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志(中)——追求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行義便會符合天志

關燈
食饑息勞,持養其萬民,則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順天之意,奉而光⑤施之天下,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甯無憂。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 【注釋】 ①強之暴寡:按前文應為“強之劫弱,衆之暴寡”。

     ②營:當為“勞”。

     ③撓:當為“接”。

     ④冤:當為“怨”。

     ⑤光:通“廣”。

     【譯文】 既然認為天意不可不順從,那麼天希望什麼又憎惡什麼呢?墨子說:“上天的意願,不希望大國攻打小國,大家族侵擾小家族。

    強大的侵暴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狡詐的算計愚笨的,尊貴的傲視卑賤的,這是上天所不希望的。

    不僅僅是這些而已,是上天希望人們有力氣的要相互幫助,有道義的要相互教導,有财物的要相互分配;又希望居上位的努力聽政治事,居下位的努力工作。

    ”居上位的努力聽政治事,那麼國家就得到治理了;居下位的努力工作,那麼财用就充足了。

    假若國家和家族都治理好了,财用也充足了,那麼在内有能力幹幹淨淨地準備酒食祭品,用來祭祀上天鬼神;在外就能夠用環璧珠玉聘問交接四方鄰國。

    諸侯間的仇怨就不會興起,邊境上的兵争也不會産生了。

    在内有能力讓挨餓的吃飽、辛勞者得以休息,來保養百姓,那麼君臣上下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兄弟之間就會相互慈愛孝順。

    所以明白并順從上天的意願,奉行而推行于天下,那麼刑事和政治就會得到治理,百姓就會和睦,财用就會充足。

    百姓都得到暖衣飽食,于是安甯無憂。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君子們,如果心中确實想要遵行聖王之道,為百姓謀利,考察仁義的根本,那麼天意不可不順從。

    ” 【原文】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辟①之無以異乎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國君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夫豈欲其臣國、萬民之相為不利哉!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攻小家,欲以此求賞譽,終不可得,誅罰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将無已異此。

    今若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都則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祿于天,福祿終不得,而禍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為人之所欲,而為人之所不欲矣。

    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疾病禍祟也。

    若己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萬民以從事乎禍祟之中也。

    故古者聖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②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五谷孰③,六畜遂,疾災、戾疫、兇饑則不至。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意不可不慎也。

    ” 【注釋】 ①辟:通“譬”。

     ②辟:通“避”。

     ③孰:通“熟”。

     【譯文】 而且天子擁有天下,就好像國君、諸侯擁有整個國家一樣沒有分别。

    現在國君、諸侯擁有整個國家,難道希望他的百姓互為不利之事嗎?現在如果居于大國地位就去攻打小國,居于大家族地位就去攻打小家族,想借此求取賞賜和贊譽,終究是得不到的,而誅戮懲罰必然降臨。

    而上天之擁有天下,與此也沒有區别。

    現在如果居于大國地位的就攻打小國,居于大城市地位的就攻打小城市,想以此向上天求取福祿,福祿終究是得不到的,而禍殃必然降臨。

    既然如此,如果人不去做上天所希望的事,而去做上天所不希望的事,那麼天也将不會做人所希望的事,而會做人所不希望的事。

    人所不希望的是什麼呢?是疾病和災禍。

    如果自己不做上天所希望的,而做上天所不希望的,這是率領天下的百姓去做帶來災禍的事。

    所以古時的聖王,明白地知道上天、鬼神所會降福的事,而避免做上天、鬼神所憎惡的事,以追求興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

    所以是天安排寒暑合節,四時調順,陰陽雨露合乎時令,五谷按時成熟,六畜順利成長,而疾病災禍瘟疫兇饑卻不會到來。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君子們,如果心中确實想要遵行聖王之道,為百姓謀利,考察仁義的根本,那麼天意不可不順從。

    ”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