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志(上)——順從天意的,就是仁義政治;違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

關燈
相殺,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也。

     【注釋】 ①明:成。

     ②邑人:指全天下的人。

     【譯文】 既然如此,那麼怎麼知道上天是愛護天下的百姓的呢?因為上天能讓百姓全都成長。

    怎麼知道上天能讓百姓全都成長呢?因為上天擁有全天下的人。

    怎麼知道上天擁有全天下的人呢?因為上天供給全天下人食物。

    怎麼知道上天供給全天下人食物呢?因為四海之内,凡是吃五谷的人,無不喂牛羊,養豬狗,幹幹淨淨地預備酒食祭品,用來祭祀上天鬼神。

    上天擁有天下百姓,怎麼會不喜愛他們呢?而且我曾說過,殺了一個無辜的人,必遭到一樁災禍。

    殺無辜之人的是誰呢?是人。

    給這人災禍的是誰呢?是天。

    如果認為上天不愛天下的百姓,那麼為什麼人與人相互殘殺,上天就要降給他災禍呢?這是我之所以知道上天愛護天下百姓的原因。

     【原文】 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然義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

    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聖王。

    力政者則與此異,言非此,行反此,猶倖①馳也。

    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

    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三不利無所利,故舉天下惡名加之,謂之暴王。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

    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②,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

    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 【注釋】 ①倖:為“偝”字之誤,同“背”。

     ②列士:指有名望的人。

     【譯文】 順從天意的,就是仁義政治;違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

    那麼義政應怎麼做呢?墨子說:“居于大國地位的不攻打小國,居于大家族地位的不掠奪小家族,強者不強迫弱者,富貴的不傲視貧賤的,狡詐的不欺壓愚笨的。

    這就必然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

    做到這三利,就會無所不利。

    所以将天下最好的名聲加給他,稱他們為聖王。

    而力政則與此不同:他們言論不是這樣,行動與這相反,猶如背道而馳。

    居于大國地位的攻伐小國,居于大家族地位的掠奪小家族,強者強迫弱者,富貴的傲視貧賤的,狡詐的欺壓愚笨的。

    這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這三者都不利,就沒有什麼可利的了。

    所以将天下最壞的名聲加給他,稱之為暴王。

    ” 墨子說:“我們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像制造車輪的有了圓規,木匠有了方尺。

    制造車輪的和木匠拿着他們的規和尺來量度天下的方和圓,說:‘符合二者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

    ’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的書籍,多得不可勝數,言語多得不能盡數記載,對上遊說諸侯,對下遊說有名望之士,但他們對于仁義,卻是相差很遠。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回答說:我得到天下的聖明的法則來衡量他們的言論。

    ” 【解析】 《天志》分為上、中、下三篇,此為上篇。

     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

    墨子提出一個存在于天子之上的“天”,正是為了以“天”的意志來表明自己的主張。

    他強調“天”是比天子更尊貴和有智慧的,因此天的意志是天子和天下所有人必須遵循的。

    并指出,順應上天的意志就會得到上天的獎賞,違背上天的意志就會遭受上天的懲罰,天下所有人的所有行為都不能隐瞞于上天,所謂“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所以必須按上天的意志行事。

     在墨子看來,天志的具體内容概括地說就是“天欲義而惡不義”。

    天下人都是上天之百姓,上天兼愛他們,所以希望百姓“交相利”,因此統治者隻有愛民利民,才能如古代聖王一樣得到上天的獎賞和百姓的贊譽,否則就會因為殘害百姓而像古代暴虐的君王一樣得到上天的懲罰。

     其實,所謂天志,實即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當時統治者進行鬥争的一種武器。

    墨子提出天有意志的說法,無疑是唯心的,但他所提倡的内容,不乏值得肯定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