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非命(下)——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關燈
小
中
大
其嘴唇利索,内心實在是想為了國家、邑裡、百姓的刑法政務。
”現在的王公大臣之所以要早上朝、晚退朝,聽獄治政,整日分配職事而不敢倦怠,是為什麼呢?答道:他認為努力必能把國家治理好,不努力國家就要混亂;努力必能使國家安甯,不努力國家就要危險,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卿大夫之所以用盡全身的力氣,竭盡全部智慧,于内治理官府,于外征收關市、山林、澤梁的稅賦以充實官府,而不敢倦怠,是為什麼呢?答道:他以為努力必能富貴,不努力就會貧賤;努力必能帶來榮耀,不努力就會招緻屈辱,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農夫之所以早出晚歸,努力從事耕種、植樹、種菜,多聚豆子和小米,而不敢倦怠,為什麼呢?答道:他以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會貧窮;努力必能吃飽,不努力就要挨餓,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婦人之所以早起夜睡,努力紡紗、績麻、織布,多多料理麻、絲、葛、苎麻,而不敢倦怠,為什麼呢?答道:她以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會貧窮;努力必能穿暖,不努力就會挨凍,所以不敢倦怠。
【原文】 今雖毋在乎王公大人,蒉若①信有命而緻行之,則必怠乎聽獄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農夫必怠乎耕稼樹藝矣,婦人必怠乎紡績織纴矣。
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夫怠乎耕稼樹藝,婦人怠乎紡績織纴,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
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②;下以持養百姓,百姓不利,必離散不可得用也。
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誅則不勝。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③,傾覆其社稷者,此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将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
曰: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
今之為仁義者,将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
【注釋】 ①蒉若:當為“藉若”,如果。
②使:當為“從”。
③共:當為“失”。
抎:抛棄,墜落。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若确信有天命,并如此去做,則必懶于聽獄治政,卿大夫必懶于治理官府,農夫必懶于耕田、植樹、種菜,婦人必懶于紡紗、績麻、織布。
王公大人懶于聽獄治政,卿大夫懶于治理官府,那麼我認為天下一定會混亂;農夫懶于耕田、植樹、種菜,婦人懶于紡紗、績麻、織布,那麼我認為天下衣食财物一定會不足。
如果以此來治理天下,向上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從;對下以此來養育百姓,百姓沒有得到利益,必定要離開不為所用。
這樣于内守國則不牢固,出去殺敵則不能取勝。
所以從前三代暴君如桀、纣、幽、厲之所以喪失國家、社稷傾覆,原因就是這個啊。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實希望為天下謀利,為天下除害,對于有天命的說法,就不能不努力批駁它。
說道:天命,是暴君所捏造、窮人所傳播的,不是仁人的話。
今天行仁義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細辨别而極力反對它,就是這個原因啊。
【解析】 此篇主要通過列舉三代聖王和三代暴王之所為,來批駁有“天命”的說法。
文中指出,三代聖王禹、湯、文、武在治理天下的時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實行“賞善罰暴”的政令,所以天下得到治理。
而三代暴王桀、纣、幽、厲,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不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沉迷于畋獵酒色,所做的都是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所以天下混亂,百姓困苦。
以此來看,社會和百姓都沒有發生變化,卻有治亂之别,正在于他們所施行的政令的差别,是主觀作為的不同,而不是命中注定。
最後,文中再次強調,如果認為有“天命”的存在,主觀的努力不能有任何的改變,那麼王公大人就會懈怠于政務,農夫就會懈怠于耕作,婦女就會懈怠于紡織,這樣,國家就會混亂,百姓就會挨餓受凍,所以對“天命”必須加以強烈批駁。
墨子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非命論,并主張強力從事的積極态度,以代替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觀。
墨子的非命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上自王公大臣卿大夫,下至村野農夫婦人,皆可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若一味信奉有命論,則民無溫飽、天下大亂。
總之,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主張人應該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現在的王公大臣之所以要早上朝、晚退朝,聽獄治政,整日分配職事而不敢倦怠,是為什麼呢?答道:他認為努力必能把國家治理好,不努力國家就要混亂;努力必能使國家安甯,不努力國家就要危險,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卿大夫之所以用盡全身的力氣,竭盡全部智慧,于内治理官府,于外征收關市、山林、澤梁的稅賦以充實官府,而不敢倦怠,是為什麼呢?答道:他以為努力必能富貴,不努力就會貧賤;努力必能帶來榮耀,不努力就會招緻屈辱,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農夫之所以早出晚歸,努力從事耕種、植樹、種菜,多聚豆子和小米,而不敢倦怠,為什麼呢?答道:他以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會貧窮;努力必能吃飽,不努力就要挨餓,所以不敢倦怠。
現在的婦人之所以早起夜睡,努力紡紗、績麻、織布,多多料理麻、絲、葛、苎麻,而不敢倦怠,為什麼呢?答道:她以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會貧窮;努力必能穿暖,不努力就會挨凍,所以不敢倦怠。
【原文】 今雖毋在乎王公大人,蒉若①信有命而緻行之,則必怠乎聽獄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農夫必怠乎耕稼樹藝矣,婦人必怠乎紡績織纴矣。
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夫怠乎耕稼樹藝,婦人怠乎紡績織纴,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
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②;下以持養百姓,百姓不利,必離散不可得用也。
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誅則不勝。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③,傾覆其社稷者,此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将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
曰: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
今之為仁義者,将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
【注釋】 ①蒉若:當為“藉若”,如果。
②使:當為“從”。
③共:當為“失”。
抎:抛棄,墜落。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若确信有天命,并如此去做,則必懶于聽獄治政,卿大夫必懶于治理官府,農夫必懶于耕田、植樹、種菜,婦人必懶于紡紗、績麻、織布。
王公大人懶于聽獄治政,卿大夫懶于治理官府,那麼我認為天下一定會混亂;農夫懶于耕田、植樹、種菜,婦人懶于紡紗、績麻、織布,那麼我認為天下衣食财物一定會不足。
如果以此來治理天下,向上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從;對下以此來養育百姓,百姓沒有得到利益,必定要離開不為所用。
這樣于内守國則不牢固,出去殺敵則不能取勝。
所以從前三代暴君如桀、纣、幽、厲之所以喪失國家、社稷傾覆,原因就是這個啊。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實希望為天下謀利,為天下除害,對于有天命的說法,就不能不努力批駁它。
說道:天命,是暴君所捏造、窮人所傳播的,不是仁人的話。
今天行仁義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細辨别而極力反對它,就是這個原因啊。
【解析】 此篇主要通過列舉三代聖王和三代暴王之所為,來批駁有“天命”的說法。
文中指出,三代聖王禹、湯、文、武在治理天下的時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實行“賞善罰暴”的政令,所以天下得到治理。
而三代暴王桀、纣、幽、厲,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不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沉迷于畋獵酒色,所做的都是滿足自己的享樂而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所以天下混亂,百姓困苦。
以此來看,社會和百姓都沒有發生變化,卻有治亂之别,正在于他們所施行的政令的差别,是主觀作為的不同,而不是命中注定。
最後,文中再次強調,如果認為有“天命”的存在,主觀的努力不能有任何的改變,那麼王公大人就會懈怠于政務,農夫就會懈怠于耕作,婦女就會懈怠于紡織,這樣,國家就會混亂,百姓就會挨餓受凍,所以對“天命”必須加以強烈批駁。
墨子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非命論,并主張強力從事的積極态度,以代替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觀。
墨子的非命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上自王公大臣卿大夫,下至村野農夫婦人,皆可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若一味信奉有命論,則民無溫飽、天下大亂。
總之,墨子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主張人應該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