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節用(中)——要稱霸天下就要盡力地做愛民利民的事情

關燈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餍①,殁世而不卷②。

    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 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③,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

    ”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聖王弗為。

     【注釋】 ①餍:通“厭”。

     ②卷:當為“倦”。

     ③鞼(guì)匏(páo):制皮革的工匠。

     【譯文】 墨子說道:“古代的賢明的君王聖人,能夠一統天下、匡正諸侯的原因,是他們确實盡心愛護百姓,給百姓的利益确實豐厚,忠信結合,使百姓能看到利益。

    所以百姓對君王終身都不厭棄,畢生都不倦怠。

    古代賢明的君王聖人能統一天下、匡正諸侯的原因,即在于此。

    ” 因此,古代聖王定下節約用度的法則是:“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輪車的、制皮革的、燒陶器的、鑄金屬的、做木器的,讓各人都從事自己所擅長的技藝。

    ”又說:“隻要足以供給民用,就停止。

    ”其他各種隻增加費用而不能更有利于民用的事情,聖明的君王是不做的。

     【原文】 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

    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緻遠國珍怪異物。

    ”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逮至其厚愛①,黍稷不二,羹胾②不重,飯于土塯③,啜于土形④,鬥以酌。

    俯仰周旋⑤,威儀之禮,聖王弗為。

     古者聖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⑥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绤⑦之衣,輕且凊,則止。

    ”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聖王弗為。

     【注釋】 ①愛:當為“受”。

     ②胾(zì):大塊的肉。

     ③土塯(liù):盛飯的瓦器。

     ④土形:即“土鉶”,盛湯的器具。

     ⑤俯仰周旋:指古代行禮是彎腰起身進退揖讓的動作。

     ⑥绀(gàn):微紅帶深青色。

    緅(zōu):青赤色。

     ⑦絺绤(chīxì):葛布的統稱。

    絺:細葛布。

    绤:粗葛布。

     【譯文】 古代聖王制定飲食的法則是:“隻要能夠充饑補氣、強壯四肢、耳聰目明就行了。

    不追求五味的調和與氣味芳香,不追求遙遠國家的珍貴奇怪的食物。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時堯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撫到交阯,北面降服到幽都,東面直到日出日落的地方,沒有誰敢不歸服的。

    但說到他最大的享受,黍和稷隻吃一種,肉食不會重複,用瓦器盛飯,用瓦盆盛湯,用木勺飲酒,對彎腰起身進退揖讓等禮儀,聖王是不去做的。

     古代聖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則是:“冬天穿天青色的衣服,輕便而又暖和;夏天穿細葛布或粗葛布的衣服,輕便而又涼爽,這樣就可以了。

    其他各種隻增加費用而不能更有利于民用的事情,聖明的君王是不去做的。

    ” 【原文】 古者聖人為猛禽狡獸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

    日帶劍,為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

    甲為衣,則輕且利,動則兵①且從,此甲之利也。

    車為服重緻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此車之利也。

    古者聖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②,于是利③為舟楫,足以将之,則止。

    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古者聖王制為節葬之法,曰:“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