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非攻(下)——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必須加以非難

關燈
用上天的人民,去攻占上天的城邑,這乃是刺殺上天的人民,毀壞神的靈位,傾覆宗廟社稷,奪殺牛羊祭品,那麼這就對上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

    還認為這樣利于鬼神嗎?屠殺了上天的人民,就滅掉了鬼神的祭主,廢滅了先王的後裔,殘害虐待萬民,使百姓流離分散,那麼這就于中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

    還認為這樣利于人民嗎?認為殺他們的百姓是利人,這就太荒謬了。

    再考慮那些戰争費用,是危害了百姓生存的根本,竭盡了天下百姓的财物,多得數也數不清,那麼這就是對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原文】 今夫師者之相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①,兵不利,教不習,師不衆,率不利和②,威不圉,害③之不久,争之不疾,孫④之不強,植心不堅,與國諸侯疑。

    與國諸侯疑,則敵生慮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緻從事焉,則是國家失卒⑤,而百姓易務也。

    今不嘗觀其說好攻伐之國?若使中興師,君子庶人也,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師而動矣。

    久者數歲,速者數月。

    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穑,婦人不暇紡績織纴。

    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然而又與其車馬之罷斃也,幔幕帷蓋,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⑥矣。

    然而又與其散亡道路,道路遼遠,糧食不繼傺⑦,食飲之⑧時,廁役⑨以此饑寒凍餒疾病而轉死溝壑中者,不可勝計也。

    此其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樂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豈不悖哉?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衆,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餘也。

    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賊也,然則是虧不足而重有餘也。

    ” 【注釋】 ①分:疑為“奮”字之誤。

     ②率不利和:疑應為“卒不和”。

     ③害:通“遏”,阻止。

     ④孫:疑為“系”字之誤。

     ⑤卒:應為“率”,法度。

     ⑥序疏:當為“厚餘”,多餘。

     ⑦傺(chì):留住,落腳。

     ⑧之:疑為“不”字之誤。

     ⑨廁役:随軍後勤服務人員。

     【譯文】 現在率領軍隊的人相互認為不利的事情,即将領不勇敢,兵士不奮先,武器不銳利,訓練不練習,軍隊不壯大,士卒不和睦,受到威脅而不能抵禦,遏止敵人而不能久長,兩軍交戰而不能速勝,維系民心不夠有力,樹立決心不夠堅定,結成同盟的諸侯内心生疑。

    結成同盟的諸侯内心生疑,那麼敵對之心就會産生而共同對敵的意志就減弱了。

    如果這些情況都存在,還要竭力從事戰争,那麼國家就會失去法度,百姓也就要改業了。

    現在何不試着看看那些喜歡攻伐的國家?假使國中出兵發動戰争,必須征用君子庶人數以千計,普通士兵需要數十萬,然後才足以組成軍隊而出動。

    戰争時間長的要數年,時間短的也要數月,這使君王無暇聽政,官員無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農夫無暇耕種,婦女無暇紡織,那麼國家就會失去法度,而百姓則要改業了。

    而且還有兵車戰馬的損失,帳幕帷蓋,三軍的用度,兵甲的設備,如果能夠收回五分之一,就算收回很多了。

    還有在道路上走散逃亡的,由于路途遙遠,糧食供應不上,飲食不能按時供應,厮役們因饑餓寒冷疾病輾轉死于溝壑中的,又不可勝數。

    像這樣不利于人、為害天下之處就夠嚴重了。

    但王公大臣卻樂于實行,那麼這就是樂于殘害天下的百姓,難道不是有悖于常理嗎?現在天下好戰的國家有齊、晉、楚、越,如果讓這四國稱霸于天下,那麼,即使讓他們的人口增加十倍,也不能種完那些土地。

    這是人口不足而土地有餘呀!現在又因争奪土地的緣故而互相殘殺,既然這樣,那麼這就是減少不足的東西而增加本來就有餘的東西。

     【原文】 今遝①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為聖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謂‘攻’,謂‘誅’也。

    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②之。

    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

    高陽乃命玄宮③,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雷電誘祗⑤,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⑤,搤矢有苗之祥⑥。

    苗師大亂,後乃遂幾⑦。

    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⑧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則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遝至乎夏王桀,天有牿⑨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鬼呼國,鶴鳴十夕餘。

    天乃命湯于镳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誅之,必使汝堪之。

    ’湯焉敢奉率其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