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非攻(下)——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必須加以非難

關燈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譽善①者,其說将何哉?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②非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雖使下愚之人,必曰:“将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

    ”今天下之所同意③者,聖王之法也。

    今天下之諸侯,将猶多皆免攻伐并兼④,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

    此譬猶盲者之與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則豈謂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為天下度也,必順慮其意而後為之。

    行是以動,則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賞之,鬼富之,人譽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參乎天地,至今不廢。

    此則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注釋】 ①譽善:根據下文應為“譽義”。

     ②意亡(wú):還是。

     ③意:疑為“義”字之誤。

     ④将:當然。

    免:通“勉”。

     【譯文】 墨子說道:當今天下所稱贊的道義,該是怎樣一種說法呢?是他對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對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贊譽他呢,還是他對上不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不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對下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贊譽他呢?即使是最下等、最愚蠢的人,也必定會說:“是他對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對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們才贊譽他。

    ”現在天下所共同遵守的道義,是聖王的法則。

    但現在天下的諸侯大概還有許多在緻力于攻戰兼并,那就隻是僅有稱贊道義的虛名,而沒有明白其實質。

    這就像盲人與正常人一樣能叫出白與黑的名稱,卻不能辨别白與黑的物體,這難道能說有區别能力嗎?因此古時的智者為天下謀劃,必先考慮此事是否合乎義,然後才實行。

    行為依義而動,毫不遲疑,迅速成功。

    确乎得到了自己希望的而又順乎上天、鬼神與百姓的利益,這就是智者之道。

     所以古時享有天下的仁義之人,必然反對大國攻伐的主張,讓天下的人和睦相處,總領四海之内。

    于是率領天下百姓緻力于農業,以臣禮事奉上鬼、山川、鬼神。

    利人之處多,功勞又大,所以上天賞賜他,鬼神讓他富裕,人們贊譽他,使他們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聲與天地共存,到現在也沒有停止。

    這就是智者之道,是先王能夠擁有天下的原因。

     【原文】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

    将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堕①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牷②,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③,卒進而柱④乎鬥,曰:“死命為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為下;又況失列北桡乎⑤哉?罪死無赦!”以譂其衆⑥。

    夫無兼國覆軍,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⑦。

    意将以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殺天民,剝振⑧神之位,傾覆社稷,攘殺其犧牲,則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為利鬼乎?夫殺之人,滅鬼神之主,廢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為利人乎?夫殺之人力利人也博⑨矣!又計其費,此為周⑩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勝數也,則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注釋】 ①堕:毀壞。

     ②牲牷(quán):牲口。

    牷:古代用作祭品的純色全牲。

     ③重器:國家的寶器。

     ④柱:支柱。

    此處引申為支持。

     ⑤失列:掉隊,落伍。

    北桡:敗逃。

     ⑥譂:即“憚”。

     ⑦緒:業。

     ⑧振:疑為“挀(bāi)”字之誤,裂開。

     ⑨博:疑為“悖”字之誤。

     ⑩周:疑為“害”字之誤。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天下的諸侯則不是這樣。

    他們必定要派遣他們的精兵猛将,排列其兵船戰車的隊伍,在這個時候準備用堅固的铠甲和銳利的兵器,去攻打無罪的國家,侵入那些國家的邊境,割掉其莊稼,砍伐其樹木,摧毀其城郭,填塞其溝池,奪殺其牲畜,燒毀其祖廟,屠殺其百姓,殺害其老弱,搶走其國寶,終于導緻激烈的戰鬥,他們鼓動說:“死于君命的最勇猛,多殺敵人的次之,身體受傷的最差。

    至于落伍敗退的呢?罪乃殺無赦!”用這些話威脅他們的士兵。

    兼并别人的國家,覆滅别人的軍隊;殘殺虐待百姓,以破壞聖人的功業。

    還認為這是有利于上天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