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節用(中)——要稱霸天下就要盡力地做愛民利民的事情
關燈
小
中
大
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發洩,則止。
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
”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④穴而處焉。
聖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
然則為宮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⑤潔,可以祭祀,宮牆足以為男女之别,則止。
”諸加費不加民利者,聖王弗為。
【注釋】 ①兵:為“弁(biàn)”字之誤,通“便”,便利。
②濟:渡。
③利:當為“制”。
④堀:通“掘”。
⑤蠲:通“涓”,清潔,幹淨。
【譯文】 古代的聖人因為兇猛的鳥獸傷害百姓,所以教百姓制作兵器,每天帶着劍行走。
用劍直刺就能刺入,用劍劈砍則能砍斷,劍被别的器械擊中了也不會折斷,這就是劍的好處。
铠甲穿在身上,輕巧便利,行動時方便自如,這就是甲衣的好處。
車子載得重行得遠,乘坐它很安全,拉動它也便利,安穩而不會傷人,便利而能迅速到達,這就是車子的好處。
古代聖王因為大河寬谷不能渡過,于是制造船和槳,足以渡河就可以了。
即使王公貴族諸侯來了,船和槳也不加更換,劃船的人也不加修飾,這就是船的好處。
古代聖王制定節葬的法則是:“衣服三件,足夠使死者肉體朽爛在裡面;棺木三寸厚,足夠使死者屍骨朽爛在裡面。
掘墓穴,深度不到達地泉,又不緻使腐氣散發到地面上,就可以停止了。
死者被安葬以後,生者就不要長久服喪哀悼。
” 古代人類産生之初,還沒有房屋的時候,就靠近山丘挖洞穴而居住。
聖王認為挖的洞穴雖然冬天可以避風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濕,上面熱氣蒸發,恐怕傷害百姓的身體,于是建造房屋來保護他們。
既然如此,那麼建造宮室的法則應該怎樣呢?墨子說道:“房屋四壁可以抵禦風寒,屋頂可以防禦雪霜雨露,屋裡幹淨整潔,可供祭祀,壁牆足以使男女分開生活,就可以停止了。
”其他各種隻增加費用而不能更有利于民用的事情,聖明的君王是不去做的。
【解析】 此篇主旨與前篇相近,論述的仍是要節約用度的道理,但篇幅相對較短,論述較為簡略。
首段總論聖明的君王要稱霸天下就要盡力地做愛民利民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段分别從器用、飲食、衣服、舟車、喪葬和宮室幾個方面來論述,提出器皿可以使用,飲食可以充饑,衣服可以暖身,舟車可以載物,棺椁可以用到屍骨腐爛,宮室可以區别男女,這樣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用以裝飾的額外花費都是對增加百姓的利益沒有好處的,因而是聖明的君王所不為的。
此篇中隻描述了古代聖王的種種做法,沒有論及墨子所在時代的君王的做法,但墨子無疑認為當世的統治者隻有仿效先王的做法,才能稱王于天下,使百姓終身追随而不感到厭倦。
墨子“節用利民”的思想,不僅是對當時統治者生活奢侈腐化的狀況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也體現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擔憂,更表現出了一種說到做到、知行合一的實踐勇氣。
吸收墨子“節用利民”思想精華,對于推進新時期作風建設,努力取得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新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例如,墨子提出,統治者的鋪張浪費會嚴重威脅到普通民衆的生存,必将導緻國家發展失衡;以是否有利于民衆為衡量“節用”的評價标準;把生态和諧理念貫穿其中,從吃、穿、用等多個方面細化“節用”行為。
以上這些都對新時期深入推進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
”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④穴而處焉。
聖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避風寒;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
然則為宮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⑤潔,可以祭祀,宮牆足以為男女之别,則止。
”諸加費不加民利者,聖王弗為。
【注釋】 ①兵:為“弁(biàn)”字之誤,通“便”,便利。
②濟:渡。
③利:當為“制”。
④堀:通“掘”。
⑤蠲:通“涓”,清潔,幹淨。
【譯文】 古代的聖人因為兇猛的鳥獸傷害百姓,所以教百姓制作兵器,每天帶着劍行走。
用劍直刺就能刺入,用劍劈砍則能砍斷,劍被别的器械擊中了也不會折斷,這就是劍的好處。
铠甲穿在身上,輕巧便利,行動時方便自如,這就是甲衣的好處。
車子載得重行得遠,乘坐它很安全,拉動它也便利,安穩而不會傷人,便利而能迅速到達,這就是車子的好處。
古代聖王因為大河寬谷不能渡過,于是制造船和槳,足以渡河就可以了。
即使王公貴族諸侯來了,船和槳也不加更換,劃船的人也不加修飾,這就是船的好處。
古代聖王制定節葬的法則是:“衣服三件,足夠使死者肉體朽爛在裡面;棺木三寸厚,足夠使死者屍骨朽爛在裡面。
掘墓穴,深度不到達地泉,又不緻使腐氣散發到地面上,就可以停止了。
死者被安葬以後,生者就不要長久服喪哀悼。
” 古代人類産生之初,還沒有房屋的時候,就靠近山丘挖洞穴而居住。
聖王認為挖的洞穴雖然冬天可以避風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濕,上面熱氣蒸發,恐怕傷害百姓的身體,于是建造房屋來保護他們。
既然如此,那麼建造宮室的法則應該怎樣呢?墨子說道:“房屋四壁可以抵禦風寒,屋頂可以防禦雪霜雨露,屋裡幹淨整潔,可供祭祀,壁牆足以使男女分開生活,就可以停止了。
”其他各種隻增加費用而不能更有利于民用的事情,聖明的君王是不去做的。
【解析】 此篇主旨與前篇相近,論述的仍是要節約用度的道理,但篇幅相對較短,論述較為簡略。
首段總論聖明的君王要稱霸天下就要盡力地做愛民利民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段分别從器用、飲食、衣服、舟車、喪葬和宮室幾個方面來論述,提出器皿可以使用,飲食可以充饑,衣服可以暖身,舟車可以載物,棺椁可以用到屍骨腐爛,宮室可以區别男女,這樣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用以裝飾的額外花費都是對增加百姓的利益沒有好處的,因而是聖明的君王所不為的。
此篇中隻描述了古代聖王的種種做法,沒有論及墨子所在時代的君王的做法,但墨子無疑認為當世的統治者隻有仿效先王的做法,才能稱王于天下,使百姓終身追随而不感到厭倦。
墨子“節用利民”的思想,不僅是對當時統治者生活奢侈腐化的狀況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也體現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擔憂,更表現出了一種說到做到、知行合一的實踐勇氣。
吸收墨子“節用利民”思想精華,對于推進新時期作風建設,努力取得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新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例如,墨子提出,統治者的鋪張浪費會嚴重威脅到普通民衆的生存,必将導緻國家發展失衡;以是否有利于民衆為衡量“節用”的評價标準;把生态和諧理念貫穿其中,從吃、穿、用等多個方面細化“節用”行為。
以上這些都對新時期深入推進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