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非命(上)——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①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于民間者衆。
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②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驵③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
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注釋】 ①為政:後當脫一“于”字。
②命:當為“力”。
③驵:通“阻”。
【譯文】 墨子說:“古時候治理國家的王公大臣,都想使國家富裕,人口衆多,法律政事得到治理。
然而結果卻是求富不得反而貧困,求人口衆多不得反而使人口減少,求治理不得反而得到混亂,從根本上失去了所想要的,而得到了所憎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墨子說過:“因為,雜處于民間主張有天命的人太多了。
”主張有天命的人說:“命裡注定富裕則富裕,命裡注定貧困則貧困;命裡注定人口衆多則人口衆多,命裡注定人口少則人口少;命裡注定治理得好則治理得好,命裡注定混亂則混亂;命裡注定長壽則長壽,命裡注定短命則短命,雖然使出很強的力氣,又有什麼用呢?”他們用這話對上遊說王公大臣,對下阻礙百姓從事生産,所以主張有天命的人是不仁義的。
對主張有天命的人的話,不能不明加辨析。
【原文】 然則明辨此之說,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①立儀。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②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③。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④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⑤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⑥嘗尚觀于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纣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
豈可謂有命哉! 【注釋】 ①“必”字前應有一“言”字。
②鈞:制陶用的轉輪。
③表:原則。
④原:推斷,考察。
⑤廢:通“發”。
⑥蓋:通“盍”,何不。
【譯文】 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這些話呢?墨子說道:“必須訂立言論準則。
”說話沒有準則,好比在陶輪之上放立測量時間的儀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的區别。
所以言論有三條标準。
哪三條标準呢?墨子說:“有考察本源的,有推斷原委的,有實踐應用的。
”如何考察本源呢?要向上追尋古時聖王的事迹。
如何推斷原委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所見所聞。
如何實踐應用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從中看看國家百姓的利益。
這就是言論的三條标準。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認為有天命。
為什麼不試着向上看看聖王的事迹呢?古時候,夏桀亂國,商湯接管國家并治理它;商纣亂國,周武王接管國家并治理它。
社會沒有改變,人民沒有變化,桀纣時則天下混亂,湯武時則天下得到治理,這難道能說它是有天命的嗎? 【原文】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先王之書,所以出①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
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設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 是故子墨子言曰:吾當未鹽②數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大方③論數,而五者④是也。
今雖毋求執有命者之言,不必得,不亦可錯⑤乎? 【注釋】 ①出:疑為“士”,通“事”,治理。
②鹽:為“盡”之誤。
③大方:大類。
④五者:當為“三者”,即先王之憲、之刑、之誓。
⑤錯:放棄。
【譯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人認為是有天命的。
那何不向上看看先代君王的書呢?先代君王的書籍中,能夠用來治理國家、向百姓頒布的,是憲法。
先代君王的憲法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能夠用來治理政務和斷案的,是刑法。
先王的刑法中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能夠用來整治軍隊、指揮官兵的,是誓言。
先代君王的誓言裡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 所以墨子說:我還沒有完全統計天下的好書,也不可能統計完,大概說來,就
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于民間者衆。
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衆則衆,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②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驵③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
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注釋】 ①為政:後當脫一“于”字。
②命:當為“力”。
③驵:通“阻”。
【譯文】 墨子說:“古時候治理國家的王公大臣,都想使國家富裕,人口衆多,法律政事得到治理。
然而結果卻是求富不得反而貧困,求人口衆多不得反而使人口減少,求治理不得反而得到混亂,從根本上失去了所想要的,而得到了所憎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墨子說過:“因為,雜處于民間主張有天命的人太多了。
”主張有天命的人說:“命裡注定富裕則富裕,命裡注定貧困則貧困;命裡注定人口衆多則人口衆多,命裡注定人口少則人口少;命裡注定治理得好則治理得好,命裡注定混亂則混亂;命裡注定長壽則長壽,命裡注定短命則短命,雖然使出很強的力氣,又有什麼用呢?”他們用這話對上遊說王公大臣,對下阻礙百姓從事生産,所以主張有天命的人是不仁義的。
對主張有天命的人的話,不能不明加辨析。
【原文】 然則明辨此之說,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①立儀。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②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③。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④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⑤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⑥嘗尚觀于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纣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
豈可謂有命哉! 【注釋】 ①“必”字前應有一“言”字。
②鈞:制陶用的轉輪。
③表:原則。
④原:推斷,考察。
⑤廢:通“發”。
⑥蓋:通“盍”,何不。
【譯文】 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這些話呢?墨子說道:“必須訂立言論準則。
”說話沒有準則,好比在陶輪之上放立測量時間的儀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的區别。
所以言論有三條标準。
哪三條标準呢?墨子說:“有考察本源的,有推斷原委的,有實踐應用的。
”如何考察本源呢?要向上追尋古時聖王的事迹。
如何推斷原委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所見所聞。
如何實踐應用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從中看看國家百姓的利益。
這就是言論的三條标準。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認為有天命。
為什麼不試着向上看看聖王的事迹呢?古時候,夏桀亂國,商湯接管國家并治理它;商纣亂國,周武王接管國家并治理它。
社會沒有改變,人民沒有變化,桀纣時則天下混亂,湯武時則天下得到治理,這難道能說它是有天命的嗎? 【原文】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先王之書,所以出①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
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設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 是故子墨子言曰:吾當未鹽②數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大方③論數,而五者④是也。
今雖毋求執有命者之言,不必得,不亦可錯⑤乎? 【注釋】 ①出:疑為“士”,通“事”,治理。
②鹽:為“盡”之誤。
③大方:大類。
④五者:當為“三者”,即先王之憲、之刑、之誓。
⑤錯:放棄。
【譯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人認為是有天命的。
那何不向上看看先代君王的書呢?先代君王的書籍中,能夠用來治理國家、向百姓頒布的,是憲法。
先代君王的憲法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能夠用來治理政務和斷案的,是刑法。
先王的刑法中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能夠用來整治軍隊、指揮官兵的,是誓言。
先代君王的誓言裡曾說過“福不是請求來的,禍是不可避免的;恭敬沒有好處,兇暴沒有壞處”這樣的話嗎? 所以墨子說:我還沒有完全統計天下的好書,也不可能統計完,大概說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