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非攻(下)——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必須加以非難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那些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用來非難墨子道:“你認為攻戰為不義,難道那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楚國的熊麗,最初封于睢山之間;越王繄虧出自有遽,開始在越地建國;唐叔和呂尚分别建邦于晉國、齊國。
這時的地方都不過方圓數百裡,現在因為兼并别國的緣故,這幾個國家已經四分天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您沒有搞清我說的是哪一類戰争,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古代統治最初分封諸侯的時候,有一萬多個;現在因為兼并的緣故,一萬多個國家都已覆滅了,唯有這四個國家還存在。
這就像醫生醫治了一萬多人,最後隻治好了四個人,那麼就不能說他是良醫了。
” 【原文】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為不足也,我欲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也。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夫天下處攻伐久矣,譬若傅①子之為馬然。
今若有能信效②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币帛不足,則共之。
以此效③大國,則小國之君說。
人勞我逸,則我甲兵強。
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
易攻伐以治我國,攻必倍。
量我師舉之費,以争④諸侯之斃,則必可得而序⑤利焉。
督以正,義其名,必務寬吾衆,信吾師,以此授⑥諸侯之師,則天下無敵矣,其為⑦下不可勝數也。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巨務矣。
”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
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注釋】 ①傅:當為“孺”。
②效:通“交”。
③效:當為“校”,抵禦。
④争:為“竫(jìng)”字之誤,安定。
⑤序:為“厚”字之誤。
⑥授:為“援”字之誤。
⑦“其為”之後脫“利天”二字。
【譯文】 但是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說道:“我并不是因為金玉、子女、土地不足而攻戰,我要在天下以義立名,以仁德收服諸侯。
”墨子說:“現在如果真能以義在天下立名、以德收服諸侯的,那麼天下的歸附就指日可待了。
”天下處于攻伐的狀态已很久了,就像把童子當作馬騎一樣。
現在如果有能先以信義相交而利于天下諸侯的,對大國的不義之舉,就一起考慮對付它;大國攻打小國時,就一道前去解救;小國的城郭不完整,一定要把它修理好;布匹糧食不足,就想辦法輸送給他;貨币不足,就供給他。
這樣去抵禦大國量,小國之君就會高興。
别人勞頓而我安逸,則我的兵力就會加強。
寬厚而又恩惠,以從容取代急迫,民心必定歸附。
改變攻伐政策來治理我們的國家,功效必定加倍。
計算我們發動戰争的費用,去安撫諸侯的危難,那麼一定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以公正督察别人,以正義來立名,務必寬待我們的民衆,信任我們的軍隊,以此援助諸侯的軍隊,那麼就可以無敵于天下了。
這樣做對天下産生的好處也就數不清了。
這是天下的利益,但王公大臣不懂得去應用,這可以說是不懂得為天下謀利益的大事了。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如果内心确實想求得興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但如果頻繁地攻伐,這實際就是天下巨大的禍害。
現在若想奉行仁義,追求做高尚的士人,對上要符合聖王之道,對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而對于像‘非攻’這樣的主張,不能不明察的原因即在于此。
” 【解析】 本篇論述了怎樣的主動進攻是正義的戰争,那些正義的戰争不是諸侯國國君發起的,而是由“上天”的意志決定的,被攻擊的那些國家必須是上天認為無道的國家,上天将他們的統治權收回給有道的君主。
反之,如果上天沒有任何指示,你的進攻别的國家是“缺乏正義”的行為。
作者描繪了一幅慘景:“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溝池,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面對嚴酷的現實,墨子大聲疾呼:罪惡的戰争,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剝振神位,傾覆社稷,百姓離散,廢滅先王,這難道有利于上天嗎?有利于鬼神嗎?有利于百姓嗎?對此,墨子批判說:“此其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豈不悸哉!” 總之,墨子認為,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所以必須加以非難。
這時的地方都不過方圓數百裡,現在因為兼并别國的緣故,這幾個國家已經四分天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您沒有搞清我說的是哪一類戰争,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古代統治最初分封諸侯的時候,有一萬多個;現在因為兼并的緣故,一萬多個國家都已覆滅了,唯有這四個國家還存在。
這就像醫生醫治了一萬多人,最後隻治好了四個人,那麼就不能說他是良醫了。
” 【原文】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為不足也,我欲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也。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夫天下處攻伐久矣,譬若傅①子之為馬然。
今若有能信效②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币帛不足,則共之。
以此效③大國,則小國之君說。
人勞我逸,則我甲兵強。
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
易攻伐以治我國,攻必倍。
量我師舉之費,以争④諸侯之斃,則必可得而序⑤利焉。
督以正,義其名,必務寬吾衆,信吾師,以此授⑥諸侯之師,則天下無敵矣,其為⑦下不可勝數也。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巨務矣。
”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
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注釋】 ①傅:當為“孺”。
②效:通“交”。
③效:當為“校”,抵禦。
④争:為“竫(jìng)”字之誤,安定。
⑤序:為“厚”字之誤。
⑥授:為“援”字之誤。
⑦“其為”之後脫“利天”二字。
【譯文】 但是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說道:“我并不是因為金玉、子女、土地不足而攻戰,我要在天下以義立名,以仁德收服諸侯。
”墨子說:“現在如果真能以義在天下立名、以德收服諸侯的,那麼天下的歸附就指日可待了。
”天下處于攻伐的狀态已很久了,就像把童子當作馬騎一樣。
現在如果有能先以信義相交而利于天下諸侯的,對大國的不義之舉,就一起考慮對付它;大國攻打小國時,就一道前去解救;小國的城郭不完整,一定要把它修理好;布匹糧食不足,就想辦法輸送給他;貨币不足,就供給他。
這樣去抵禦大國量,小國之君就會高興。
别人勞頓而我安逸,則我的兵力就會加強。
寬厚而又恩惠,以從容取代急迫,民心必定歸附。
改變攻伐政策來治理我們的國家,功效必定加倍。
計算我們發動戰争的費用,去安撫諸侯的危難,那麼一定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以公正督察别人,以正義來立名,務必寬待我們的民衆,信任我們的軍隊,以此援助諸侯的軍隊,那麼就可以無敵于天下了。
這樣做對天下産生的好處也就數不清了。
這是天下的利益,但王公大臣不懂得去應用,這可以說是不懂得為天下謀利益的大事了。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如果内心确實想求得興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但如果頻繁地攻伐,這實際就是天下巨大的禍害。
現在若想奉行仁義,追求做高尚的士人,對上要符合聖王之道,對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而對于像‘非攻’這樣的主張,不能不明察的原因即在于此。
” 【解析】 本篇論述了怎樣的主動進攻是正義的戰争,那些正義的戰争不是諸侯國國君發起的,而是由“上天”的意志決定的,被攻擊的那些國家必須是上天認為無道的國家,上天将他們的統治權收回給有道的君主。
反之,如果上天沒有任何指示,你的進攻别的國家是“缺乏正義”的行為。
作者描繪了一幅慘景:“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溝池,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面對嚴酷的現實,墨子大聲疾呼:罪惡的戰争,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剝振神位,傾覆社稷,百姓離散,廢滅先王,這難道有利于上天嗎?有利于鬼神嗎?有利于百姓嗎?對此,墨子批判說:“此其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豈不悸哉!” 總之,墨子認為,攻戰是弊極大、利極小之事,所以必須加以非難。