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志(中)——追求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行義便會符合天志
關燈
小
中
大
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
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
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
”不止此而已,書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将何以為?将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
”《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
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②而已。
【注釋】 ①詐:當為“知”。
②留:為“知”字之誤。
【譯文】 愛人利人,順從天意,而得到上天賞賜的是誰呢?回答說:像從前三代的聖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就是。
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又做了些什麼呢?回答說:實行“兼”,不實行“别”。
所謂兼,即處在大國地位不攻打小國,處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擾小家族,強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負人少的,狡詐的不算計愚笨的,尊貴的不傲視卑賤的。
觀察他們的行事,對上有利于天,于中有利于鬼神,對下有利于人。
這三者都有利了,就沒有什麼得不到利益的了,這就是有功德于天。
人們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來加到他們身上,說:“這就是仁,這就是義,是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賞賜的人。
”不僅僅是這樣,還把他們的事迹寫于簡帛,刻上金石,雕于盤盂,傳給後世子孫。
說:這是為什麼呢?想要用來銘記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
《皇矣》中說道:“天帝告訴文王,我思念那些明德之人,他不說大話來表現自己,不因做了諸夏之長就變更規則。
他不識不知,隻是遵循天帝的法則。
”天帝贊賞文王順從法則,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賞賜給他,讓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好名聲至今流傳不息。
所以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就已經可以得知了。
【原文】 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者是也。
桀、纣、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别”,不從事“兼”。
别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
聚斂天下之醜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
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
”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将何以為?”将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
《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①,不肯事上帝,棄厥②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
’無廖亻鼻務天下③,天亦縱棄纣而不葆。
”察天以縱棄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
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
【注釋】 ①越厥:發語詞,無實義。
夷居:傲慢不恭。
②厥:他的。
③廖:當為“缪”,糾正。
亻鼻(fěi)務:當作“罪曆”。
【譯文】 那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又是誰呢?回答說:如從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王、厲王就是。
桀、纣、幽王、厲王做了些什麼呢?回答說:他們從事“别”,不從事“兼”。
所謂别,即處于大國地位的攻打小國,處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擾小家族,強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尊貴的傲視卑賤的。
看看他們所做的事情,對上不利于天,對中不利于鬼神,對下不利于百姓,這三者得不到利益就沒有得到利益的了,這就是禍害于天。
人們把天下的醜名都加到他們頭上,說:“這是不仁,這是不義,是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得到上天懲罰的人。
”不僅如此,還将這些事迹寫在簡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盤盂上,傳給後世的子孫。
說:“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使人們記住這些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
《大誓》中說道:“纣王傲慢不恭,不肯奉事上帝,遺棄他的祖先與天地神祇不去祭祀,竟說:‘我有天命保佑。
’不努力從事政務,天帝也抛
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
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
”不止此而已,書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将何以為?将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
”《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
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②而已。
【注釋】 ①詐:當為“知”。
②留:為“知”字之誤。
【譯文】 愛人利人,順從天意,而得到上天賞賜的是誰呢?回答說:像從前三代的聖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就是。
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又做了些什麼呢?回答說:實行“兼”,不實行“别”。
所謂兼,即處在大國地位不攻打小國,處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擾小家族,強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負人少的,狡詐的不算計愚笨的,尊貴的不傲視卑賤的。
觀察他們的行事,對上有利于天,于中有利于鬼神,對下有利于人。
這三者都有利了,就沒有什麼得不到利益的了,這就是有功德于天。
人們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來加到他們身上,說:“這就是仁,這就是義,是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賞賜的人。
”不僅僅是這樣,還把他們的事迹寫于簡帛,刻上金石,雕于盤盂,傳給後世子孫。
說:這是為什麼呢?想要用來銘記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人。
《皇矣》中說道:“天帝告訴文王,我思念那些明德之人,他不說大話來表現自己,不因做了諸夏之長就變更規則。
他不識不知,隻是遵循天帝的法則。
”天帝贊賞文王順從法則,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賞賜給他,讓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好名聲至今流傳不息。
所以愛人利人,順從天意,從而得到上天賞賜的,就已經可以得知了。
【原文】 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者是也。
桀、纣、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别”,不從事“兼”。
别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
聚斂天下之醜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
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
”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将何以為?”将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
《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①,不肯事上帝,棄厥②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
’無廖亻鼻務天下③,天亦縱棄纣而不葆。
”察天以縱棄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
故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既可得而知也。
【注釋】 ①越厥:發語詞,無實義。
夷居:傲慢不恭。
②厥:他的。
③廖:當為“缪”,糾正。
亻鼻(fěi)務:當作“罪曆”。
【譯文】 那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又是誰呢?回答說:如從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王、厲王就是。
桀、纣、幽王、厲王做了些什麼呢?回答說:他們從事“别”,不從事“兼”。
所謂别,即處于大國地位的攻打小國,處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擾小家族,強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尊貴的傲視卑賤的。
看看他們所做的事情,對上不利于天,對中不利于鬼神,對下不利于百姓,這三者得不到利益就沒有得到利益的了,這就是禍害于天。
人們把天下的醜名都加到他們頭上,說:“這是不仁,這是不義,是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得到上天懲罰的人。
”不僅如此,還将這些事迹寫在簡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盤盂上,傳給後世的子孫。
說:“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使人們記住這些憎恨人、殘害人,違反天意,從而得到上天懲罰的人。
《大誓》中說道:“纣王傲慢不恭,不肯奉事上帝,遺棄他的祖先與天地神祇不去祭祀,竟說:‘我有天命保佑。
’不努力從事政務,天帝也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