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非攻(下)——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必須加以非難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
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間西北之隅。
’湯奉桀衆以克有,屬諸侯于薄,薦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
則此湯之所以誅桀也。
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時。
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遷止,婦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為男,天雨肉,棘生乎國道,王兄⑩自縱也。
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泰颠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
武王踐功,夢見三神曰:‘予既沉漬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賜武王黃鳥之旗。
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纣先王,通維?四夷,而天下莫不賓。
焉襲湯之緒,此即武王之所以誅纣也。
若以此三聖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
” 【注釋】 ①遝:通“逮”。
②殛(jí):殺死。
③“乃命”後疑脫“禹于”二字。
④誘祗:當為“勃振”字之誤。
⑤瑾、侍:分别為“謹”“持”字之誤。
⑥搤(è):同“扼”。
祥:為“将”字之誤。
⑦幾:微。
⑧焉:乃。
磨:為“磿(lì)”字之誤,劃分,區分。
⑨牿:通“酷”。
⑩兄:通“況”。
?來:為“赉”之假借字,賞賜。
?維:通“于”。
【譯文】 現在那些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用以非難墨子說:“你認為攻戰為不義,難道那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大禹征讨有苗氏,湯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這些人都被立為聖王,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您沒有搞清我說的是哪一類戰争,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他們的讨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從前三苗大亂,上天下命誅殺他。
太陽為妖在晚上出來,連下了三天血雨,龍在祖廟裡出現,狗在集市上吠叫,夏天水結冰,土地開裂而下及泉水,五谷不能成熟,百姓于是大為震驚。
古帝高陽于是在玄宮向禹授命,大禹親自拿着天賜的玉符,去征讨有苗。
這時雷電大震,有一位人面鳥身的神,恭謹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領,苗軍大亂,後來就衰落了。
大禹征服了三苗之後,于是就劃分山川,區分了事物的上下,節制四方,神民和順,天下安定。
這就是大禹要征讨有苗的原因。
等到夏王桀的時候,上天降下嚴命,日月失時,寒暑無節,五谷枯死,國都有鬼叫,鶴鳴十餘個晚上。
天就在镳宮命令湯:‘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夏德大亂,我已在天上把他的命運終斷,你前去誅滅他,一定讓你取得勝利。
’于是湯才敢奉命率領他的部隊,向夏邊境進軍。
天帝派神暗中毀掉夏的城池。
不多久,有位神人來通告說:‘夏德大亂,去攻打他,我一定讓你取得成功。
我既已受命于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降下大火。
’湯接受夏桀倒戈的軍隊而戰勝了夏,在薄地會合諸侯,宣布上天的命令,通告天下,而天下諸侯沒有敢不歸附的。
這就是湯誅滅夏的原因。
等到商王纣時,上天因為他德行敗壞,不按時祭祀。
連續十天夜裡出太陽,在薄地下土雨,九鼎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女妖在夜晚出現,有鬼在晚上哀歎,有女子變成男人,天下了一場肉雨,國都大道上生了荊棘,而纣王也更加放縱自己了。
有隻赤鳥口中銜玉,降落在周的岐山社廟上,玉上寫道:‘上天授命周文王,讨伐殷邦,占領他的國家。
’賢臣泰颠來投奔幫助,黃河中浮出圖箓,地下冒出乘黃神馬。
周武王即位時,夢見三位神人對他說:‘我已經使殷纣沉湎在酒色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讓你成功。
’于是武王去攻打狂妄的纣,滅商興周。
上天賜給武王黃鳥之旗。
武王打敗了殷商之後,完成了上天的授命,命令諸侯分祭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達四方,而天下沒有不歸附的,于是繼承了湯的功業。
這即是武王伐纣的原因。
如果從這三位聖王來看,戰争不應該稱作‘攻伐’,而應該稱作‘誅滅’。
” 【原文】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楚熊麗,始讨①此睢山之間;越王繄虧,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與呂尚邦齊、晉。
此皆地方數百裡,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
古者天子之始封諸侯也,萬有餘;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餘皆滅,而四國獨立。
此譬猶醫之藥②萬有餘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矣。
” 【注釋】 ①讨:當為“封”。
②藥:醫治。
【譯文】
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間西北之隅。
’湯奉桀衆以克有,屬諸侯于薄,薦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
則此湯之所以誅桀也。
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時。
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遷止,婦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為男,天雨肉,棘生乎國道,王兄⑩自縱也。
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泰颠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
武王踐功,夢見三神曰:‘予既沉漬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賜武王黃鳥之旗。
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纣先王,通維?四夷,而天下莫不賓。
焉襲湯之緒,此即武王之所以誅纣也。
若以此三聖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
” 【注釋】 ①遝:通“逮”。
②殛(jí):殺死。
③“乃命”後疑脫“禹于”二字。
④誘祗:當為“勃振”字之誤。
⑤瑾、侍:分别為“謹”“持”字之誤。
⑥搤(è):同“扼”。
祥:為“将”字之誤。
⑦幾:微。
⑧焉:乃。
磨:為“磿(lì)”字之誤,劃分,區分。
⑨牿:通“酷”。
⑩兄:通“況”。
?來:為“赉”之假借字,賞賜。
?維:通“于”。
【譯文】 現在那些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用以非難墨子說:“你認為攻戰為不義,難道那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大禹征讨有苗氏,湯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這些人都被立為聖王,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您沒有搞清我說的是哪一類戰争,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他們的讨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從前三苗大亂,上天下命誅殺他。
太陽為妖在晚上出來,連下了三天血雨,龍在祖廟裡出現,狗在集市上吠叫,夏天水結冰,土地開裂而下及泉水,五谷不能成熟,百姓于是大為震驚。
古帝高陽于是在玄宮向禹授命,大禹親自拿着天賜的玉符,去征讨有苗。
這時雷電大震,有一位人面鳥身的神,恭謹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領,苗軍大亂,後來就衰落了。
大禹征服了三苗之後,于是就劃分山川,區分了事物的上下,節制四方,神民和順,天下安定。
這就是大禹要征讨有苗的原因。
等到夏王桀的時候,上天降下嚴命,日月失時,寒暑無節,五谷枯死,國都有鬼叫,鶴鳴十餘個晚上。
天就在镳宮命令湯:‘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夏德大亂,我已在天上把他的命運終斷,你前去誅滅他,一定讓你取得勝利。
’于是湯才敢奉命率領他的部隊,向夏邊境進軍。
天帝派神暗中毀掉夏的城池。
不多久,有位神人來通告說:‘夏德大亂,去攻打他,我一定讓你取得成功。
我既已受命于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降下大火。
’湯接受夏桀倒戈的軍隊而戰勝了夏,在薄地會合諸侯,宣布上天的命令,通告天下,而天下諸侯沒有敢不歸附的。
這就是湯誅滅夏的原因。
等到商王纣時,上天因為他德行敗壞,不按時祭祀。
連續十天夜裡出太陽,在薄地下土雨,九鼎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女妖在夜晚出現,有鬼在晚上哀歎,有女子變成男人,天下了一場肉雨,國都大道上生了荊棘,而纣王也更加放縱自己了。
有隻赤鳥口中銜玉,降落在周的岐山社廟上,玉上寫道:‘上天授命周文王,讨伐殷邦,占領他的國家。
’賢臣泰颠來投奔幫助,黃河中浮出圖箓,地下冒出乘黃神馬。
周武王即位時,夢見三位神人對他說:‘我已經使殷纣沉湎在酒色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讓你成功。
’于是武王去攻打狂妄的纣,滅商興周。
上天賜給武王黃鳥之旗。
武王打敗了殷商之後,完成了上天的授命,命令諸侯分祭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達四方,而天下沒有不歸附的,于是繼承了湯的功業。
這即是武王伐纣的原因。
如果從這三位聖王來看,戰争不應該稱作‘攻伐’,而應該稱作‘誅滅’。
” 【原文】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楚熊麗,始讨①此睢山之間;越王繄虧,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與呂尚邦齊、晉。
此皆地方數百裡,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
古者天子之始封諸侯也,萬有餘;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餘皆滅,而四國獨立。
此譬猶醫之藥②萬有餘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矣。
” 【注釋】 ①讨:當為“封”。
②藥:醫治。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