遍施與天下,從近處說可以修養身心。

     不符合道義的地方就不停留,不符合常理的就不做,務求興天下之利,不管何種舉措,沒有利的就停止,這才是君子之道。

    而我所聽說的孔子的行為,則在根本上與此相反。

     【原文】 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

    公又複問,不對。

    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衆矣,俱以賢人也。

    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

    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

    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①。

    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②,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

    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

    今孔某深慮同③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

    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

    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④。

    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

    ”景公曰:“嗚乎!贶寡人者衆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

    ” 【注釋】 ①僇:通“戮”。

     ②教行下必于上:當作“教行于下必利上”。

     ③同:疑為“周”字之誤。

     ④非仁義之也:應作“非仁義之類也”。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為人怎樣?”晏子沒有回答。

    齊景公又問一次,還是沒有回答。

    景公說:“對我說起孔子的人很多,都以為他是賢人。

    今天我問你,你老不回答,為什麼啊?”晏子答道:“晏嬰不才,不足以認識賢人。

    雖然如此,但晏嬰聽說的所謂賢人,進了别國,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平息上下的怨恨。

    孔子到了楚國,已經知道了白公的陰謀,卻把石乞交給他。

    國君幾乎身亡,而白公也被殺了。

    晏嬰聽說賢人得到上面的任用,不會徒得虛名;擁有下面的民心,而不會去作亂。

    對君王說話必然是對百姓有利,教導下民必然對君上有利。

    所以言論明确而且容易知曉,行義可讓民衆知道,考慮計策可讓國君知道。

    今孔子精心計劃去奉承叛賊,竭盡心智以做不正當的事,鼓動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導臣子殺國君,這不是賢人的行為啊;進入别國,而與叛賊結交,不符合道義;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亂,這不是仁義的行為。

    避在别人背後策劃,避在别人背後說話,行義不讓民衆知曉,謀劃不讓君主知曉,我不知道孔子的行為和白公有何不同之處,所以沒有回答。

    ”景公說:“哎呀!向我進言的人很多,如果不是您,則我終身都不知道孔子和白公是一樣的啊!” 【原文】 孔某之齊見景公,景公說,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宗喪循哀①,不可使慈民;機②服勉容,不可使導衆。

    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衆;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③不能行其禮,積财不能贍其樂。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④民。

    其道不可以期⑤世,其學不可以導衆。

    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國先衆。

    ”公曰:“善。

    ”于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

    孔某乃恚,怒于景公與晏子,乃樹鸱夷子皮⑥于田常之門,告南郭惠子以所欲為。

    歸于魯,有頃,間齊将伐魯,告子貢曰:“賜乎!舉大事于今之時矣!”乃遣子貢之齊,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勸之伐吳,以教高、國、鮑、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亂。

    勸越伐吳,三年之内,齊、吳破國之難,伏屍以言術數⑦,孔某之誅也。

     【注釋】 ①宗:當作“崇”。

    循:當作“遂”。

     ②機服:當為“異服”。

     ③當年:壯年。

     ④遇:通“愚”。

     ⑤期:當作“示”。

     ⑥鸱夷子皮:即範蠡。

     ⑦言:為“意”字之誤,即“億”。

    術:通“率”。

     【譯文】 孔子到齊國拜見景公,景公很高興,想把尼溪封給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晏子。

    晏子說:“不行。

    儒家的人十分傲慢而且自以為是,不可以教導下民;喜歡音樂而使人倦于政務,不可以讓他們親自治民;主張有天命而懶于做事,不可以讓他們任官;崇辦喪事哀傷不止,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