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非樂(上)——凡事應該利國利民,樂之為物,而不可不禁而止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①,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②奪民衣食之财,仁者弗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镂、華文章③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④。
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注釋】 ①仁之事者:當為“仁者之事”。
②虧:損害。
③華:為衍字。
文章: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
④邃野:深居。
野:通“宇”。
【譯文】 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追求興盛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想要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就做,不利于人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人考慮,并不是為了眼睛看了覺得好看,耳朵聽了覺得好聽,嘴巴嘗了覺得好吃,身體感到安适,如果讓這些享受來掠取民衆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對從事音樂活動,并不是認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的聲音不好聽,并不是以為雕刻、紋飾的色彩不美麗,并不是以為煎炙的豢養的牛豬等的味道不鮮美,并不是以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居中不舒适。
即使身體知道舒适,嘴巴知道鮮美,眼睛知道美麗,耳朵知道好聽,但這向上考察,不符合聖王的要求;向下考慮,不符合百姓的利益。
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不對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①潦水,折壤坦②而為之也,将必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
古者聖王,亦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舟車。
既以成矣,曰:“吾将惡許③用之?”曰:“舟用之水,車用之陸,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故萬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然則樂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
然則當用樂器,譬之若聖王之為舟車也,即我弗敢非也。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然即當④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⑤,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
意舍此,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
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天下之亂也,将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注釋】 ①直:隻是。
掊(póu):聚斂。
②折壤坦:疑為“拆壤垣”。
③惡許:何所。
④然即:然則。
當:通“嘗”。
⑤幹戚:指兵器。
幹:盾。
戚:似斧形兵器。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制造樂器,把它作為治理國家的大事,并不是像取點路上的積水、拆毀土牆那麼簡單,而必定要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用以制造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等樂器。
古時的聖王也曾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造成船和車,制成之後,說:我将在哪裡使用它們呢?說:“船用于水上,車用于地上,君子可以休息雙腳,百姓可以休息肩和背。
”所以百姓都拿出錢财來做這些事,并不敢因此而怨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反過來也符合民衆的利益。
然而樂器要是也像這樣反過來符合民衆的利益,我則不敢反對。
如果使用樂器像聖王造船和車那樣,我也不敢反對。
百姓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
這三樣是百姓的最大憂患。
那麼試着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打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舞動兵器,百姓的衣食财物就能得到解決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
撇開這點不談,現在大國攻擊小國,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強壯的擄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奸詐的欺騙愚笨的,高貴的鄙視低賤的,外寇内亂盜賊共同蜂起而不能禁止。
那麼試着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打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舞動兵器,天下的紛亂将會得到治理嗎?我以為未必是這樣的。
所以墨子說:“如果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制作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等樂器,以求有利于天下,除去天下的禍害,那是于事無補的。
”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不對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台厚榭之上而視之,鐘猶是延鼎①也。
弗撞擊,将何樂得焉哉?其說将必撞擊之。
惟勿②撞擊,将必不使老與者。
老與遲者,耳目不聰
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②奪民衣食之财,仁者弗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镂、華文章③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④。
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注釋】 ①仁之事者:當為“仁者之事”。
②虧:損害。
③華:為衍字。
文章:錯綜華美的色彩或花紋。
④邃野:深居。
野:通“宇”。
【譯文】 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追求興盛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想要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就做,不利于人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人考慮,并不是為了眼睛看了覺得好看,耳朵聽了覺得好聽,嘴巴嘗了覺得好吃,身體感到安适,如果讓這些享受來掠取民衆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對從事音樂活動,并不是認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的聲音不好聽,并不是以為雕刻、紋飾的色彩不美麗,并不是以為煎炙的豢養的牛豬等的味道不鮮美,并不是以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居中不舒适。
即使身體知道舒适,嘴巴知道鮮美,眼睛知道美麗,耳朵知道好聽,但這向上考察,不符合聖王的要求;向下考慮,不符合百姓的利益。
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不對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①潦水,折壤坦②而為之也,将必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
古者聖王,亦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舟車。
既以成矣,曰:“吾将惡許③用之?”曰:“舟用之水,車用之陸,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故萬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然則樂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
然則當用樂器,譬之若聖王之為舟車也,即我弗敢非也。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然即當④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⑤,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
意舍此,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
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幹戚,天下之亂也,将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 【注釋】 ①直:隻是。
掊(póu):聚斂。
②折壤坦:疑為“拆壤垣”。
③惡許:何所。
④然即:然則。
當:通“嘗”。
⑤幹戚:指兵器。
幹:盾。
戚:似斧形兵器。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制造樂器,把它作為治理國家的大事,并不是像取點路上的積水、拆毀土牆那麼簡單,而必定要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用以制造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等樂器。
古時的聖王也曾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造成船和車,制成之後,說:我将在哪裡使用它們呢?說:“船用于水上,車用于地上,君子可以休息雙腳,百姓可以休息肩和背。
”所以百姓都拿出錢财來做這些事,并不敢因此而怨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反過來也符合民衆的利益。
然而樂器要是也像這樣反過來符合民衆的利益,我則不敢反對。
如果使用樂器像聖王造船和車那樣,我也不敢反對。
百姓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
這三樣是百姓的最大憂患。
那麼試着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打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舞動兵器,百姓的衣食财物就能得到解決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
撇開這點不談,現在大國攻擊小國,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強壯的擄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奸詐的欺騙愚笨的,高貴的鄙視低賤的,外寇内亂盜賊共同蜂起而不能禁止。
那麼試着為他們撞擊巨鐘,敲打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舞動兵器,天下的紛亂将會得到治理嗎?我以為未必是這樣的。
所以墨子說:“如果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制作大鐘、鳴鼓、琴瑟、竽笙等樂器,以求有利于天下,除去天下的禍害,那是于事無補的。
”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不對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台厚榭之上而視之,鐘猶是延鼎①也。
弗撞擊,将何樂得焉哉?其說将必撞擊之。
惟勿②撞擊,将必不使老與者。
老與遲者,耳目不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